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研究耐力训练对高脂膳食大鼠骨骼肌线粒体脂肪氧化相关酶活性及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成普通膳食对照组(c)与耐力训练组(E);高脂膳食对照组(H)与耐力训练组(R),每组10只.两耐力训练组大鼠进行8周跑台训练.结果:耐力训练使高脂膳食大鼠体重(p=0.000)、IR指数(P=0.021)显著降低并维持在正常水平,使骨骼肌线粒体β-HAD(P=0.011)、CS活性(p=0.047)、CPT-1β mRNA (P=0.037)及PGC-1α蛋白表达水平(P=0.007)显著增高.结论:耐力训练通过适度调节参与线粒体脂肪氧化关键酶β-HAD、CS活性及CPT-1β、PGC-1α基因表达,优化高脂膳食机体在线粒体水平的脂肪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耐力训练对大鼠心肌组织抗氧化防御系统SOD同工酶活性和mRNA表达的变化,运用分光光度法对6周耐力训练及一次性定量负荷运动后大鼠心肌组织主要抗氧化酶活性检测,并用RT-PCR法检测SOD同工酶mRNA表达。结果显示:耐力训练及一次性定量负荷运动大鼠心肌MDA水平显著下降(P<0.05),T-AOC显著升高(P<0.05),Cu Zn-SOD mRNA、Mn-SODmRNA表达增加,SOD活性和Cu Zn-SOD活性明显升高(P<0.05)。结论:耐力训练激活了心肌SOD同工酶mRNA表达,进而引起SOD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的提高,增强了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有效地起到氧化预适应的作用;耐力训练后再进行一次性定量负荷运动时,机体抗氧化能力明显提高,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增强,减少了自由基对机体的损伤,提高机体抗运动疲劳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耐力训练和一次性力竭运动对大鼠骨骼肌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itochondrial permeability transi-tion pore,MPTP)相关因素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24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组)、耐力训练组(T组)和一次性力竭组(E组)。T组进行无负重游泳训练,6次/周,共6周,训练时间从每天45 min逐渐增加到90 min;E组正常笼内饲养6周后进行一次力竭性游泳运动。通过紫外分光光度仪检测MPTP的开放;Western blot检测细胞色素c(Cyt c)的释放;RT-PCR检测Bcl-2和Bax mRNA;双光束紫外分光光度仪检测线粒体Ca2+的转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1)T组线粒体吸光度值和Ca2+的转运量无显著性变化,Cyt c的释放量与Bax mRNA的表达显著减少,Bcl-2 mRNA的表达显著增加;(2)E组线粒体吸光度值显著减少,Cyt c释放量及Ca2+转运量显著增加,Bcl-2mRNA表达显著下降,Bax mRNA表达显著增强。结论 耐力运动可能通过上调Bcl-2/Bax基因表达,减少Cyt c释放,稳定MPTP开放,从而减少细胞凋亡;一次性力竭运动可能通过下调Bcl-2/Bax基因表达,MPTP异常开放,增加Cyt c和Ca2+释放,促进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茶多酚对大强度耐力训练大鼠心肌线粒体抗氧化能力及ATP酶活性的影响,为荼多酚作为运动补剂的开发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24只大鼠,随机分为安静组、训练组和训练加药组,训练组和训练加药组按照训练模型进行为期6周的耐力训练,最后一次训练进行一次力竭运动,力竭运动后取心肌组织并进行样本处理.内容:通过建立大强度耐力训练大鼠模型.测定心肌线粒体ATP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以及过氧化氢(H2O2)、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的含量,研究茶多酚对大强度耐力训练大鼠心肌线粒体的保护作用.结论:茶多酚可明显提高大鼠心肌线粒体在大强度耐力运动中的能量供给、抗氧化能力,防止心肌线粒体的氧化损伤,保证了运动中心脏的正常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耐力训练和间歇性速度训练对静息骨骼肌糖酵解能力及线粒体PDK4、CPT-1基因转录的影响;方法:3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安静组(C,n-10)、耐力训练组(E,n=10)、间歇性速度训练组(S,n=10),训练8周.间歇性速度训练:每天9~10次10 s极量强度(≥42 m/min)的跑台运动,间歇时间30~60 s;耐力训练:每天30~60 min低强度(≤16.7 m/min)的持续跑台运动;每周均训练6天.最后一次训练结束后的24~48 h内切取腓肠肌,比色法检测丙酮酸、乳酸、HK、PK活性,Real-time PCR检测PDK4、CFF-1的mR-NA表达;结果:1)E组和S组丙酮酸均非常显著地高于C组(P<0.01),E组与S组无显著差异;乳酸浓度E组与C组无显著差异,但S组显著高于E组(P<0.05)和C组(P<0.01);2)E组(P<0.05)和S组(Pd0.01)HK活性显著高于C组,但E组、S组PK活性与C组无显著差异;E组与s组的HK、PK活性均无显著差异;3)E组PDK4mRNA表达显著低于C组(P<0.05),S组CPT-1mRNA表达显著高于C组(P<0.05),E组与S纽的PDK4、CPT-1mRNA表达均无显著差异;结论:1)耐力训练与间歇性速度训练都能提高静息骨骼肌的丙酮酸水平,但只有间歇性速度训练提高静息骨骼肌的乳酸水平,说明间歇性速度训练很可能使骨骼肌在静息时的无氧代谢已处于活跃状态.