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1 毫秒
1.
浅析"生命美学"的理论偏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生命活动是一种既有意识、又有对象的活动。从对“生命”的阐释和通过对“生命美学”中两大“逻辑支撑”的逐一分析,可以层层驳斥“生命美学”对生命的看法。“生命美学”的产生具有一定历史必然性,但是它只是对现状的一种思索与启迪,本质上体现的是一种精神萎缩,因而不能构成为一种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缺乏生命意识教育,对生命的认识、生活的体验、生命的价值等问题的思考较少,漠视生命,这才是大学生自杀现象的深层次原因,而不能把大学生自杀问题片面地归因于心理问题。高校应重视生命意识教育,通过重建高校教育价值取向、实现生命意识教育课程化、丰富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多位一体的教育网络等方式,加强生命关怀,从生命意识教育入手,搭建更为有效的大学生自杀预防体系。  相似文献   

3.
论文从宏观上展现了宗白华睿智的美学思想,概括出宗白华美学研究的核心范畴即生命律动。宗白华美学是一种切入生命精神的动感美学,渗透着对宇宙生命的关怀与体验。文章从认识论角度提出时空意识和宇宙观,展示了宗白华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4.
随着高校大学生自杀、暴力等现象的增加,生命教育研究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人是自然生命和价值生命的统一体,自然生命与精神生命的成长和完善都离不开教育,教育是人的生命存在形式的活动。尤其是高校更应该成为人的生命意识的激发者,积极主动承担生命教育的责任。  相似文献   

5.
人是生命个体,以生命的方式而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充分彰显对学生的生命关怀,启动学生奋发向上、自我完善的动力机制,使其能够过一种有道德、有意义的生活,促其生命自由、快乐、健康、幸福成长。作为一种新理念和新范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转向聚焦学生的生命关怀和生命发展,倡导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运用,追求思想政治道德和个体生命的交融、和谐与共生,其实现必须正视学生生命存在,唤醒学生生命意识;培养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引领学生创造幸福生活;精心设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增强学生的生命体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塑造生命化幸福教师,建构平等和谐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6.
熊倩 《考试周刊》2012,(55):39-40
生命对于每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因而须对中学生加强生命教育。当下新课标的推行更使得生命教育成为必然。袁卫星老师致力于唤醒教育和生命教育的研究,他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意一种生命意识的唤醒。作者以他的《一碗阳春面》、《就是那一支蟋蟀》、“亲近诗歌”、“善待生命”的课堂实录为例来分析其生命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的自杀事件、故意伤害他人事件频频发生,表明高校开展生命教育已经迫在眉睫,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应该引起包括学校、社会、家庭等所有人的重视。本文主要从生命教育的内涵、生命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以及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三个方面出发探讨问题,以期对提高大学生的生命意识、珍爱生命有所指导。  相似文献   

8.
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培养人不断领悟世界的意义和人本身存在的意义.教学是对生活世界的一种体验,而体验本身就是人对生命意义的把握.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思想的表达,它与人和人性无法分离.教学是一个教与学互动生成的动态过程,体现着教育的动态生成之美.教学与美学具有内在统一性.因此,大学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在教育美学理论的指导下,创造性地运用审美教学手段,通过丰富而具有情感的英语语言材料,师生共同感受世界之多彩,感悟生命之绚丽.教育美学与大学英语教学的融合使语言在艺术化的基础上展现了人性之美,生命之美,体现了教学是生命化的教学.  相似文献   

9.
关注人的生命是高校教育的应然追求,在实用理性教育哲学的理念下,高校生命教育处于偏离状态,本文借鉴儒家生命哲学理念来启迪高校的生命教育,以"天人合一"确立生命意识教育,以"立志成仁"形成忧患意识教育,以"见利思义"加强生命关系教育,以"止于至善"实现生命价值教育。  相似文献   

10.
一、语教学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的内涵 生命意识源自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来自外部世界对人的主体意识的触发。生命意识就是人的生命为了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依据先天的基因,加上后天的教化而形成的具有对客观事物进行解读、摄取、表现和改造的潜在能量的灵智和欲求。从本质上来说,生命意识就是对生命进程中时间流逝的一种感悟,是对时光易逝、生命难以长久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说,生命意识是人类对自身生命所进行的自觉的理性思考和情感体验,是人类独特的精神现象。生命意识的哲学意义是关于人的生命的一种时间观念,但往往包含着对于生命消逝的恐惧感和焦虑感,这是学作品中生命意识的主要呈现方式。  相似文献   

