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CSCW技术和学习理论的融合发展产生了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简称(CSCL),CSCL是继承CSCW理论和技术并将协作学习等方面的教育理论融入其中而发展演变的,是CSCW思想在教育领域的重要应用。基于CSCL的协同建筑是CSCW的协同建筑理论与协作学习理论的整合,它基于一种体验化设计,提供了一种完全沉浸式的学习环境,提高了学习者之间的可感知性和协同交互性,为学习者的体验化学习提供了环境。  相似文献   

2.
在线学习资源建设已经成为了当今数字化学习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以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学习行为和在线学习资源的特点为基础,结合协同过滤算法,设计了基于协同过滤技术的在线学习资源个性化推荐系统模型.实践证明,该模型可以更好地为学习者创造数字化学习环境,提高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3.
《现代教育技术》2016,(2):108-114
传统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存在冷启动和数据稀疏的问题,使得新学习者因历史学习行为记录稀疏或缺失而无法获得较准确的个性化学习资源推荐。鉴于此,文章提出将学习者社交网络信息与传统协同过滤相融合的方法,计算新学习者与好友之间的信任度,借助新学习者好友对学习资源的评分数据,来预测新学习者对学习资源的评分值,以填补新学习者在学习者—学习资源评分矩阵中的缺失,实现对新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资源推荐。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传统协同过滤方法的冷启动和数据稀疏问题,提高个性化学习资源推荐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4.
协同学习技术系统是一个面向深度知识建构的学习支持框架,这一框架通过结构化的工具套件支持个体协调发展与群体有序互动,实现"深度互动、汇聚共享、集体思维、合作建构、五场协调",落实面向高阶学习目标的知识建构操作理念.基于计算机支持下的协作知识建构(CKB)的基本理念,协同学习技术系统更加注重对个体和群体的学习过程中文化变量、协同机制和认知机制的支持,从而实现学习系统中个体与群体在信息和知识场域的互动与协调,指向课堂知识创新.本文系统分析了协同学习的三个基本阶段,即信息汇聚、群体思维和知识建构,阐释了协同学习技术系统的概念框架,设计并初步实现了协同学习技术系统支持套具,为技术支持的教学创新提供了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
在线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能够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有效推荐个性化学习路径是学习服务研究中的重点问题。文章结合大数据背景下个性化学习的特征,建立学习者模型,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深入分析学习者的学习行为信息以及知识之间的关系,结合基于内容的推荐和协同过滤的推荐方式,设计个性化学习路径推荐的具体方案,为解决在线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面临的“信息过载”和“知识迷航”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基于3DGIS软件Skyline TerraExplorer Pro的多用户虚拟地理环境协同学习模式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该应用符合建构主义所倡导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情境化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思想,学生能够更好的基于地理问题展开科学严谨的探究性学习。文中重点探讨Skline TerraExporer Pro的协同会话功能构建,支持多用户虚拟环境协同学习,研究其技术优势,并通过实际教学案例应用的形式,展示其功能实现。本文旨在为中学生更好完成地理课程学习与提高探究学习能力,提供一个先进的信息化平台和技术帮助,望能对GIS辅助地理教学的研究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基于协同理论的网络学习环境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设计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正在成为教育技术学者们研究的热门问题。基于协同理论的网络学习环境设计是一个新的方向。协同理论的理念和方法可以指导并解决目前网络学习环境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为网络学习环境的设计注入新的思维。  相似文献   

8.
协同学习技术系统中的知识建构动力学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建构成为一种新的学习隐喻,探究知识建构的微观动力学机制是提升深度学习的有效途径。基于协作标注和可视化知识建构的新型协同学习技术系统,通过实验研究和口语报告法,分析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建构动力学机制,探究学习技术系统在支持学习者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作用与效果。结果表明,协同学习机制在学习者个体和群体知识建构的不同阶段起着动力作用,协同学习技术系统较好地实现了知识的集体建构和集体记忆的图式化呈现。本研究能够对学习技术设计和协同学习系统建构提供一种微观指导。  相似文献   

