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管是在教育信息化专家的讲座上,还是在中小学信息化校本教研活动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个词绝对是个“大腕”。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然而,我们的实践仍然有很多问题存在: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网络化“教育资源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网上信息资源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但有用信息比例很小,与基础教育各学科课程教学相适应、与课程教材相配套的教育资源尤其缺乏。如何使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为教育改革服务,成为我们在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中共同遇到的瓶颈。正确认识这个问题,就需要关注教育资源库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以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整合成为当前学校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信息文化产生以后,信息技术对课程的影响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中,大家平常提及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它实质上是在信息文化背景下课程的重新建构。因此,在这个阶段信息技术对课程的作用,既不能简单地看作工具,也不是仅仅改变了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而是导致了课程的全方位变革。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对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要求、能力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考核已列入统考科目中,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为中学统考奠定基础,但反观在小学信息技术,由于只是作为一门工具课程,在小学课程实施中不被重视,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消极,兴趣淡薄,缺乏信心。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关注差异,帮助“学困生”脱“困”,成为了我们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为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为“学困生”开“小灶”,借助课前的“小研究”等方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学习的态度转变了,学习的能力有所提高,与伙伴协作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学生中心”的呼声越来越高,那么,在课程学习中,我们应该如何处理“知识中心”和“学生中心”之间的关系昵?围绕这个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两种理论形成的背景和特点;“知识中心论”受到抨击的原因;在课程学习中知识的重要性及我们应该如何处理知识中心和学生中心之间的关系以及在教给学生知识时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到“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我国的教育信息化探索已历经十多年发展.这期间,信息技术带给教学的成效是值得肯定的,也使我们深信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与途径.与此同时,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也值得反思.文章从“融合”入手,对有关融合概念作了探索与界定,剖析了现今融合存在的几个误区,提出了走入“深度融合”的相应措施,呼吁教师教学应避免假象融合、异化融合,倡导有效融合,追求融合的深度与效益,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  相似文献   

8.
“信息统整”策略,是将“信息”作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最佳整合点,在整合过程中,抓住“信息”——这个作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联结点和发展线索之要素,来进行整体推进、全面发展整合的策略。在“信息”上下功夫和做文章,可牵一发而动全身,从整体上获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佳效益。  相似文献   

9.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地中小学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可见,在当前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是信息时代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创新教育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对“问题解决”教学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应用进行研究。一、关于“问题解决”几个世纪以来,“问题解决”一直是人们很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心理学家们从不同角度对于问题解决的实…  相似文献   

10.
黄尚军 《广西教育》2012,(18):56-56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新策略和新模式。  相似文献   

11.
“螺旋上升”式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设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螺旋上升”式课程设计和教材编排方式在当前基础教育界已经得到普遍应用,但是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还远未成型,甚至大家对这门课程能否实现“螺旋上升”式设计尚存疑虑。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我们承担了研制《江苏省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下称(地方)新纲要)的工作,现在已经在全省颁布实施。在这份(地方)新纲要中,我们尝试以“螺旋上升”的方式构建课程内容结构,取得了初步成功,这是信息技术课程发展上的一次突破。本文以(地方)新纲要为基础,对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螺旋上升”式设计思想和基本思路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2.
信息化背景下的教育改革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而教学形式从传统课堂教学到网络教学,又回归到“混合式学习”教学,其中的“整合”、“混合”各自意味着什么,分别将合向何处?两者又有何联系与区别?本文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混合式学习的定义、内涵入手,分析两者关系并预测两者未来走向,试图回答“整合”、“混合”合归何处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全面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是落实新课标、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们灵石县以抓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抓“整合”培训为突破口,连续两年组织全县“整合”骨干教师进行教学技能培训,大面积提高了全县学科教师信息技术与  相似文献   

14.
新一轮课程改革蓄势而发,逐步推进。课程改革的核心还是目标问题,即“教什么”的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怎样教”“为什么教”等一系列问题也将迎刃而解。上一轮课程改革所推行的“三维目标”已然经历了十多年光景,正被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素养”目标取代。两者之间有何种关系?  相似文献   

15.
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呼唤教师的文化自觉。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育人为本,当学生完全淹没在做不完的作业和无穷无尽的测验考试当中时,我们的教育也许已经偏离了育人这个目标。现在,全社会都在反思我们的教育目标和教育行为,我们教师更要用专业的精神来思考“减负增效”这个问题。之所以要呼唤教师的文化自觉,就是要教师“不拘泥于行政命令,不受制于潜在规则,不屈从于世俗观念”(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尹后庆在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校长会议上的讲话)。  相似文献   

16.
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自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些年来我常讲“文化自觉”问题,正式采用这个名词是在1997年北京大学举办的第二届社会学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我提出“文化自觉”这四个字来标明这个研讨班的目的,是想问一问、总结一下我们在这个研讨会上大家在做什么?这四个字正表达了当前思想界对经  相似文献   

17.
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课程整合中的“二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础教育课程整合,是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那么,中小学信息技术必修课的开设,是参与课程整合的“课程”?还是支持课程整合的“媒体”?本文就信息技术及其课程的“课程”和“媒体”的“二重性”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8.
信息技术课程按教育部的规划已成为高中的必修课,各地学校的领导和授课老师在思想上都给予高度的重视,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较新的课程,在如何教学信息技术课程上仍然存在许多关键性问题未得到解决,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给学生以指导,所以,“如何学、如何教”是信息技术课程学习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笔者从事计算  相似文献   

19.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信息技术课程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于是,“想不想玩?”“会不会玩?怎样玩?”“让我们一起来玩!”等频频出现在我的课堂教学中,一切从“玩”出发,“玩”即学习,更能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让他们不断闪烁出创新的火花。  相似文献   

20.
一、要实施素质教育,不要陷入“应试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兴课程,已经纳入学生考查加分课程行列,并要逐步成为中考和高考的必考科目;同时信息技术又是一种技术性、实用性都很强的工具,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软硬件的普及,信息技术必将成为学生今后学习、工作、生活的得力工具。因此,信息技术教育要避免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潭,走出“考什么教什么”的怪圈,如果按照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那将窒息孩子们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