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雪  张志强 《科研管理》2022,43(6):160-169
    分析中国医药领域专利知识吸收和扩散演化规律及知识吸收对知识扩散影响,有助于快速选择并吸收相关资源,为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强度提供数据支撑,为科技资源整合策略提供支持。本文以2000—2014年美国专利商标局收录的中国医药领域2326件专利及其引用的43 822篇专利文献、35 573篇论文文献为研究对象,从专利知识吸收及知识扩散两个角度出发,采用多元方差分析、零膨胀负二项回归及多元线性回归进行多维度分析。结果表明:专利知识吸收逐年增加,但知识扩散并未形成稳定趋势;不同时间段内知识吸收及扩散各测度指标显著不同;专利文献知识吸收数量、质量及论文文献知识吸收质量均对专利知识扩散产生负向影响;吸收论文知识构件对专利知识扩散产生正向影响;吸收论文数量与知识扩散广度、强度负相关;吸收专利知识构件与知识扩散广度正相关,但与知识扩散强度与速度均无相关关系;专利及论文文献知识吸收新颖性对知识扩散广度、强度及速度均无影响。  相似文献   

2.
杨中楷  刘则渊  刘倩楠 《科学学研究》2010,28(12):1849-1854
通过对激光专利的发展历程和引用情况这两种视角的考察,发现在专利制度"垄断"与"公开"的基本特征下,存在着专利权人间的"竞争"和技术间的"共存"现象,并利用专利引文分析及可视化方法描述了专利引用活动中的知识扩散轨迹以及不同专利技术的交叉与融合,有力论证了我国建立专利引用机制和数据库建设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政策是驱动技术创新的一种新动因。在促进技术创新的同时,政策也可能诱发专利竞赛,增加专利丛林密度,甚至阻碍创新成果推广与扩散。为了探索我国科技资助政策是否能够解决专利集成问题,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对“科学仪器重点专项”专利政策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该专利政策虽然注意到专利集成问题并努力解决,但是忽视了背景专利的集成问题,存在着专利集成失败的风险。为了发挥政策引导创新的作用,建议我国政策制定者事前解决专利集成失败风险。  相似文献   

4.
考察我国直辖市"双一流"高校的专利合作网络演化,为提升直辖市的科技创新合作效率,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城市创新综合竞争力,为技术创新主体选择技术合作伙伴、探究地区间、高校间知识流动提供经验、启示。本文运用合作强度Salton指数、专利引用、绝对合作频次等,以Patentics和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为工具,获取直辖市"双一流"高校合作专利数据,构建高校间的专利合作矩阵,采用合作网络可视化分析,梳理直辖市"双一流"高校专利合作网络,揭示网络环境下高校科技创新和知识流动的特征及趋势,给出提升高校专利合作的建议。结果表明:直辖市"双一流"高校校际专利合作的强同城倾向,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是京沪两地的专利合作核心高校。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专利申请量居前三,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专利被引量居前,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为专利合作的核心高校,对知识流动影响深刻。不足之处在于专利只能部分反映高校间的技术创新合作,合作申请只是技术合作的一部分,还包括科技论文合作和成果转化。  相似文献   

5.
基础研究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创新的知识转化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鉴于以往研究中专利引文方法的局限性,本研究基于知识基因这种特殊知识单元,从知识内容流动的视角,定量研究从科学到技术的知识传播机理。以人工智能技术为研究案例,识别技术领域的知识基因和专利引用的5个关键基础学科,研究各学科与技术领域的知识关系。通过构建知识基因的传播级联网络模型,对知识基因从科学到技术的跨领域传播模式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相比于专利科学引文,知识基因流动能够揭示从各学科到技术领域的更加真实的知识传播关系;知识基因的短期影响力水平与来源学科有关;知识基因从科学到技术的跨领域传播受到马太效应影响;受异质性知识组合效应的影响,跨领域知识基因在传播网络规模、寿命、影响力及创新“催化”能力方面优于技术领域一般知识基因,后者的产生速度和传播速度则更快。研究结论为进一步深入探究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创新的知识转化规律提供了微观层面的理论基础,同时,对新兴技术领域的创新预测、基础学科布局以及科技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文献、专利与标准是创新发展过程中理论突破、技术实现和产业推广等环节的标志.标准对技术创新扩散起着积极作用,标准知识自身也存在溢出.借鉴知识溢出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在分析标准的多重经济作用的基础上,将标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类,在此基础上探讨包括标准知识溢出的度量方法、溢出网络和标准化创新集聚等在内的若干标准知识溢出前沿问题.  相似文献   