9.
大量学生直接利用ChatGPT生成作业,导致“智能知识喂养”的浅层学习新问题。如何促进人机协同深度探究性学习,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研究基于人机协同学习理论、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和涟漪拓展探究法,提出了人机协同深度探究性学习模型及其教学模式;以ChatGPT和QQ系统为基础开发了人机协同深度探究性学习系统和智慧助教,为学习者提供任务提醒、持续会话、学习评价和知识聚敛等功能。研究采用准实验研究法,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一章作为教学内容,检测上述模式的效用。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式及其系统能够显著改变学生的学习绩效、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习态度、自我效能感和内在学习动机,但对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外在动机的效果不显著。为促进该模式与系统的有效实施,教师需要从在地化知识转化、人机认知冲突启动、人机协同探究学习理念树立和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0.
现代远程教育存在"两个远距离"。一个是教师和学习者的"物理远距离",另一个是教师和学习者共同面对的与无生命的计算机的"心理远距离"。物理和心理上的远距离导致教师和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相互沟通困难,学习者与资源之间沟通困难。这种远距离的状态使得现代远程教育缺乏传统教育中师生面对面的交互及情感交流。因此要使学习者的个性化网络学习能顺利进行必须克服这两个远距离。而克服"两个远距离"最有效的办法是为学习者的个性化自主学习提供有效支持和人文关怀。个性化网络学习支持系统是指整合了现代网络技术和个性化支持技术的网络学习支持系统,它的本质是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服务,使学习者的个性化网络学习顺利进行。概括地说,个性化网络学习支持系统就是为学习者的个性化网络学习提供支持的软件系统。  相似文献   

11.
影响教育虚拟社区中学习动机激发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虚拟社区中的学习动机是学习者通过自我调节,使自身的内在要求与学习行为的外在诱因相协调,引起和维持学习者在教育虚拟社区中的学习活动,并激励、指引学习者的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内部心理状态。在基于课程"学习科学与技术"的教育虚拟社区学习实践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教育虚拟社区中学习动机激发的影响因素,通过描述性统计、回归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发现:教师因素、学习者因素、环境因素和文化因素是影响学习者在教育虚拟社区中学习动机激发的四大要素,学习者在教育虚拟社区中学习动机的激发有赖于以上各因素协同作用的发挥,由此提出了影响教育虚拟社区学习动机激发因素的分析模型。  相似文献   

12.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学习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学习方式。以实现网络个性化学习为目标的自适应学习系统成为提高网络学习质量的重要研究课题。然而目前大多数自适应学习系统仅具有单向适应能力,即实现了系统根据用户特性适应性向学习者呈现学习资源、过程和策略的功能。尽管这种功能有助于解决学习者认知超载和网络迷航问题,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习效率,但学习者在此系统中是一种被动学习,不利于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也不利于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建构,还容易使学习者产生惰性。因此,应该充分考虑学习者和系统之间的主客体关系,在自适应学习系统中建立双向适应交互,即用户主动选择资源的适应性交互和系统主动推送资源的自适应交互。双向适应交互最为关键的是用户模型,而认知风格是用户模型中影响学习者个体差异的一个重要元素。从学习效率和使用感受两个层面实证评价双向适应交互性,以及认知风格对其的影响发现:采用自适应学习方式,学习者具有更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取得更好的学习绩效;但认知风格会影响到自适应学习和适应性学习的绩效。  相似文献   

13.
利用知识管理实现个性化网络学习系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新技术的发展使得基于计算机的网络学习得到了广泛应用,人们在追求随时随地学习的同时,更加关注学习的质量和效率问题,更加注重人的价值的全面实现。该文在分析介绍了知识和知识管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构建个性化网络学习系统的方案,并详细论述了该系统的基本体系结构、运作过程及其实现的个性化学习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4.
教育领域一直以评价和采用交互创新技术为先驱,这些交互创新技术为教育技术专家探索计算机辅助的教学提供了实践的土壤"。替代性世界"(Alternative worlds)是完全实时的、高保真的、用户高度介入的学习环境。其特点是具有丰富的环境、丰富的接口、操作驱动和有效应用于教与学"。替代性世界"在混合式学习中可以冲破传统教育屏障,拓展教师和学习者角色,为学习者提供时间和空间的便利,实现终身学习"。替代性世界"学习环境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为专注于人机交互、社会网络和虚拟现实的教育技术专家开拓了新方向和新空间。  相似文献   

