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人类在使用一种语言的时候,会受到心理、生理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语言的差异也体现了心理、生理和社会地位的差异.在汉语中,男性和女性的语言差异较为明显,甚至有些词专门由男性或者女性在使用.探析汉语中因性别不同而导致的语言差异,对人们更好地认识人类语言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汉语中男性和女性语言使用的不同特点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当代社会男性和女性语言使用的新特点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2.
语言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社会群体的人们所使用的语言都具有各自的特点。男性与女性所使用的语言是有区别的。女性语言中有些词语和表达方式是男性不用,不敢用和不会用的。至于英语,语言的性别差异是非常明显的。女性英语反映了英语国家妇女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对妇女的态度。因而,我们对女性英语的深入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运用语言学对女性语言中所表现出的语言学特征作了一个简析,以弄清什么因素在女性语言的发展变化中起着较重要的作用及语言性别差异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人们使用恭维语,通常是为了建立更好的社会关系或表达对他人的礼貌.男性与女性的社会角色不一样,而他们的语言风格也有区别,因此恭维语的使用也有差异.论文主要探讨维吾尔语中恭维语的男女使用差异.男性和女性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差异导致他们举止行为上的不同,再加上不同文化传统,不同民族的男女性的语言也会有相应的特点.从社会因素出发恭维语具有一定的共性,而从文化因素出发恭维语具有特性.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调查了不同社会情境下张掖籍大学生对于普通话和张掖方言的使用状况和影响语言选择的因素。结果发现,普通话作为强势语占据了公共生活的主要部分;然而方言的使用并没有消退,普通话和张掖方言同时存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只是人们会在不同的情景下使用不同的语言。一些社会心理因素如:对话发生的地点和场合、说话者之间的心理距离、语言顺应等会对语言选择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语言在现实生活中是以不同的运动形式存在的,性别是造成语言运动的一个因素,性别不同,语言的使用情况也不同。本文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比较得出:女性在感叹词语的使用上和男性有所不同,在选用的数量上多于男性,在表现的情感上也比男性丰富。  相似文献   

6.
朱艳 《考试周刊》2011,(23):27-29
语言与性别研究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研究课题,受到了许多学科领域的共同关注。然而研究者多数是关注男性和女性的语言差异问题,过于强调这种差异,从而忽视了男性和女性在语言使用方面的共性。为了全面、公正、客观地说明语言与性别的关系,在具体研究中,我们应该同时关注并研究语言使用中的性别差异和共性。排除对语言的性别刻板印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男女交际的特点,减少男女性别交际的失误,为两性间的社会和谐提出指导性意见。  相似文献   

7.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语言不仅影响着人与人的关系,而且影响着人与社会的关系。在日语当中,女性用语的存在是一个极其特殊的语言现象。女性用语和男性用语在人称代词、终助词和敬语等方面的使用存在很大的差异。女性用语较之男性用语具有感情色彩浓厚、柔和、委婉、敬语程度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程冰 《林区教学》2012,(6):49-50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在使用的过程中,和性别、年龄、地域、阶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使得语言体现出一定的性别特征,从而形成男性语言和女性语言。把女性语言分为女性使用的语言以及与女性相关的语言,以韩语为例,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研究了女性语言。通过对女性语言和男性语言的对比,进一步阐述了女性语言的特点,并分析了女性语言显现出这些特点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男性和女性在语言运用过程中存在很多差异.性别语言差异源于男性和女性不同的生理特征,更多的源于社会因素.不同的性别角色促使男性和女性获得各自的角色行为,成为不同性别文化的成员.性剐文化差异势必导致男性和女性在交际方面的差异,为两性之间的交际带来困难.只有了解不同性别的交际,才能克服性别文化差异所导致的交际失误,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男性和女性在语言的使用上有性别差异。语言与性别的关系有两层含义:一是语言使用中一般的性别差异,即男性和女性在措词和句子结构上的差异,也包括对不同性别描绘时语言使用上的差异。二是特定的社会文化造成的一种被扭曲的性别差异——性别歧视。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语音和语调.词汇、话题的选择以及话语风格探讨了男女在语言上的性别差异,指出社会分工是语言性别差异形成的原因之一,同时提出利用语言性别差异更好地优化男女两性的社会分工.让语言充分发挥其社会功效,更好地服务于人类。  相似文献   

