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应用人体测量法和运动干预实验方法,通过对弹力带阻抗健身体操运动方案的分析,探讨"有氧、力量和伸拉"练习的可兼容性,研发新颖有趣的弹力带健身方法,并实证其健身效果,旨在为女性健身和锻炼提供参考。主要结论:1)弹力带阻抗练习可通过新颖多样的"操化"运动方式,使"抗阻、有氧和伸拉"练习得以兼容;2)弹力带阻抗健身体操能有效降低身体脂肪比例,对女性形态具有良好的减脂塑型效果,尤其是上肢,其次是小腿和腰部;3)该操对四肢和腹背部肌肉力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左臂、右腿肌肉力量以及腹部肌肉的力量和耐力效果明显,同时,身体的灵敏性得到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通过为期12周的分组实验,对参加力量练习和有氧练习的100位大学男生进行实验前后身体素质、身体机能、身体形态的对比测试与量表评定,探讨不同运动形式对男生体质影响的差异性,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男生体育锻炼提供科学的实证依据。实验结果表明,与实验前相比,力量练习对于男生的各项体质指标影响最多,而有氧练习尽管对男生体质有影响,但是和实验前相比没有显著差异。所以,在体育锻炼中,男生更加适合以力量练习作为主要的运动方式。  相似文献   

3.
运用运动生物力学的Qualisys红外光测试分析系统对杨式太极拳典型动作"野马分鬃"进行测试,从而对太极拳"旋移"圆的运动特征进行科学诠释.结果显示:肩胸部位的运动特征和骨盆的运动特征具有一致性;肩胸部位和骨盆的运动学特征均为旋移运动;在X轴上的位移幅度、绕Y轴、Z轴的转动角度较大,而在Z轴的位移、绕X轴的转动角度较小;为了保持身体的中正、形成有利于身体的旋转移动,动作表现出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研究设计了3个可以使足呈5°、10°和15°背屈角度的蹲跳练习,探讨足不同背屈对纵跳高度的影响,结果显示足不同背屈都能提高跳起高度,5°时最高,平均增加了15.8cm,10°和15°时有所减少,分别增加12.2cm和10cm,充分显示出肌肉预拉长对发挥肌肉力量的作用,同时也表明肌肉的不同工作状态对肌肉收缩力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5.
摘要:为了探索不同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对身体姿态控制的影响程度,通过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和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对运动训练专业的24名学生进行为期10周的稳定状态和非稳定状态下的两种实验训练。研究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T字型”和“W字型”跑测试成绩均有显著性提高,实验组的增长幅度更大一些,而且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对提高不同变向条件下的灵敏性和不同运动面时的身体姿态稳定性均具有显著作用;两组学生的“八级俯桥”和“五级侧桥”测试分值均也呈现非常显著性提高,而且非稳定训练效果要好于稳定训练;非稳定状态下的脊柱两侧肌肉力量训练可以更好地提高本体感受器敏感性,募集更多、深层的稳定肌参与运动,进而提高神经对肌肉控制的精确性和身体协调性。  相似文献   

6.
健美操协调性的培养,是最复杂、最不容易提高的练习,通过各种舞蹈及徒手体操练习来提 高。主要选择那些需要上、下、肢、躯于、头颈等相互配合的动作,可以锻炼大脑支配身体各部位同步适动 的能力及各部位肌肉运动时的不同感觉。协调性练习的动作应选择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动作到组合练习, 练习时主要注重肌肉的感觉培养。  相似文献   

7.
牵拉-缩短周期(SSC)作为一种重要的快速力量表现形式,在大部分运动项目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对不同运动速度及负荷下SSC活动的力学特性,目前的研究还不是太清楚。以19位快速力量项目运动员为试验对象,通过Kistler三维测力系统,研究在不同速度和不同负荷SSC练习中下肢肌肉活动的力学特性。结果表明,慢速牵拉-缩短周期和快速牵拉缩短周期在最大反作用力值、蹬地时间、腾空时间等方面表现出很大不同(P<0.05);而且不同负荷快速牵拉-缩短周期活动时下肢肌肉力学特性之间又有着显著差异(P<0.05)。说明在不同强度的SSC活动中神经肌肉系统有着不同的作用机制,应按照其不同的力学特性选择适宜的牵拉-缩短周期练习方法。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功能训练的起源和发展进行探讨,旨在为认识功能训练和开展后续研究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功能训练源于医疗康复,随后拓展到体育健身和运动训练领域;在不同的领域,功能训练的内涵和目标并不相同。在竞技体育中,功能训练通过以身体整体性为基础的多关节、多维度的动作练习,发展神经肌肉协调配合能力和对身体的控制能力,促进运动员肌肉平衡。功能训练属于体能训练范畴,实践中强调训练动作,而非肌肉;强调动作练习的整合;强调动力链,重视"弱链"效应。指出,二元论思维是功能训练被放大的认识论误区,拿来主义则是功能训练难以产生实践价值的根源。功能训练是一种身体训练,属于一般训练范畴,对其合理定位,促其回归本位,是突破困境的出路所在。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武术散手运动员身体形态及机能指标的测试,分析、探讨了不同级别、不同运动水平散手运动的身体形态、机能特点及与运动成绩的关系。为武术散手运动员的选材和训练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0.
测试采用按照国际规范自行开发的"健康体能评价与运动处方系统",对全校教职工的健康体能进行测试,包括运动心脏功能、体脂含量、肌肉力量、肌肉耐力等在内的多项与健康密切相关的生理学指标。另外,采用规律性体育锻炼问卷了解受试者参加规律性体育锻炼的状况,采用主观健康自评量标了解不同锻炼习惯受试者的主观健康感受。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别考察规律性体育锻炼、年龄因素对身体形态、机能和健康体能水平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兼爱"思想是墨家思想的精髓,至今仍然放射出璀璨的光芒。"兼爱"的伦理涵义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层次:感情层次和利益层次。感情层次就是要求人们相互地、平等地、普遍地爱;利益层次就是爱时必须给对方以利益,使对方在爱中得到利益。"博爱"是基督教教义中的重要思想,它要求人们彼此相爱,爱一切人。"兼爱"与"博爱"有两点是相通的:一是认为人生来都是平等的,大家应该彼此相爱:二是认为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知恩图报是人的一种本性,你爱别人,别人就会加倍地爱你。墨家的"兼爱"思想的人性基础与基督教是相同的,因此把它作为构建现代社会普遍伦理的文化资源,容易被西方社会所接受。  相似文献   