15.
智慧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更加关注学习者的个性化诉求,自适应学习系统能够为实现个性化学习提供技术支持。文章针对传统层状自适应学习系统模型未阐明学习系统内部运行机制的不足,基于自适应逆控制理论研制了一种自适应学习系统动力模型。学习者的学习目标选择促使学习系统开始运行,学习者的初始学习目标与其后的学习成效之间的差值是维系学习系统继续运行的内在动力。学习系统在领域模型、学习者模型、认知诊断和自适应模型四者的协同作用下向学习者不断推送适切的学习资源,旨在消除学习目标与当前学习成效之间的差值,从而使系统重新归于稳定。文章从系统动力机制视角,设计了自适应学习系统包含的领域模型、学习者模型、自适应模型和认知诊断模型。研究将为自适应学习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6.
CSCL技术的发展为参与学习活动的个体提供了一个优良的协作学习环境。为了达到最优的学习效果,使学习个体能在CSCL环境中顺利地进行协作,更好地利用网络上的学习资源,提高学习资源的使用效率,须用本体来对CSCL的参与个体和学习资源进行定义,使到在CSCL中的学习资源能被统一的表示,完成以学习资源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知识交互,并进行以知识获取为最终目的的资源重组,使基于本体的CSCL的学习资源管理系统模型的实现和测试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7.
学习过程监控是远程教育的关键环节。学习者在不同学习状态下,脑电波、脉搏、血压、皮温等生物信号会有所不同。基于生物信号采集的远程学习过程监控系统,利用生物传感器采集学习者在线学习时的生物信号,一方面将不同学习者呈现出的生物信号特征分类,建立生物信号分类数据库;另一方面,将动态采集的学习者生物信号通过蓝牙等无线传输方式输入学习终端,再通过Internet输入到远程学习管理中心,通过系统分析软件将采集到的生物信号与学习者生物信号分类数据库进行对比,以获得学习者的实时学习状态,为教师干预和学习者学习提供及时、有针对性的支持服务。基于眼动信号监控学习者疲劳状态的实验证明,利用生物信号采集技术对远程学习过程进行监控,有助于管理者掌握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并据此提供个性化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支持服务。  相似文献   

18.
混合学习强调线下课堂教学和线上自主学习的混合以实现优势互补,其中学习者的在线自我调节学习能力显得异常重要。文章旨在揭示学习者的在线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存在哪些潜在类别,不同类别学习者是否具有不同的在线自我调节学习行为过程模型,以及这对于在线自我调节学习环境的设计有何启示。研究首先对239名学习者的在线自我调节学习能力进行测评,然后使用潜在剖面分析方法对测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样本学习者可以分为高、中、低三种不同水平的自我调节学习剖面类别。然后分别对三种类别学习者的在线自我调节学习行为数据进行过程挖掘,研究发现:(1)学习者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更多体现在执行阶段的行为上;(2)中高水平自我调节学习者的在线学习行为表现出更强的认知和元认知策略;(3)高水平自我调节学习者体现出更有效的时间管理策略与更强的整体规划能力。因此,在线自我调节学习环境需要引入自适应支持机制,为学习者提供适应性的过程和策略支持。  相似文献   

19.
学习环境承载着学习和学习者需求的表达。学习环境的设计需要在终端用户(学生)和社会利益之间、在传统和创新之间不断平衡。当前以传统学校为代表的学习环境设计忽视终端用户和个体用户的主观需求,过于重视社会效益等客观需求。未来教育的实现和发展需要依托创新型学习环境设计的理论与实践进步。基于智能技术支持,以学习环境重构为引领的学校变革是未来学校发展的必然方向。通过在学习环境中融入适切性智能技术能够平衡学习环境中的人类需求冲突。智能学习环境的需求平衡模型是智能学习环境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两个部分:(1)智能学习环境需求平衡解析模型——解析智能技术与学习环境内需求冲突之间的主体关系;(2)需求平衡关注度计算模型——计算学习环境的需求平衡程度,以及智能技术干预之后的学习环境的平衡结果。虽然该模型尚属于“概念型公式”,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但其提出为智能时代的学习环境设计,以及学习环境中需求冲突的测量和解决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0.
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以及手持智能终端的迅猛发展,移动学习逐渐成为现代人学习不可或缺的学习方式。它在给人们学习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其学习资源提供方(服务方)和学习者的私密及其知识版权等却遭到了极大的威胁和损害。如何进行身份认证并保证各种学习资源和重要信息在传输中的安全,是移动学习系统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数字认证是主动防御攻击的重要技术,可保护数据的完整性和信息的不可抵赖性。基于认证的移动学习私密保护模型将加密存储数据和访问控制二者结合起来,既最大限度地享用网络资源,又有效保护服务方和学习者的私密。身份认证是移动学习安全体系的基础。从长远看,口令方式将逐渐淡出市场,基于生物特征的身份认证将有助于提升移动学习私密保护的安全性,但是需要克服传统方式占据较大存储空间的缺点。采用模糊身份鉴别的认证技术,可以不存储生物特征而实现基于生物特征的身份认证技术,因此可以在移动学习远程考试、在线选举等方面进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