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片断 前不久,我市师范附小的杜海燕老师上了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课题是:“小米尺告诉你……”这是在二年级学生学习了“米和厘米”的有关知识后,教师设计的一节生活实践课。教师精心组织学生动手量一条绳的长度, 课桌的长度、宽度、高度,以及学生身体各部分的长度。其中最感人的一幕是:请同学们相互测量身体各部分的长,如头围、胸围和身高等。教师还请一组小朋友与老师互量。在学生给老师量头围时,由于学生够不着老师的头,教师弯下腰,把头凑到学生的手边,让学生毫不费力地进行测量。同学们抢着给老师量,每人都量一次,把杜老师的头发弄得很乱,老师始终是笑眯眯的,学生个个兴高采烈,这堂课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张婷  冯慧珍 《山东教育》2005,(25):43-44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学生在学习了比长短,初步感知了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时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相似文献   

3.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两个课例——例1:在小学低年级的一节语文课上,教师正在带领学生学习《小画家》一课。该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说,冬天下雪了,大雪将整个原野都覆盖起来。清晨,小鹿、小鸡等小动物们都出来了,纷纷用自已的足或爪子在雪地上画出了美丽的图画。教师在完成了教学任务以后,向学生们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青蛙”和“蛇”没有出来?不一会儿.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说:“老师,因为青蛙和蛇没有毛衣服,怕冷,所以呆在家里没出来。”老师听了以后很不高兴,  相似文献   

4.
许睿老师是郑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这节即兴公开课是许老师到郑州市管城区进行课堂观察调研时,听一线教师讲完i风筝》后,为同年级另一班学生上的。目的是想让一线教师、县区教研员通过“同课异构”“由下到上的互评方式”,对课堂进行真正有效的观察。  相似文献   

5.
有这样一个案例:在一节教学生写数字的课上,当教师写完“5”这个数字让学生评价时,学生大声地说:“不好!”教师没有表现出丝毫不快,随即请学生指出哪里不好。学生天真而又直率地提出了各种意见。有的说:“老师将横笔写长了。”有的说:“老师写下面的竖弯时,转弯的地方不圆。”任课老师虚心地接受了学生的意见认真重写了一次。  相似文献   

6.
一日,去某乡视导。上午在一所小学听了一节语文课《坐井观天》。课堂上师生对话,共同探究,气氛十分热烈。课中,正当教师引导学生进入下一教学环节时,一学生突然站起来发问:“老师,我还有一个问题。”教师愣了一下,严肃地说:“别插嘴,认真听讲。”学生懊丧地坐了下来。  相似文献   

7.
吕谦 《四川教育》2007,(2):39-39
本课是在学生临近小学毕业考试一周时,张笔春老师上的一节接待课。为了不“炒陈饭”,也为了有所突破,张笔春选择了七年级下册的课《安塞腰鼓》。[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有幸听了中年级组教师的一节数学课,对我很有启示,现就这节课的教学节奏来谈谈我的感受。这位老师所授的是“三步计算应用题”,这节课教学内容只有一道例题和三道“做一做”的练习题。但老师在授课时,开始松,中间紧,最后就急了,使结尾的教学几乎处于急奔竞走的状态。这也让我想起几年前在一次小学数学教学交流研讨会上所听的一节课,这节课老师说话如放机关枪,整堂课像一场答辩会,逼得好学生也只能望板兴叹。这些经历不禁让我产生了对这样一个问题的思考:小学中年级课堂教学节奏应如何掌握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应该清楚小学中年级学生的生…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节在一所普通小学常规调研时听的课。这节课是学习《我送老师一朵花》,应该是一节很欢快的课。然而,从课的第二环节开始, 我心情激动、沉重并莫名其妙地紧张起来。因为在这一环节,教师让学生交流、体会老师的辛劳时,我看到课堂里的学生对老师的“情感引发”无动于衷……我颇有感触,联想到上学期听到的同样是三年级的《父母的疼爱》,老师通过引导、启发让学生讲述和体验“父母的疼爱”时,学生说来  相似文献   

10.
五年级数学教材里有一节“用字母代替数”,意在从小学高年级阶段就开始逐步培养学生的代数意识.把学生以前接触到的诸如加法结合律的字母表示(a+b)+c=a+(b+c)、正方形的周长公式c=4a等.结合新的例子,通过本节内容。将学生的算术观念提升到代数表示方向上来。在一所县城小学参加校本教研活动时.有机会听到了这节课。教师的教学设计还算有新意.在培养学生的代数意识方面,这节课似乎不尽如人意。学生的任务单上设计有开放性的问题:“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老师和同学们。”快到下课时,一个学生站起来问:“老师,请问x+c等于多少。”可能是受到教材里引用了加法结合律的影响。教师略加思索后答道:“等于c+x。”  相似文献   