12.
魏晋与晚明是两个思想大解放的时代,孤傲嵇康与狂痴李贽最有代表性。他们有共同的士人心态:才高气豪、狂放不羁、厌弃仕宦、离经叛道、置纲常礼法于不顾,分别以"师心谴论"与"别出手眼"的方式放胆为文,以特立独行的人格激烈反抗与批判虚伪的"礼法"社会。为统治者所不容,为世俗小人所不忍;从而因名祸起,因文字而致罪。他们的死,既是个人的悲剧,又是时代的悲剧,值得去反思。  相似文献   

13.
试论太极拳运动的精、气、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太极拳作为内家拳种,注重在演练中精、气、神与动作协调一致。从理解内涵、把握特点、形神兼备的角度对太极拳精、气、神的外现与修炼进行阐释,并分别就太极拳对精、气、神的内炼功效进行研究,最后指出太极拳运动精、气、神的内炼与外现是矛盾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莎菲》不能用简单的“道德主题”或“女权主义”概括,在爱情故事的背后,是乱世中先觉者以“边缘意识”自守,在庸俗与空虚的双重诱惑中拒绝沉沦、抵死挣扎的心灵历程.这一“深层结构”才是这篇小说的真正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5.
"夸蛾氏"--"蚂蚁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学语文教材选录的《愚公移山》中的“夸蛾氏”都作“夸娥氏” ,属于无本改字。《愚公移山》的故事原出《列子·汤问》 ,其原文是“夸蛾氏”。在该文中 ,“蛾”与“娥”音义俱不相通。“夸蛾”即大蚂蚁。蚂蚁搬山 ,完全符合《愚公移山》的寓意。根据民俗学的研究 ,万物皆有神灵 ,“蚂蚁神”作为大力神的代表确实恰如其分。《愚公移山》神话故事中的“夸蛾氏”就是“蚂蚁神”  相似文献   

16.
新的教育观念是培养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工具。培养活生生的人的方法有激活人的生命力、活跃课堂气氛、解放学生思想、活学活用、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等。  相似文献   

17.
当刘翔以12s91的最快速度取了2004年稚典奥运会的110m栏金牌后,“刘翔现象”就在神州大地轰然兴起。当刘翔及其教练“被迫”打算出国训练时,人们才开始意识到这种中国式的“后奥运虚耗”已经对金牌运动员的运动生涯产生了很多不利的影响。这种“后奥运虚耗”现象已到了需要有关方面加以规范、引导的地步。期望能为减轻中国“后奥运虚耗”的不良影响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教材城市化倾向"已经从一个边界明晰的事实概念扩大为一个多方参与的舆论"事件"。其间不仅包含着人们对教育公平理想的追寻、对城市文明"先进性"隐喻的曲折表达,更隐藏着人们对乡村文明日渐远去的缅怀、对农村教育日益被城市教育边缘化的忧患。  相似文献   

19.
“体育大国”“体育强国”与“体育中国”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法,对我国"体育中国"理念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认为,在我国确立了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战略以后,我国体育形象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建设具有独特中国特征和要素的"体育中国"。"体育中国"以民族性为典型特征,以属地精神和乡土气息为依托,以举国体制为体制保障,以中华体育精神为动力;是对我国独具特色的体育事业和发展模式的综合印象和描述,具有独特的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20.
"新国学"与"新文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文学评论》编辑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编辑部及我校文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4月9—12日在我校举行。来自全国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出版单位的5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与会代表围绕本学科发展中“学术前沿的前瞻性意义与当下中国文化语境”、“学术前沿及其问题的梳理与原创性研究”、“现当代文学史料与学科建设”等话题,进行了认真、深入的探讨与交流。王富仁、范伯群、张中良、白烨、刘勇、王保生、陈子善、吴定宇、陈国恩、陈美兰、殷国明、李怡、王泽龙、陈方竞、周晓明、李继凯、闫庆生、张积玉、李震、史志谨、周燕芬、唐晴川等在大会发言,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思考和独到见解,引起了与会代表的极大兴趣。本刊本期特选择其中6篇各有特色的发言作为笔谈发表,以期引起同行关注与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