耐力训练使丙酮酸升高则可能是脂肪酸氧化能力提高所必需的匹配效应;2)耐力训练与间歇性速度训练都能提高HK活性,但对PK活性无影响.耐力训练与间歇性速度训练在糖脂代谢中有着许多类似效应.间歇性速度训练也能作为一种节省时间的方式提高有氧代谢能力,但在提高有氧代谢能力的同时也能促进静息骨骼肌丙酮酸向乳酸的转化;3)耐力训练使PDK4转录抑制,间歇性速度训练使CPT-1转录上调,这与各训练方式下静息骨骼肌的乳酸水平有着高度一致性.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运动激活的CaMK II对糖尿病大鼠骨骼肌MEF2和GLUT4结合活性及GLUT4基因表达量的调节作用,以了解运动提高糖尿病大鼠GLUT4基因表达的可能机制.将健康SD大鼠100只,40只作为正常对照,其余60只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建模成功35只.正常对照和糖尿病大鼠再按体重各自随机分为5组:安静对照组、一次性运动组、一次性运动+KN93组、耐力训练组、耐力训练+KN93组,共10组.跑台速度20 m/min,运动时间1 h.一次性运动组大鼠1次运动后3 h取材.耐力训练组采用同样跑台速度和运动时间,训练1周,并于最后1次训练后12 h取材.结果得到,糖尿病大鼠耐力训练组,骨骼肌细胞核内MEF2和GLUT4的结合活性及骨骼肌 GLUT4基因表达量虽然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大鼠耐力训练组,但与糖尿病大鼠安静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升高;耐力训练+KN93组,骨骼肌细胞核内MEF2和GLUT4的结合活性与安静对照组相比差异没有显著性,但骨骼肌 GLUT4基因表达量与安静对照组相比却显著升高.结果显示:虽然运动通过激活糖尿病大鼠骨骼肌CAMK II而提高其骨骼肌细胞核内MEF2和GLUT4的结合活性,虽然MEF2和GLUT4的结合活性参与调解了正常大鼠骨骼肌GLUT4基因表达,但并不是影响糖尿病大鼠骨骼肌GLUT4基因表达的唯一因素.  相似文献   

7.
了解壳聚糖对大鼠耐力运动中自由基代谢的影响。大鼠进行4周跑台耐力训练,以0.5g kg壳聚糖灌胃,测定骨骼肌和肝脏线粒体中丙二醛(MDA)和活性氧的含量。结果表明:服药组与运动组比较骨骼肌和肝脏线粒体中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服药组骨骼肌活性氧含量显著低于运动组(P<0.05);肝脏活性氧没有明显的变化。壳聚糖能有效地减轻运动所产生的内源性自由基对大鼠的伤害,增强大鼠运动能力,延缓疲劳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耐力训练对SD大鼠氧化应激及MAPK~(ERK1/2)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对运动,氧化应激及MAPK信号系统的关系做深入研究,以期从分子生物的角度阐明它们之间的联系机制.研究方法:选用健康雌性SD大鼠,自制动物运动跑台,将选出大鼠随机分安静组(对照组),耐力训练组,急性运动组.运动后即刻处死,取左腿腓肠肌,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羟胺法测定SOD活性,硫代巴比妥法测MDA含量,放免法测血清雌二醇含量,RT-PCR测ERK1/2mRNA表达.结果:6周训练后,急性运动组有少量线粒体出现肿胀和空泡状;急性运动组雌二醇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训练组大鼠SOD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运动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耐力训练组和急性运动组大鼠MDA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训练组和急性组大鼠ERK1/2 mRNA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1)中等强度耐力训练后机体氧化还原系统达到平衡,线粒体基本没有破坏,雌激素水平没有变化,中等强度运动本身可能发挥抗氧化剂作用;2)耐力训练和急性运动均可激活ERK1/2信号通路,但两者之间ERK1/2mRNA表达没有显著性差异,ERK1/2基因表达不受运动强度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多不饱和脂肪酸DHA、EPA对于耐力训练小鼠机体能力的影响,包括抗氧化能力及膜流动性的影响。方法:将小鼠随机分组,进行耐力训练后测定血浆和红细胞中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的含量,肝脏、心肌、骨骼肌中MDA的含量、SOD及GPX活性及膜流动性的测定。结果:训练结束即刻,训练组MDA含量、SOD活性及肝组织GPX活性显著升高;膜流动性与训练对照组相比增大,与安静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训练结束24h.训练组MDA含量、SOD及GPX活性降低。尤其对于加DHA、EPA组,MDA含量下降更为明显,其骨骼肌组织中SOD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训练实验组红细胞膜相对流动系数显著高于其他两组,线粒体膜流动性明显高于训练对照组,相比于安静对照组有升高趋势。结论:较大强度运动训练使机体内自由基生成增多.长期训练可增加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DHA、EPA有增加组织SOD和GPX活性的趋势。长期较大强度运动训练使红细胞膜及线粒体膜流动性降低,DHA、EPA有很好的拮抗这种损伤作用,对线粒体膜具有很强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谢琴 《辽宁体育科技》2010,32(3):29-30,33
隔药灸神阙可以增加耐力训练再力竭大鼠骨骼肌组织中的抗氧化酶活性,提高骨骼肌组织的抗氧化功能,减轻耐力训练再力竭运动对大鼠骨骼肌组织造成的脂质过氧化损伤,改善运动造成的自由基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11.
