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西南干热河谷脆弱生态区可持续发展策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西南干热河谷地区,由于其独特的气候和生态环境特征,严重地制约着该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本文在分析该区生态环境基本特征的基本上,阐述了制约该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因子,包括:气候干旱、水资源分配不均、自然灾害发生频繁、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性质差与土地退化严重等几个方面。同时,结合该区的生态环境特征和资源优化,提出了该区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
基于相对湿润度的干旱指数,应用1958-2012年中国西南89个国家基本气象站逐日气象资料,研究中国西南干旱时域变化、空间分布和次区域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58-2012年西南平均干旱区域占总面积的30%左右,川西高原、川西南山地和云南中北部区域干旱发生频率在60%以上,大部分区域干旱强度呈增加趋势。EOF mode 1反映出西南区域干旱强度振荡的位相相同;云贵高原中部易出现异常干旱、振荡强度大且敏感。EOF mode 2特征向量场北部与南部呈反相位分型特征,其形成机制是南部片区的云南高原和贵州高原偏南地区主要受南亚季风影响,而北部片区的四川、重庆和贵州偏北地区主要受青藏高原季风、东亚季风的影响。依据REOF特征向量场结构类型,将研究区域划分为4个次区域;"川西高原异常型"干旱强度显著减弱,由干变湿的突变点在1987年。"四川北部异常型"干旱强度显著增强,由湿变干的突变点在1968年。"云南高原异常型"和"贵州高原异常型"干旱指数均呈波动下降趋势,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3.
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西南干旱时空分异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相对湿润度的干旱指数,应用1958-2012年中国西南89个国家基本气象站逐日气象资料,研究中国西南干旱时域变化、空间分布和次区域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58-2012年西南平均干旱区域占总面积的30%左右,川西高原、川西南山地和云南中北部区域干旱发生频率在60%以上,大部分区域干旱强度呈增加趋势。EOF mode 1反映出西南区域干旱强度振荡的位相相同;云贵高原中部易出现异常干旱、振荡强度大且敏感。EOF mode 2特征向量场北部与南部呈反相位分型特征,其形成机制是南部片区的云南高原和贵州高原偏南地区主要受南亚季风影响,而北部片区的四川、重庆和贵州偏北地区主要受青藏高原季风、东亚季风的影响。依据REOF特征向量场结构类型,将研究区域划分为4个次区域;“川西高原异常型”干旱强度显著减弱,由干变湿的突变点在1987年。“四川北部异常型”干旱强度显著增强,由湿变干的突变点在1968年。“云南高原异常型”和“贵州高原异常型” 干旱指数均呈波动下降趋势,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4.
林西县位于内蒙古高原东部边缘 ,赤峰市北部。全县土地总面积 3 946 .6 km2。 2 0个乡 (镇 ) ,1 45个行政村 ,2个国有农牧场 ,3个国有林场和 2个国有苗圃。总人口 2 3 6 3 77人。该地区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区 ,冬夏温差较大 ,春季风沙多干旱 ,夏季短促而集中 ,秋季冷凉而早霜冻 ,冬季漫长寒冷而干旱少雪 ,具有多季风的特点。由于地形复杂和东北 ,西南隆起抬高这一特殊情况 ,使气候、植被、土壤等诸多因素产生了南北的明显差异 ,气候东南高、西北低 ,而降雨量西北多 ,东南少 ,年平均气温在 4.3℃ ,年均降水量3 4 0 mm,无霜期 90~…  相似文献   

5.
文章回顾了近年来关于东亚季风气候系统变异和我国重大气候灾害发生机理的研究进展。通过许多观测事实分析揭示了东亚季风系统的时空变化和异常特征;并且从分析、动力理论和数值模拟研究了热带海洋、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陆面过程和青藏高原雪盖变化对东亚季风系统的影响及其过程,提出"东亚季风气候系统"新概念和此系统内动力学机理,并从东亚季风气候系统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异提出长江流域严重洪涝发生的气候学概念模型和华北持续干旱灾害发生的气候背景;此外,本文还提出关于东亚季风气候系统亟需研究的若干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6.
我国西北绝大多数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蒸发量大,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面积约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32%。但其人口数量却不到全国的8%,而其中居住在农村的人口占到七成。同时此地区农村经济落后,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西北农村生活污水排放分散,同时排放的污水水质、水量波动性又很大[1]。鉴于此,为配合该地区具体经济技术情况,本文选择西北某村镇为典型代表区域,着重探讨几项成本低廉、维护简便和占地面积小的处理技术,研究其集成性、适用性、可行性等。  相似文献   

