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可见,学生探究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地理知识的掌握,直接关系到地理技能的获得,直接关系到地理能力的发展和科学观念的形成。那么,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如何探究呢?  相似文献   

2.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高中地理课程的内容体系,无论是必修模块还是选修摸块,都是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论题.并以此为主线来构建、拓展和编排课程。可以说,高中地理新课程为学生开展环境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承担了环境教育中的主要内容。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素材,深入挖掘高中地理课程中的环境科学知识和环境教育因素,选好地理教学与环境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从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和地理环境的关系,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并指导与规范自己的行为.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相似文献   

3.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以及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一门科学。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规定:地理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化对国情、国力以及国策的认识;积极参与协  相似文献   

4.
四川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中指出了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必须树立现代教育观念,运用现代教学方法,改变教师灌输、学生死记硬背,崇尚书本知识、轻视实践活动,重视课本教学、忽视课外活动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地理课堂教学中要落实好课程改革,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经过高中地理课程改革近一年半的实施,我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反思,发现课改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困惑,同时不断思考怎样处理好这些问题.以下就我校在地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采取的对策作一些总结.  相似文献   

5.
高中地理课程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课程。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笔者尝试运用了"六环节探究性教学法",  相似文献   

6.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地理科学与人类的活动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所有这些都是地理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7.
地理科学是研究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地理科学与人类活动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课程的设置必须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对于地理学科来说,必须变革“学科中心”“知识本位”下的地方志式的地理课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地理教育的使命。  相似文献   

8.
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大部分省份实施。新课程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来表述课程目标。但是,在实验省地理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9.
李小华 《考试周刊》2014,(34):148-148
有人说:“拥有知识仅仅是有了工具,能否运用工具来解决问题才是衡量教学效益高低的指标.”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地域性两个显著特点.地理学对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等问题具有重要作用.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学习和研究地理的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实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提高认识搞好高中地理教学大庆市第四十三中学宋立新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它是中学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即环境观、资源观和人口观的重任,对培养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提高全民科学文化...  相似文献   

11.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中学地理教育的使命.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通过同化、内化、外化三个环节,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生态道德认识,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2.
王庆军 《考试周刊》2012,(68):137-137
高中地理是一门基础学科,肩负着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人与发展,高中地理不仅要从学生的学习出发.而且应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因此,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且是探究知识的场所。教师要善于从多方面探索改革地理教育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形成终身学习必备的素养,这是时代对学生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黄艳红 《考试周刊》2012,(45):119-119
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地理课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  相似文献   

14.
一、充分发挥高中地理课程优势,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实际上高中地理课程必修、选修模块中的“地理信息技术应用”还隐含于“技术”学习领域)。高中地理课程由“必修”与“选修”课程组成。  相似文献   

15.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已逐渐为世人所接受。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施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供实验用)》的教学目的中,也明确指出要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化对国情、国力以及国策的认识;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在高一年级的教学目标中也特别强调要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和全球观念的教育,树立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基于这样的教育要求,新编高中地理教材通篇贯穿了这一思想,并在教材最后,以“可持续发展”为题进一步归纳了可持续发展的提出过程、概念、  相似文献   

16.
正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前言部分提出:"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荒漠化问题是在人口增加、人类对资源不合理利用等背景下出现的生态环境恶化、社会失调发展的问题,提出"荒漠化的防治"贴合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  相似文献   

17.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课程除了让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要积极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进一步受到爱国主义、国际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及有关的国情国策教育,还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教育。  相似文献   

18.
福建省石狮市石光中学张增堪教师回答: 一、阐明地理教育价值和地理科学的实用价值 关于地理教育价值,<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地理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须.我国<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行)也提出,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这是因为,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人类的生产生活都受到地理环境的巨大影响,而地理课程引导我们去认识环境、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当前,全球性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正日益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迫使人类思考和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首先应树立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而这正是中学地理教育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19.
学校是教育的场所,教学研究只有基于学校真实的教学问题才具有直接的意义。由于遗传、家庭环境、教育条件等因素的不同,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不能被消除,而且可以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教学资源。一、高中地理课程的特征与合作教学的关系高中地理课程是高中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地理课程注重对  相似文献   

20.
环境教育就是普及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环境道德以及利用、改造、美化和优化环境能力的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中学地理教育的使命.怎样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进行环境科学知识的教育呢?我认为可以通过深入挖掘地理教材内容、优化地理课堂教学过程、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渗透、促进、强化环境教育,从而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