经过1年的业余游泳训练后,训练组(n=8)少儿女生的静态肺容量指标:肺活量(VC)、肺总量(TLC)、功能余气量(FRC)较控制组(n=10)显著提高(P<0.05);动态肺活量指标:1s用力呼气量(FEV1.0)、用力呼出50%肺活量时的最大流速(MEF50)较对照组有了非常显著的提高(P<0.01),而控制组无明显变化。训练组女生Raw有降低趋势,而控制组却有升高趋势。结果表明,大运动量的游泳训练能增强静态和动态肺容量,提高大气道和小气道的通气能力,调节气道及肺泡腔的建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住低练"对大鼠心肌有氧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8周龄SD雄性大鼠72只分为4组:常氧对照组(C)、常氧训练组(S)、高住对照组(H)和高住低练组(HS),训练组每周训练3次,逐周递增负荷,共运动4周;实验结束时分批宰杀取大鼠心肌测定SDH和CCO。结果:安静状态的C组和H组、S组、HS组大鼠骨骼肌中SDH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HS组和S组、H组和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运动后即刻C组和H组、S组、HS组大鼠骨骼肌中SDH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H组和HS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运动后恢复期H组和HS组相对于C组和S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安静状态下C组和H组、S组、HS组大鼠骨骼肌中CCO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HS组相对于S组合H组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运动后即刻状态下和运动后恢复期均无明显变化。结论:"高住低练"可提高大鼠心肌有氧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大鼠下坡跑运动损伤模型,研究离心力竭运动后不同时刻大鼠骨骼肌肌浆网Ca^2+-ATP酶活性的变化,探讨离心力竭运动所致骨骼肌超微结构损伤机制,为科学运动训练及运动恢复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方法: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安静对照组、运动后即刻组、12h组、24h组、48h组和72h组,以速度16m/min,坡度-16°进行跑台运动,运动100min,休息5min,再运动100min,在不同时刻观察大鼠肱三头肌肌浆网Ca^2+-ATP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运动后即刻肌浆网Ca^2+-ATP酶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P〈0.01),随后开始恢复,运动后24h接近对照组水平(P〉0.05),运动后48h已完全恢复到对照组水平。结论:离心力竭运动后即刻大鼠肱三头肌肌浆网Ca^2+-ATP酶活性显著下降,随后逐渐恢复,运动后24h明显恢复,至48h已完全恢复,肌浆网Ca^2+-ATP酶活性的变化可以间接评定运动后骨骼肌的损伤。  相似文献   

14.