7.
王楚德 《内江科技》1995,16(2):47-50
一个地区气候的农业潜力如何,不仅决定于光、热、水等资源的多少,还取决于它们相互配置的情况。本文从内江市水分资源这一重要基因因子出发,结合我市主要作物的生态环境,分析我市主要农作物对发的供需矛盾,提示我市农业气候干旱的特点、规律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从而采取防御干旱的措施,为我市防灾、避灾、减灾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罗海平  邹楠  胡学英  王圣云 《资源科学》2021,43(6):1234-1247
随着全球性极端气候频发,粮食生产安全越来越受到气候变化的威胁。在此背景下,实现农业气候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意义重大。粮食主产区是粮食安全保障的核心区域,本文应用逐级订正的机制法模型测算了1980—2019年中国粮食主产区玉米、水稻、小麦三大主要粮食作物的气候生产潜力,并应用重心迁移模型分析了粮食主产区186个地级市现实作物生产水平与气候生产潜力的时空属性,在市域尺度上评估了农业气候资源利用效率。研究得出:①1980—2019年粮食主产区玉米、水稻、小麦气候生产潜力的倾向率分别为-156.80、68.82、121.92 kg/(hm2·10 a);②玉米气候生产潜力高值区和低值区范围均缩小,水稻气候生产潜力空间结构较为稳定,小麦气候生产潜力高值区范围扩大;③主要粮食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的重心迁移距离均小于现实迁移距离,并呈同向化特征;④黄淮海农业区、东北农业区、西南农业区等地主要粮食作物气候资源利用率较高,长江中下游农业区等地气候资源利用率较低。对此,应调整粮食生产重心,缓解气候条件较差地区的粮食生产压力,挖掘气候资源丰富地区的气候生产潜力,全面提高粮食主产区气候资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9.
我国西部地区农业开发与农业气候资源高效利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文章从我国西部地区农业生产特点出发,分析讨论了该区农业气候资源对作物的影响系数和气候生产力,探讨了限制农业气候资源高效利用的主要因子是农业气象灾害频繁和农业结构不尽合理。提出了提高该区农业气候资源利用率的主要途径和对策措施是要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的预测、监测和防御,并进行合理的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荒则荒的战略转变,可谓西部地区农业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辽阔,约占全国面积的1/4。地形复杂,多山,农业气候资源丰富多样,除发展一般粮食作物外,宜于发展各种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农、林、牧、副、渔等大农业的合理布局与气候条件的关系十分密切。本文试对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农业气候条件进行分析,供有关方面参考。  相似文献   

11.
郭兴章 《资源科学》1986,8(2):31-36
新疆农业气候生态条件的垂直地带性明显于水平地带性。海拔高的地区气候凉爽,降水量较多,而在海拔低的盆地腹地气候炎热干旱,介于两者之间的山麓及盆地边缘是温和气候。本区作物布局应依据海拔高度对农业气候生态条件的影响合理安排,在海拔高度高的地区适宜种植喜凉的春小麦、马铃薯、油菜;而海拔低的盆地腹地应种植喜温、喜光、耐旱的棉花、甜瓜;介于二者之间的山麓地区,盆地边缘适宜种植甜菜、大豆、小麦、玉米、油葵、啤酒花、红花;水源充足的地区可发展水稻。  相似文献   

