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品质是一定时期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一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是一个人在一系列的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学校则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主阵地。在此,就中小学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谈谈自己的肤浅之见。  相似文献   

2.
王有文 《教师》2011,(3):10-11
养成教育是指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和途径,以一定的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以儿童和青少年为主要对象,通过知、情、意、行,旨在使其养成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等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落脚点,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优良的道德品质,对于一个人来说,它是成就事业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体现着一个人自觉的道德意识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特别是青少年阶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道德需要是人们基于对道德所具有的满足自我与社会的价值,意义的认识而产生的自觉遵守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践履一定的道德要求的心理倾向,道德需要是人的道德品质的核心,也是人的道德境界的表现。重视对青少年道德需要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育人先育德,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德育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即从道德知识到道德情感,再到道德意志、道德行动。而习惯属于道德行动的范畴。如果一种教育只有认识而没有行为习惯,就是不完全的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行”。因此。教师要抓住思品课这一主阵地对学生“炼之以志.导之以行”。思品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紧扣教材。“以人为本”。融会贯通。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导学生用所学到的道德理论、行为规范等标准正确指导自己的言行。使他们从小懂得做人的道理,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6.
一调查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道德评价活动,是学校教育中发展青少年自我意识,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有效途径。青少年通过对他人的道德行为、道德面貌、道德品质的评价,学习正确的道德知识,同时掌握道德评价的标准,这个标准正是青少年自我评价的一般标准。意识到自己具有怎样的品质,对自己的品质作出正确的评价,青少年才能进  相似文献   

7.
道德认识是个体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儿童理解道德概念、进行道德判断的水平随年级升高而不断提高;这与儿童的思维水平、正确的教育及其它因素有密切关系。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儿童施加教育,提高其道德认识,培养其良好品质。  相似文献   

8.
强丽 《甘肃教育》2009,(18):53-53
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最佳途径。思想品德课的“导行”教育,是指在教师讲清道德概念,提高学生道德认识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行为要求。它既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又延伸到教学之外。其对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就思想品德课的“导行”教育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9.
美国小学生“品质教育”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教育部长赖立指出:“美国在21世纪的成功,取决于青少年良好的文化知识和道德准则。学校应该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培养学生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自80年代末,美国校长协会首次提出青少年“品质教育”(CharacterEducation)或“道德品质教育”(MoralCharacterEducation)活动。其目的就是要在公立学校改正小学生不良行为与习惯,树立吃苦耐劳精神,提高青少年的“道德品质”。美国“品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六大支柱,它们是信赖、敬重、责任、公平、关怀和公德。需要强调的是这些内容完全超越了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的局限,并把它作为每位青少…  相似文献   

10.
这几年,由于放松了思想政治教育,技校学生的道德观念差了。因此,培养技校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已经成为职教界的当务之急。怎样培养职校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呢?笔者认为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一、晓之以理一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认识形成的主要标志,是道德知识的掌握、道德观念的确定和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首先必须晓之以理。可以说,提高学生道德认识的过程,也就是老师对他们晓之以理  相似文献   

11.
道德信仰对人们的道德意识、道德行为选择产生着重大影响。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当前的社会转型以及道德转型深刻地影响着青少年的道德生活,使他们出现了道德信仰上的危机。为此,需要构建一种符合新时代需要的道德体系,营造一种良好的道德环境,促进新时期青少年的道德信仰形成。  相似文献   

12.
道德情感教育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情感教育旨在丰富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情感机能健康发展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道德情感教育应该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课外教育活动为补充。  相似文献   

13.
常军 《现代教育科学》2007,(5):24-24,43
道德情感教育旨在丰富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情感机能健康发展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道德情感教育应该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课外教育活动为补充.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良好的道德环境则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为此,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方面必须密切配合,共同担负起培养年轻一代的任务。  相似文献   

15.
道德品质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方面,幼儿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培养离不开字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教育。长期以来,我们在青少年道德建设上偏重于道德说教,而忽视对教育对象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导致当前中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差;“自我”中心价值观念比较突出: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缺乏文明生活习惯。青少年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培养。开展养成教育,应该制定规章制度;突出鲜明主题;丰富校园丈化;组织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少年兴、则国兴;少年亡、则国亡。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至关重要,所以我们要从基础开始对学生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一是要加强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1)要加强道德认识的培养。(2)加强道德情感的培养。(3)要加强道德意识、行为的培养。二是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1)要从小重视小学生的良好品德的形成。(2)学校要把思想品德教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3)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只有从小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道德,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21世纪的人才。  相似文献   

18.
道德情感是提高人们道德认识、形成良好道德品质、自觉履行道德义务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加强道德情感的培养,就是要在道德实践的基础上。排除人们的道德情感障碍。培养人们的正义感、义务感、良心感和荣誉感。  相似文献   

19.
正思想品德课是一门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的学科,它作为学生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担负着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指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根本任务。思想品德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知识的传授阐明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并逐步转化为道德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其实,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行,学为了做,知也是为了行。因此在课型探讨中的各个课型"导行"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20.
赖庆宁 《考试周刊》2013,(63):147-148
<正>思品课是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崇高远大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的一门课程,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指导学生的道德思想和道德行为。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发挥思品课的主渠道作用,深化思品课堂教学改革,适应素质教育的新要求成为学校的新课题。思品课教材具有明理、激情、导行的特点。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高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和学习积极性,指导自己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