研究7天力竭运动及恢复期的大鼠骨骼肌超微结构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变化。研究对象为8周龄健康雄性大鼠36只,随即分为6组(C、E0、E12、E24、E48和E72),每组6只。采用Western blot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变化,电镜观察大鼠骨骼肌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大鼠力竭后以及恢复期间骨骼肌超微形态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特别是力竭运动组(E0、E24)骨骼肌内部结构明显遭到破坏,肌节紊乱、肌间隙增宽,部分线粒体出现变形、扭曲、肿大;大鼠在7天力竭训练后,骨骼肌内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发生变化,其中安静组内的PCNA含量很少,而力竭运动组的E12组-E72组的增殖细胞核抗原含量均有显著增加(P0.05),显示此时大鼠内由于损伤导致增殖细胞核抗原含量的增加,大鼠内自体修复过程在E24达到峰值(P0.01)。结论:7天力竭运动及恢复期,大鼠骨骼肌内部结构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但骨骼肌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力竭运动后明显增加,在E24组达到顶峰,表明增殖细胞核抗原可能加快软组织损伤的修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毽球运动对中青年妇女的体重、血脂、体重指数及身体形态等指标的影响,探讨毽球运动对中青年妇女的健身作用。实验对象:13名健康中青年妇女。运动方案:毽球运动3个月,每周5次,每次1.5-2h。结果:与运动前相比,受试者体重、BMI、体脂百分数降低,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p0.01)。与运动前相比,受试者HDL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运动前相比,受试者TC、TG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运动前相比,受试者腰围、腰臀比下降,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p0.01);与运动前相比,受试者小腿围显著性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三个月毽球运动可改善中青年妇女的身体成分和血脂水平,有助于改善中青年妇女的体形和促进健康。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体育锻炼类型对大学生生命质量的影响,为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生命质量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男女生各90名进行中等强度的力量和有氧耐力练习实验,采用SF-36量表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被试18周后,大学生生命质量因子均不同程度的提高;不同性别,相同体育锻炼类型力量练习除生理功能和活力因子发生显著性变化外(P〈0.05),其它因子变化均不明显;有氧耐力练习除生理功能、躯体疼痛、精神健康因子发生显著性变化外(P〈0.05),其它因子变化均不明;相同性别,不同体育锻炼类型男生在社会功能、活力、精神健康因子有方差显著性差异(P〈0.05);女子在生理功能、社会功能因子有方差显著性差异(P〈0.05),在活力、精神健康因子有方差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有氧耐力练习比力量练习更能提高大学生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经过16周有氧训练,观察一次性力竭运动后小鼠心肌及血清抗氧化酶活性及过氧化脂质的变化,探讨长期有氧运动对运动应激时机体的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36只雌性KM小鼠随即分成有氧训练组(E组)、运动应激组(0组)和空白对照组(c组),E组经过16周有氧训练后与0组进行一次性力竭游泳实验,测定力竭运动后心肌和血清中MDA、SOD、CAT、T—AOC、CK等指标的变化。结果:小鼠经过力竭运动后心肌SOD、CAT、T—AOC含量,E组与0组相比增加非常显著(P〈0.01)。结论:经过16周的有氧训练后,小鼠对运动应激引起的氧化适应能力得到提高,小鼠的心脏组织和血清中脂质过氧化程度都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运动疲劳及恢复阶段大鼠黑质网状部(substantia nigra pars reticulata,SNr)小清蛋白(Parvalbumin,PV)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在运动疲劳中枢调控中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运动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7天反复力竭跑台运动后即刻、24h和48h SNr内PV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PV阳性细胞和纤维集中分布于SNr外侧约2/3的区域,SNr内PV表达水平在短期内显著下降(P0.01),恢复24h后明显回升(P0.01),并随着恢复时间的延长逐渐达到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运动疲劳可导致SNr内PV表达水平短时间内显著性的下降,同时PV阳性表达集中分布于SNr的外侧区,此区域与SNr接收纹状体腹外侧区神经投射区域相一致,是参与基地神经节运动调控的重要脑区。  相似文献   

19.
姚强 《体育科技》2010,31(4):102-105
目的:研究附加体育锻炼对肥胖大学生的作用,建立有效的体育锻炼方式作为控制大学生肥胖的有效策略,以期减少肥胖对健康和社会的长期影响。方法:50名18-19岁正德职业技术学院健康男性肥胖学生,随机分为控制组(n=25)和运动组(n=25),两组均参加学校每周两次的体育课,运动组附加一个为期12周,每周3次的混合有氧训练和力量训练的综合锻炼计划。在实验前后对50名学生的体成分、血清C反应蛋白和血脂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结束后,控制组的体重明显高于运动组,且BMI指数没有显著性变化;运动组的体成分、血清C反应蛋白和血脂均得到显著改善。结论:一周两次的高校体育课程对控制大学生肥胖无效;而该附加体育锻炼计划对控制大学生肥胖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甲醛染毒对运动大鼠骨骼肌的毒性及刺五加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40只2月龄雄性WiStar大鼠,体重(180士10)g,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刺五加组进行动式染毒,甲醛剂量分别为0.8mg/m3,2.4mg/m3。每天染毒30min,每周6次,连续4周,刺五加的灌胃剂量为104.17mg/kg,测定运动大鼠骨骼肌组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和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模型组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骨骼肌组织中CAT、GSH-PX、SOD活性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O.05),MDA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O.05)。刺五加组与模型组相比,刺五加组大鼠骨骼肌组织中CAT、GSH-PX、SOD活性明显高于模型组(P〈O.05),MDA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P〈O.01)。结论:甲醛可以造成运动大鼠骨骼肌组织的氧化性损伤,而灌服刺五加可以有效缓解其毒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