11.
在宜昌举行的“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自然教学专业委员会2003年会”上,聆听了《蚂蚁》一课之后,我有意或无意间都会想起这节课。这节课基本上由两部分组成:一、学生想办法把棕色瓶中的蚂蚁取出来;二、学生观察、描述蚂蚁的形态,教师在黑板上画简图。  相似文献   

12.
听了一节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游玩”(邢台市北关小学曹继芳老师执教)后,真实地感受到教师的创新精神。教师充分发挥创造性,相信学生的潜能,大胆设计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开发出一片实践活动的空间,使学生有机会深入到社会调查、了解、收集信息,在实践中学知识、长本领、拓宽眼界。下面请看,同学们在课堂上是如何对调查得来的信息进行合理筛选的。课始,教师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引导:今年“六一”是我们小学期间的最后一个儿童节,老师想和同学们尽情地游玩一天,你们愿意吗?前几天,老师布置了两项任务,谁说说是什么…  相似文献   

13.
在一堂小学的市级观摩课上,有一位教坛新秀上《鸬鹚》一课。当课结束时,老师表扬学生说:“鸬鹚和渔人的配合可以说是巧妙绝伦,而今天这堂课,大家和老师也配合得非常好,谢谢大家!”  相似文献   

14.
笔者曾听了一位老师执教小学一年级退位减法“23-8”。教参的要求是抓住“退位”问题讲解:个位上3减8,不够减,应从十位上退“1”,和个位上的3合起来是13,13减8得5;十位上2退去1得1,合起来是15。为了实现教参的意图,教师进行了如下教学。课始,教师出示了一道口算题:23-2,学生很熟练地答了出来,教师随即将减数“2”改为“8”,问小朋友:“23-8=?”小朋友无法回答。教师一边板书课题一边说:“减数‘8’比被减数个位上的‘3’大,怎么减,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新问题。”课堂教学很快进入下…  相似文献   

15.
工作接近二十年之际,居然有幸成为了特级教师张齐华“三门问题”数学课堂中的一名学生。在这次教师和学生角色置换的过程中,我产生了诸多感受,这使我对理解学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张老师的这节课中,所有学生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生。这些学生产生的途径非常奇妙。活动当天签到时,每位教师都领了一张号码牌,我猜想:互动环节时多半是要抽号回答问题了。当第一节课结束后,张老师在做第二节课的教学准备,却迟迟未见学生来,正在纳闷时,张老师说话了:“今天这节课的学生有点特别,请大家取出号码牌,号码牌上打有星号的老师请起立。”  相似文献   

16.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五册第六单元的内容,在学生认识了“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内容后的一个教学片段为:师:我们知道了1平方厘米的大小,现在请同学们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图片量一量练习纸上的图1好吗多媒体出示长为2厘米、高为3厘米的长方形生:好学生各自在课前教师发给的练习纸上操作师:谁能先来告诉老师,这个图形有几个这样的小正方形生1:我量得这个图形有6个这样的小正方形。师:也就是说……生1:这个图形的面积是6平方厘米。师:谁又能告诉老师,你是怎样量…  相似文献   

17.
朱晖 《现代教学》2004,(1):26-27
在上“线段的初步认识”这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会用尺测量具体物体的长度。这节课的内容是要让学生直观地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尺测量线段的长度以及学会找简单的几何图形中的线段。  相似文献   

18.
去年十月在咸阳召开的“省小学教学研讨会”上,我听了北京一位特级教师杜宪章老师的两节数学课,受益匪浅。他的课堂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去说、去做,最大限度地去挖掘学生的思维与创造能力。特别是他视学生如朋友,平易、谦和,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的教学作风,与他本人朴实无华却又庄重典雅的气质,贯穿始终的妙语连珠融为一体,展示了他渊博的知识底蕴,使我记忆深刻。杜老师讲的是小数的初步认识。课前,他和学生做了几分钟的交流。他先告诉学生自己的姓名,从北京来,然后问小朋友:“你们还想问老师点什么呢?”孩子们有的…  相似文献   

19.
陆彩惠 《广西教育》2004,(5A):32-33
当前,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背”的现象仍相当普遍,老师以“课内损失课外补”的做法来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但收效不大,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尤为如此。十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教师要精心组织好课前、课中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才能使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  相似文献   

20.
李崇年 《宁夏教育》2008,(11):59-59
铃声响了,一节精采而又漂亮的数学课结束了。 上课的是30岁出头,身材稍胖的小学数学女教师,在给学生教授“厘米、分米、米”的概念时。她让学生量完桌子、铅笔和手臂的长度后说:“让我们再找别的东西测量一下吧!”老师的话刚说完,一个一直没有得到发言机会的男孩站起来说:“老师,我想测量一下你的腰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