12.
一、前言 气候作为资源,它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时间变化规律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中国西部特别是西北地区地处亚洲大陆腹地,大部分地方属干旱半干旱气候区。西有青藏高原,东有黄土高原,北部及西北部为欧亚大陆最大的沙漠盆地和走廊,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差异甚大。旱作农业和高寒地区农业的综合生产技术被作为启动和振兴西北经济的科技开发与进步的第一层次的重点,鉴于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重大影响,研究降水资源的稳定性是非常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地区的气候属我国东部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向西北内陆干旱、大陆气候之间的一个过渡类型。在大兴安岭以东,阴山之南的山前地区,虽然受海洋气流不多,但仍受到夏季风的影响,降水稍多;而大兴安岭以西,阴山之北的山后地区,邻近蒙古高压,受极地大陆气团控制时间...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自治区位处温带内陆,夏季东南季风影响不强,是东北、华北湿润、半湿润的森林,森林草原向亚洲腹地的干旱荒漠过渡的半干旱地区。这种地理位置形成了以草原为主体的生物—气候条件。因此草原植被广泛发育,不仅类型多样,而且面积也大,约占全区总面积的80%左右,是我国草原区的主要部分,所以内蒙古就成为我国主要畜牧业基地之一。随着畜牧业的日益发展,研究各类草场资源的特性和改良草原就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冷蒿草原便是内蒙古的一类重要天然草场。  相似文献   

15.
湖羊     
稀有的绵羊一谈到绵羊,人们就会想到在那辽阔的西北草原上终年放牧着的数以千百计的羊群。它们的主要饲料是青草,能够适应西北或内蒙古地区干旱而寒冷的气候。然而在我国的江南也有一种绵羊,生活习惯和西北、内蒙古地区的绵羊完全不同,这就是湖羊。湖羊主要分布在浙江嘉兴专区。这些地区都是蚕桑和稻田集中的农业区,气候温暖,冬季气温在零度以下的不多;夏季气温高,雨水多,因而异常潮湿,青草茂盛。由于农民普遍栽桑养蚕,湖  相似文献   

16.
一、干旱气候的发展和沙漠化根据历史记载以及近年来的大量研究表明,地球上的气候既有长期变化,也有短期变化。在长期变化方面,近年来通过对湖泊水位、地层学和古生态学研究,化石中的花粉、沙丘范围的变化、近海地区的沉积物和南极冰冠中的尘埃浓度等研究,以及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古气候资料的分析研究,说明在距今约18,000年前的冰河期,季风微弱,地球的干旱程度较  相似文献   

17.
西藏自治区地处我国西南边疆,为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地势高亢,气候寒冷,草场辽阔,牲畜分布集中,为我国五大牧区之一。探讨西藏气候条件与发展畜牧业的关系,为畜牧业生产现代化提供科学依据,是农业气候研究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为阐明西风-季风协同作用变化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影响规律与机理,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组织西藏自治区气象台、西藏自治区气候中心、郑州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部门分两组实地考察青藏高原植被环境气象要素和优势植被信息,本课题组负责青藏公路沿线优势植物和气象要素的实地调研。因课题组分工不同,本小组负责优势植物叶绿素和叶面积指数调查。调查表明青藏公路沿线气候类型较为丰富,有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高原干旱大陆性气候、高原亚寒带季风半湿润气候区等多样气候。气候的多样性导致每个地区优势植物不同,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多珠芽蓼、滨藜,小嵩草等;高原亚寒带季风半湿润气候区多红景天、草地风毛菊、银边草;高原干旱大陆性气候物种较为丰富,降水的不同也对植被分布有影响,主要有高山柏、圆柏、苦马豆、圆刺、羊茅、披针叶野决明。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在完成西藏自治区境内的考察工作后,根据《1978—1985年全国基础科学发展规划(草案)》要求,从1981年起将要把考察研究的重点转向横断山地区。 横断山地区地处我国西南的藏东、川西和滇西一带,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本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大部分地区为高山峡谷区。境内最高的贡嘎山海拔可达7590米,最低的河谷仅几百米,二者相差达7000米之多。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得荣干、雨季分明,干季长,雨季短、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温年变化小、日变化大,蒸发旺盛、日照充沛、降水稀少、气候特别干燥的基本气候特点,其中最显著的气候特征就是干旱,被称为“西南干旱中心”。同时还简单地分析了得荣干旱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