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喜剧艺术在当代的小说、戏剧、相声、小品等文学创作中运用得越来越频繁,在电影、电视剧、相声、小品等导演中,无论从人物性格的塑造上,还是在人物语言的运用上,显得非常重要,不可或缺。这是因为喜剧作品使欣赏者在笑声中不但得到了很高的艺术享受,还得到了精神的升华和人生的启示。因此,喜剧艺术成为作家进行文艺创作和表现生活的重要的艺术手段,而这一切都归功于喜剧艺术的美学基本特征:内容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丑恶,表现手法是夸张,美感特征是笑。  相似文献   

2.
在相声艺术中,把笑料称为"包袱",把"包袱"使出来逗得人笑,叫"抖包袱"。相声中特别讲究"包袱"的设置,在表演相声的过程中,演员声东击西,先把人的思路引向某一个方向,搅昏观众正常的思维方式,最后突然一转,抖开包袱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不时地发出笑声,而这种笑声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乎意料之外。文学上也  相似文献   

3.
相声是一种具有喜剧风格的表演艺术。它能以尖锐泼辣的语言对敌人进行讽刺,嘲笑,揭露和打击,又能以善意的态度对人民内部的缺点和错误思想进行批评,同时还可以满腔热情地歌颂新人新事,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形象。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形象是无产阶级文艺的根本任务,相声必须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手段来完成这、任务。因此,片面地把相声说成严讽刺艺术”或者“笑的艺术”都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4.
喜剧是引人发笑的艺术,没有笑便没有喜剧。郑廷玉《看钱奴》一剧通过运用巧妙的剧情设置、复杂的人物性格塑造、独具意味的人物宾白以及夸张、重复、对比等修辞方法,凸显了此剧"笑"的艺术。从笑声中受众体会到中国古典喜剧中笑的严肃性和警醒性,彰显了中国古典喜剧寓教于笑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抖包袱儿”是相声艺术中的一个专用名词,意即“卖关子”,是指相声演员以笑料为载体,向观众讲述一种现象或道理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往往相声演员在展开笑料以前,故意在观众面前卖个关子,使观众产生疑问和惊奇,然后再揭开谜底,从而达到增强笑料的戏剧性效果并达到加深观众印象的目的。而从我们教学上来讲,课堂教学实际上也是一种表演艺术,是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这个主体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表演艺术。  相似文献   

6.
喜剧最重要的审美特征是笑,没有笑便没有喜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喜剧美学就是笑的美学。那么,喜剧性笑是如何产生的呢?古今中外不少学者都曾满怀兴致地寻求这一问题的答案,出现了林林总总的学说。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两条基本路线:一条是主观论,即侧重于从审美主体的角度对笑与喜剧进行生理、心理学的研究,主要代表人物有柏拉图、康德、弗洛伊德、朱光潜、林语堂等;另一条是客观论,即主要从审美客体的角度对笑与喜剧作哲学、社会学的界定,主要代表人物有亚里斯多德、黑格尔、车尔尼雪夫斯基、鲁迅等。他们的学说都有其深刻与独到之处,能…  相似文献   

7.
俗话说:笑一笑,记得牢;笑一笑,十年少。在日常生活中,笑可以调节气氛,缓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笑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笑可以提高工作、学习效率。人们常把成功的漫画和相声比做“笑的武器”。没有笑的漫画和相声,是没有生命活力的。只有使人发笑,才能发挥其作用,使观众从中受  相似文献   

8.
相声是以语言为主要手段的喜剧性曲艺形式。它是一种“笑”的艺术,以幽默讽刺见长,以“笑”为武器夸张地反映生活;它又是一种“说”的艺术,以对口相声为多见,甲、乙两个演员一方为逗哏,另一方以捧哏,以一问一答的对话来与观众直接交流。文章主要探讨相声幽默言语的语用策略,从语言层面、认知层面、交际层面和修辞层面进行剖析,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相声幽默言语的语用策略特点。  相似文献   

9.
关联理论和框架转移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幽默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基于这两个理论的互补视角,寻找相声制笑机制的认知过程。在相声理解的第一阶段,交际者在甩出一个包袱之前要做一定量的铺垫,使听众在头脑中先形成一个可以通过较小的努力而获得最大关联的初始框架,得出对话语的显性可及理解,而相声交际者清楚听众的这一认知倾向故意偏离最可及的理解,直至笑料的出现,听众的最终解读和初始框架发生冲突。  相似文献   

10.
西方喜剧美学理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喜剧致笑机制的心理学阐释.二是喜剧作为一种艺术体裁在艺理论上总结。在西方美学史上,柏拉图最早从心理学角度对喜剧致笑机制作了探讨,亚里士多德则奠定了喜剧的美学理论,而他们的喜剧美学思想源于当时喜剧艺术的繁荣。  相似文献   