11.
尊重生命与发展生命是教育的神圣使命。当前,关注人的生命和物(动植物)的生命是教育存在与发展的必需。教育必须关注人的生命和物的生命,且理应从物的生命和人的生命的辩证关系来确立完整的生命观。只有坚持完整的生命观,教育才能促进人的生命与物的生命共同构成的生命系统的完整性与和谐性,才能保障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这也从根本上有利于教育更好地理解人的生命,促进人生命的生成与发展,以及人类的发展进步。因此,坚持完整的生命观是教育的职责与使命所在,是教育理应为之的。在坚持完整的生命观的基础上,教育应重点关注人的生命。  相似文献   

12.
论教育与生活世界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教育与生活关系十分密切。起初,人类社会生产与生活中有教育,教育融入社会生产与生活之中。后来随着专门教育机构——学校的出现,教育与生活开始了分离,并且越来越表现为一种隔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斯宾塞提出了“教育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观点,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主张,当代哲学大师胡塞尔与哈贝马斯则从现象学的角度论述了“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这些都为当今理解“生活世界”与“教育世界”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argues against a trend of human rights education, where human rights are taught in the form of citizenship education. In my view, citizenship education and human rights education cannot be taken as replaceable for each other. Underpinning the idea of citizenship is a distinction between ‘politically qualified’ and ‘politically unqualified’ persons. This distinction implies a violation of human rights in the name of social solidarity and security. This paper will argue that citizenship education could imply discrimination/exclusion although it claims to promote solidarity and human rights. Furthermore, the qualification of having rights is not dependent on citizenship but simply in human life itself. Three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are discussed. Firstly, human rights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cannot be seen as equivalents. Secondly, educators should be alert to the dangers of possible exclusion implied in citizenship education. Finally, this paper proposes different suggestions for human rights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separately.  相似文献   

14.
思想道德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是有生命的存在物,生命存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依托和载体。然而,随着社会环境的日益复杂化,现代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也越来越多地呈现出对生命价值教育的淡化和漠视。大学生群体中漠视生命,轻视生命的现象十分严重,大学生在生命价值观的养成和确立上出现了问题。因此,思想道德教育亟需向着生命回归,关注人的生命发展和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为深入了解大学生生命观现状,采用自编问卷对安徽某大学6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对生命存在认识正确,有明确的人生目标,能正确看待死亡,遇到极大挫折时不会有自杀的想法,对生命教育有较大需求,但有一部分大学生的生命观有偏差,生命态度消极、人生目标不确定、不能正确看待死亡,选择自杀作为解脱方式,对生命教育淡然。高校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生命观。  相似文献   

16.
当前,大学生生命观淡薄与高校生命教育的滞后有直接关系,本文立足大学生生命观和高校生命教育现状的基础上,从教育理念、目标和原则,课堂教学,校园体验环境,师资培养机制等角度探索高校生命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当下,大学生体能呈明显下降趋势,情势堪忧。大学生自觉锻炼意识不强,高校对体育教育重视不够,学校体育场馆设施不足,体育教学存在的应试化倾向等是其主要原因。体育观体现着教育观,体育教学质量影响着整个教育质量,必须从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高度来看待大学体育教育,改进教学方法和考核办法,努力养成青年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使体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8.
对人生观教育的另一种解读--来自生涯辅导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们在人生观教育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所取得的成效却不尽人意。来自生涯辅导的教学实践表明,人生观教育要真正收到实效,就必须与真实鲜活的生活情境融为一体。只有将大学生的个人发展规划与人生观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引发他们对人生的主动探索与深入思考,并通过个体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来促进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9.
生命教育的缺失导致大学生漠视生命的事件屡见不鲜,给社会、家庭和学校造成严重创伤。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潜能和美德等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原则主要有:发展与积极预防相结合、认知与体验相结合、系统性等;其主要内容主要有:生命自主性教育、生命价值观教育、生命挫折教育等;其主要教育策略有:强化生命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完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充分利用新媒体教育资源,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等等。  相似文献   

20.
《中庸》是一部蕴含丰富生命哲学思想的儒家古典著作。开宗明义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三句话从天、命、性、道、教之间的关系谈起,既从本体论的层面探讨了生命的起源与发展,也从实践观的角度阐明了生命如何实现的问题。其中,“率性之谓道”承接“天命之谓性”和“修道之谓教”,蕴含顺应自然天性、激发主观能动性、展现自由本性等生命哲学思想的同时,也体现了十分深刻的教育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