12.
男女在生理特点和心理活动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导致男女在英语学习动机上的不同,从而影响了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的选择,使得男女生语言学习的效果有明显区别。融合型动机是指个人学习外语时对语言本身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并希望可以融入所学语言的文化为改善大学生因性别差异造成的不良学习后果。鉴于此,在对男女大学生的语言学习动机状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科学分析了差异存在的合理性,并利用融入型动机理论,提出激发学生的融入型动机水平的具体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3.
我国女性在追求自身解放的过程中产生了强烈的角色冲突与选择困惑,面对这一问题,教育作为控塑女性的重要手段也陷入了迷茫状态而不知何去何从。传统教育有利于培养女性特质,男女都一样的教育有助于女性的自立自强,但却都不能满足女性自身发展的双重需求。当今教育应如何选择发展方向?角色冲突的产生,与公私两大领域的性别化区分存在重要关联。因此,使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相融合,实施性另0敏感教育,培养双性共生的“完整人”是当前以及未来女性教育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4.
性别角色观是指人们对男女性别角色的总的看法,是一种有关性别角色的价值观。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430名中学生的性别角色观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男女性别角色正价特质排在第一位的分别是勇敢和漂亮;负价特质排在第一位的分别是虚伪和自私;(2)男女生均认为勇敢、幽默、善良、浪漫、阳光帅气是男性的正价特质,但是在阳光帅气这一特质上有显著的性别差异;男女生均认为漂亮、大方、温柔、可爱、体贴、自信、细心、善良是女性的正价特质,此外,女生的正价特质中,男生认为还有纯洁和真诚,女生认为还有孝顺和亲和力;(3)男女生均认为虚伪、自负、自私、女性化强、奸诈、迂腐、自夸和斤斤计较是男性的负价特质,此外,女生的负价特质中,男生认为还有傲慢和霸道,女生认为还有懦弱和无能;男女生都认为自私、虚伪、势力、自大、斤斤计较、炫耀是女性的负价特质,且自私在男女生中均排在第一位。(4)年级对性别角色影响的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性别角色观没有显著差异,但是不同年级在性别角色特质选择的频数中可以看出:初中生与高中生皆将勇敢作为男性正价特质的第一位,但是初中生较高中生而言更不喜欢男生懦弱,高中生较初中生而言更不喜欢男生女性化强;高中生和初中生都不喜欢女生自私,但是高中生比初中生更看重女生的漂亮、大方、温柔。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中国女性小说的创作,有着明显的女权意识,她们以女性的热忱和强烈的自我意识,表达着共同的主题——对男性、男权社会的失望和反抗以及弘扬女性主体意识的女权思想。从男女两性的不平等、婚姻家庭的羁绊、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及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奋斗的艰辛等方面来解读新时期女性文学创作中的女权意识,使“女权意识”不仅是一面旗帜,而且成为文学、社会向着完美的“双性和谐”的方向发展的强大内驱力。  相似文献   

16.
与众多语言一样,俄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久已存在,在称呼语中的表现尤为突出称呼语中的性别歧视不仅能够凸显交际双方的性别角色和社会地位,而且可以直接反映俄罗斯民族的社会规约、历史沉积、文化理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民族习性。文章在梳理与整合俄语称呼语中各种性别歧视语料的基础上,指出了社会对于男女两性的不同期望与心理认同.并对性别歧视产生的原因作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性别话语”导致男性和女性在交际方式上存在差异,通过对英语课堂中男女教师课堂反馈方式的对比分析,发现性别差异同样会影响教学风格:女教师的课堂互动性和支持性较强,而男教师的课堂则具有更强的权威性,信息量更为密集。  相似文献   

18.
电影《危险关系》是一部以男性与女性的关系意象为主要叙事对象的作品,在男权叙事下演绎了两性之间看与被看、控制与反抗、霸权与妥协的复杂关系。它在男性凝视中建构诱惑的女性身体、叙述潜在的女性缺陷,以此对男性性欲与权欲进行二维迎合;它在性别标记下展示女性的逆动与反抗状态,从而表达其企图挣脱男权牢笼的强烈祈愿与女性意识;它最终以三种殊途同归的"寡妇"形象书写了女性败北妥协的悲剧命运。在此动态的逻辑层面上,电影揭示出男权藩篱圈禁下女性无法规避的"被看——反抗——妥协"的现实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女性遭受性别歧视现象屡见不鲜。基于一份调查数据的研究得知,目前受过高等教育的女研究生在同等条件下仍遭受性别歧视,这极大地遏制了女性的全面自由发展,抑制了女性解放。因此,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角度解读这一现状,以期进一步推动女性解放以及男女平等的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两性平权意识的广泛传播,妇女参政已经成为国际化的潮流。虽然我国自解放以来就倡导男女平等,但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男尊女卑观念根深蒂固,妇女的社会政治地位、接近政治资源的渠道,以及对政策的影响力远不及男性。当前中国要走向国际化、构建和谐社会呼唤妇女参政,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亟待妇女参政,重构公正先进的性别文化亦期待妇女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