11.
读现代讽刺小说,无论是鲁迅张天翼式的,还是老舍钱钟书式的,人们都会发出会心的喜剧性的笑,但是却未必能了解这两种讽刺小说的喜剧性在构成因素、构成方式方面,在"质地"品格"方面的重要差别.其实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艺术美学问题.人们一般把引起笑的审美因素笼统地称为喜剧性,严格地讲,这种喜剧性还可以进一步区分为内在的喜剧性和外在的喜剧性.所谓内在的喜剧性,是指社会生活和人物性格内部的喜剧性,它来自描写对象本身;所谓外在的喜剧性,是指作家从喜剧方面看生活的主观心态,和由这种心态决定的作家在作品的语句、形式方面对人物和生活所做的喜剧性的"技术"处理,即运用形式、技巧"加工"出来的喜剧性.鲁迅张天翼的讽刺小说主要是一种内在的喜剧性,而老舍钱钟书的讽刺小说主要是一种外在的喜剧性.  相似文献   

12.
我这里说的“包袱”,不是背在背上的那种包裹,而是相声、快书等曲艺作品中的一种笑料。所谓“抖包袱”,就是把笑料讲出来。比如马三立有个相声小段子叫《相声的魅力》,其中说到某农场园艺队,种的苹果、梨子都太小了,小得就跟海棠  相似文献   

13.
做为美学范畴的喜剧,其存在方式包括滑稽、讽刺和幽默,它们的共同特征是笑。滑携是悖反自然规律的形式,滑稽之笑的构成方式是“我们笑我们”;讽刺是悖反社会规律的形式,讽刺之笑的构成方式是“我们笑他们”;幽默是自然与社会规律的双重悖反及和解的自我观照形式,幽默之笑的构成方式是“我笑我”。只有通过对不同的笑的构成方式的研究,才能窥见喜剧性笑的一般,界定喜剧的研究范围,揭示喜剧的运动轨迹。  相似文献   

14.
"寻欢作乐"是人类创造节庆、建设多种娱乐场所单一而明确的动机,以笑为特征的喜剧性正是对这样一种动机的概括和观照。喜剧性的笑的基础在于审美主客体之间某种对应的不协调的激活,它与审美主体和客体都有联系。笑话的最大艺术魅力即是它的喜剧性。以大学校园笑话为摹本,根据喜剧形态将其分类,可以分析出笑话的喜剧性是如何产生的。  相似文献   

15.
"寻欢作乐"是人类创造节庆、建设多种娱乐场所单一而明确的动机,以笑为特征的喜剧性正是对这样一种动机的概括和观照。喜剧性的笑的基础在于审美主客体之间某种对应的不协调的激活,它与审美主体和客体都有联系。笑话的最大艺术魅力即是它的喜剧性。以大学校园笑话为摹本,根据喜剧形态将其分类,可以分析出笑话的喜剧性是如何产生的。  相似文献   

16.
讽刺、幽默、诙谐,讲究说、学、逗、唱,这是相声艺术的特点。人们总是注目于传统的相声大师们的各种语言技法,但九十年代末期,各地涌现出一些本土相声演员,他们将传统的相声表演与双簧、滑稽剧、戏剧以及一切可以制造喜剧氛围的表演形式相结合,但他们一样讲究“说学逗唱,以说为主”。他们遵循传统,但也敢于革新,奇志大兵相声就是其中的典型。本文就奇志大兵的相声为蓝本,对奇志大兵相声的“学”作了探讨,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7.
吴良权 《考试周刊》2013,(14):45-45
<正>笑是联络师生情感的纽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语言风趣一点,恰当、适时地制造一些笑料,运用笑的武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情感交流,有助于调节课堂气氛。特别是下午的课,效果更为明显,它可以把学生的情绪调节到亢奋状态,缓解疲劳。那么,怎样让"笑"自然地走进课堂呢?首先,制造笑料必须要掌握一定的原则,明确笑的目的。笑料的  相似文献   

18.
“五四”以来,丁西林是专门写喜剧的唯一的一位剧作家。他的喜剧数量不多,题材也不广阔,却独具风格。摆在你面前的一个个剧作,就象经过巧匠琢磨过的玉石,玲珑剔透,而又逸趣横生。喜剧是笑的艺术。丁西林的笑,不同于鲁迅的致敌死命的冷嘲热讽的笑,也不同于陈白尘的辛辣的讽刺的笑。他的笑是轻松的,幽默的,虽然不乏辛辣的讽刺成分,但不象陈白尘那样走向尖刻的漫画和夸张。他的手法是写实的,于幽默讽刺的笑声中,嘲讽旧  相似文献   

19.
《黄帝内经》早就指出:“笑乃七情之首,能化雍滞,通气血,有益智健脾之效。常笑之,延年也。”在当代这个开放改革,充满笑声的年代里,“笑”的意义就不仅仅是益智延年了。不管是从社会学、生命学、教学学,还是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来说,“笑”都有不可忽视,甚至不可估量的功用和价值,可是,由于受极左思潮和其它原因的干扰影响,中华民族审美品格中的喜剧意识和喜剧审美力已严重地遭到削弱和摧残。对“笑”的认识,于人们的心目中往往是知其然而不太知其所以然。尽管近年我国喜剧美学的研究和喜剧艺术的  相似文献   

20.
相声艺术中有一种技法叫做“抖包袱”,即演员在作了一定的铺垫后,摆出笑料,这是一个出乎意料的结果,令人豁然开朗。语文教学是一种思维活动的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