7.
我国专利"数量大、质量差"的问题日趋显著,学术界和产业界已经逐步重视专利代理服务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作用,但是如何针对专利质量的提升确立专利代理服务标准和模式这一问题尚没有得到充分论证和清晰解答。在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实证研究,逐一验证了专利代理人胜任特征对专利技术质量和专利申请质量影响的假设命题,进而量化了专利代理人各胜任特征对专利质量的影响程度及路径。研究结果表明,专利代理人的知识结构、职业能力、业务素养、个人品质、发展动机等特征对专利技术质量存在显著正向影响;技能经验、知识结构、社交能力、业务素养、外语技能、职业素养等特征对专利申请质量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专利代理人胜任特征与专利质量之间关系的研究有助于引导专利代理行业标准的制定、人员等级的划分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并且为现阶段解决我国专利质量现实问题的政策措施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阮梅花  孙继林 《现代情报》2010,30(10):52-57,60
本文构建了集成创新的过程模式,并以这个模式为基础,提出专利情报在各个阶段的应用措施,具体包括:分析技术发展趋势确保企业选择了正确的创新方向,达到战略集成;建立相关专利数据库、分析专利引文,促进企业知识集成;分析专利技术领域,并查阅、参考相关的专利说明书中的产品规格和技术标准,提高企业技术集成;通过专利分析识别竞争对手、了解竞争对手的技术构成及其实力,辅助企业制定创新产品的商业化策略;通过专利分析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发现重要客户或供应商,加强组织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组织集成。专利情报不仅可以为企业提供重要的技术信息,而且还能提供法律和经济方面的信息,是企业集成创新的利器。  相似文献   

9.
《Research Policy》2022,51(10):104584
One of the main rationales for the existence of the patent system is to encourage knowledge diffusion through the full disclosure of the technical knowledge embodied in a patented invention. Yet, economists and legal scholars cast doubts on the validity of the disclosure theory. The empirical evidence on the actual benefits of the disclosure function remains limited. The present paper aims to expand our understanding of how information spreads via patent disclosure and exploits recent improvements in machine translation (MT) to identify the effect of broader access to patented knowledge. More specifically, the paper uses a unique natural experiment. In September 2013, Google launched a major upgrade to its Google Patents service and added patent applications from the China Nation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Agency (CNIPA) to its searchable patent database. Using a difference-in-differences approach, we show that the translation of the Chinese patents into English resulted in an increase in citations received from patents filed by US inventors compared to a suitable control group comprising patents that Google translated only in 2016.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improved access to patented knowledge fosters knowledge diffusion.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三螺旋创新视角,构建了校企合作中企业专利风险、专利风险管控和隐性知识转移绩效以及创新政策的关系的理论模型,通过对200份有效问卷进行模型拟合和回归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企业专利风险对隐性知识转移绩效产生负向影响关系;(2)企业采取的专利风险管控措施会降低企业专利风险;(3)非正式管控措施对隐性知识转移绩效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正式管控措施会减弱隐性知识转移绩效;(4)创新政策对正式管控措施与隐性知识转移绩效有显著调节作用。最后本文探讨了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制定实施专利技术商业化保险政策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举措。本文总结了主要发达国家专利保险的相关做法,梳理了我国专利保险的相关法规政策,分析了我国目前专利技术商业化的主要风险,提出了发展专利技术商业化保险的政策建议。我国应建立针对专利技术商业化投保人保费支出的政府补贴资金和奖励资金,在对损失进行补贴的基础上还要针对投保人进行保费补贴,提升专利技术商业化机构和保险机构的专利质量、风险和价格的识别、分析能力和评估能力,开发有效的专利价值评估系统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赖朝安  钱娇 《科研管理》2018,39(10):138-147
面向新技术及其产业的技术预见方法正成为支持产业技术规划与企业研发决策的重要工具。然而,当前产业技术预见通常使用基于专家的定性方法,缺乏可靠性与客观性。定量分析方法成为产业规划及技术预见的新型工具,而专利挖掘是优先考虑的定量分析方法。本文提出基于包括专利网络与专利地图的知识图谱的新分析方法,并将其与多种专利基础分析方法集成,并结合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进化规则,形成一种基于专利知识图谱的可视化产业预见分析框架。本文结合移动医疗这一新兴产业,论述该分析框架的应用过程,分析产业竞争状况、发展轨迹与技术机遇,寻找具有发展潜力的技术方向,为广大企业的研发创新提供决策参考。据实践验证,该方法提高了技术预见与规划的效率,并提高决策的可靠性与客观性。  相似文献   

13.
研究提出运用客观数据和系统的方法来识别颠覆性技术并提高识别精准度的方法。基于颠覆性技术理论,重新修正颠覆性技术特征,从创新性、扩散性和转轨性三方面构建一种采用搜索路径统计数(SPC)算法、专利吸收率和专利扩散率测度的新方法对颠覆性技术进行识别和判断;并利用1970—2020年间1 985件专利的数据对智能语音领域进行实证分析,分析识别出强化学习和神经网络技术是该领域的颠覆性技术,而端到端的神经网络算法是该领域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姜南  李济宇  顾文君 《科学学研究》2020,38(9):1638-1646
本文基于专利转让的视角,利用知识创造、知识转移、专利密集型产业等理论,从微观专利层面研究了技术宽度、技术深度与知识转移成功率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讨专利密集型产业对技术宽度、技术深度和知识转移成功率之间的调节关系。文章以1991-2012年度期间在中国大陆授权的1944928件发明专利数据为样本,采用Probit回归分析法对相关假设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技术宽度与知识转移、技术深度与知识转移之间均存在倒U型关系,专利密集型产业会弱化这种倒U型关系,更有利于较复杂技术的知识转移。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现有基于专利文献进行技术预测方法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专利文献和知识图谱的技术预测方法。(1)使用Google知识图谱和领域知识创建领域知识图谱;(2)依据创建的领域知识图谱对专利文献赋予标签;(3)引入社会网络社区进化研究成果,基于专利文献标签之间的网络图进行新兴技术预测。以肺癌领域技术预测为例,绘制肺癌领域知识图谱,进行方法验证并预测。验证结果显示,该方法可较好地进行技术预测。  相似文献   

16.
《Research Policy》2023,52(1):104611
Most studies on knowledge diffusion and productivity focus on either 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or patent citation flows, and rarely consider complementary, intangible investments such as business process redesign, the co-invention of new products and business models, and investments in human capital. Although the effects of complementary investments and their spillovers are often mentioned in the literature, there is a lack of in-depth research. This study aims to fill this gap, taking into account knowledge diffusion and complementarities between different intangible assets, and evaluating their effects on productivity. We propose new measures of knowledge, which consider these complementarities, by using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to aggregate intangibles, and the Niche overlap index to ease interpretation. The analysis is conducted on an unbalanced country-industry panel dataset of 13 European countries, constructed from a combination of sources such as INTAN-Invest, WIOD, World Bank and EU-KLEMS. We develop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proxies, and estimate the effects of knowledge diffusion on productivity by means of GMM panel regressions. Results confirm the importance of considering complementarities for detecting knowledge spillover effects, especially in the case of domestic spillovers, while foreign spillovers are shown to be less effective, supporting the view of knowledge spillovers as a prevalently localised phenomenon.  相似文献   

17.
18.
周勇  赵茂饶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7):106-115
将专利引进划分为排他式引进与非排他式引进.基于技术追赶理论视角,比较研究不同引进方式对企业自主创新绩效的影响,并验证引进企业自身知识基础的中介作用以及引进专利知识特征的调节作用.运用2006-2019年间沪深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的专利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 表明,专利引进对企业自主创新绩效有倒U型关系影响,排他式专利引进比非排他式专利引进对企业自主创新绩效提高的影响更大,企业知识基础在其中起中介作用;同时,企业知识基础较弱时引进专利知识异质性在非排他式专利引进与企业自主创新绩效之间起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9.
基于1999—2014年美国专利数据,以采集的764个中国生物技术专利为研究对象,从微观专利技术视角,探讨知识产生跨地域影响的决定因素。实证结果发现专利的科技关联度与知识溢出本地化呈现U型关系,而专利的合作开发对知识本地化溢出具有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20.
技术标准下的专利池对我国自主创新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雪忠  詹映  蒋逊明 《科研管理》2007,28(2):180-186
随着技术标准与专利的日益结合,技术标准下的专利池日渐成为举足轻重的专利许可主体。本文以发展中国家为视角,剖析了技术标准下的专利池对我国自主创新的影响。在专利池形成过程中,企业进入专利池的预期对我国自主创新有强激励作用,同时也可能导致重复研发。专利池所依附标准的不确定性也可能导致自主创新的迟滞。专利池形成之后,通过促进技术扩散和技术溢出,将有利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但另一方面,专利池的知识产权滥用行为则会对我国的自主创新产生消极影响。同时,专利池内部的“搭便车”行为和在位厂商地位也可能会妨碍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