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教育部于2021年3月1日正式颁布《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但教师在运用教育惩戒权的过程中仍然面对诸多问题.通过借鉴国外施行教育惩戒权的经验方法,并总结国内实施教育惩戒权的现状,提出教师教育惩戒权的必要性、行使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合理实施教育惩戒权的策略,为我国教师教育惩戒权的实施以及惩戒体系的完善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首次对教育惩戒权予以法理规定,为教师行使惩戒权提供了切实保障。法理规定只是前提条件,其实践效果如何,取决于教师在实施惩戒时的心理状态、育人动机与方式选择。从实际情况看,教师在惩戒过程中长期面临着在惩戒前“不愿惩”、在惩戒中“不会惩”、在惩戒后“不评惩”等问题。根据教师在实施惩戒过程中出现的上述问题,明确了惩戒的规范要点,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教育惩戒是矫治学生失范行为的法定教育方式,这一性质决定了其作用和实施原则。教育惩戒对学生个体的作用在于规范学生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对学校教育环境的作用在于维持教育活动秩序、维护校规校纪权威。中小学校及其教师要遵循合理合法的实施原则,有效发挥教育惩戒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合理性原则在于实施教育惩戒要体现教育性,合法性原则在于依据《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运用恰当的形式和程序实施教育惩戒。  相似文献   

4.
2020年12月23日,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下文简称《规则》),第一次以部门规章的方式对教育惩戒的内容、实施细则等做出明确规定,并于2021年3月1日正式实施。  相似文献   

5.
教育惩戒权是教育领域的争议性话题,《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的出台促使人们对其再审思.教育惩戒权是教书育人的内容和手段,是权力与权利的耦合,是实现教育正义的良序善治的“善制”.作为公权力,教育惩戒权是有边界的,需要通过明确教育惩戒的具体方式、以绝对禁止体罚为实施原则和限制教育惩戒自由裁量权来合理适度地划定教育惩戒权的边界.教育惩戒权落地化,必须立法确权、保证教育惩戒权的合法性;依法规制、强化教育惩戒权执行的程序性;加强监督、完善学生申诉渠道的通畅性.  相似文献   

6.
教育惩戒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职能。教育部于2019年底公布《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就教育惩戒立法公开征求意见。该文件对教育惩戒权的概念、原则、价值、实施规范等方面做了详细规定,彰显了我国利用法律保障教师与学生合法权益的决心,为教师开展教育惩戒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在我国教育法制化的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教育惩戒游走于公权力的规范化与私权利的自治化之间,具有规训性、惩罚性、强制性等特征。《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为教育惩戒实施的合法性与有序性提供了初步的规范基础。然而基于教育惩戒规范性与场景性之间的张力,教育惩戒实施仍然存在主体责任不明、依据属性模糊、措施边界不清以及程序面临规范性规定与弹性设置相冲突的困境。将教育惩戒实施的各环节予以规范,不仅能够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也能避免教师与学校实施惩戒的任性和恣意。为此,可以行政法律关系明确教育惩戒实施主体责任,分级分类分配教育惩戒措施设定权,双向规制教育惩戒措施的实施,并分类设定教育惩戒的正当程序。  相似文献   

8.
《中华家教》2020,(3):56-57
去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引起了热议。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师之所以要有惩戒权,正是因为每个孩子都处于成长发展期,当他们的行为有不合理之处时,需要教师适时提出并予以教育。家长也是如此,如今大部分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呵护的同时也少不了严厉管教。  相似文献   

9.
王林发 《师道》2021,(4):9-10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内容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推进,中小学教育惩戒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今年3月1日,《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开始实施。目前我国的教育惩戒仍处在探索和初步实践的阶段,顶层设计虽然在逐步完善,但就教育教学实践而言,许多学校管理者、教师在认识和实施教育惩戒上都存在不少问题。中小学教师该如何界定教育惩戒;如何权衡教育惩戒的刚性和弹性;实施教育惩戒怎样接受制度的监督和管控,谁来做监督和管控的主体,监督和管控的力度如何把握等问题,都有待解决和完善。  相似文献   

10.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的实施,对教师依法依规实施教育惩戒,协调家校关系等具有重要意义。在推动教育惩戒从制度走向具体实践的过程中,班主任要从执行教育惩戒的现状出发,合理把握教育惩戒的温度、尺度、效度,让教育惩戒成为班级管理的“助推器”,学生健康成长的“护航灯”和学生、家长心中爱的“保鲜剂”。  相似文献   

11.
蒋健 《辽宁教育》2022,(4):44-46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的颁布,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尤其是教师群体。《规则》第一次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对教育惩戒作出了规定,给教师送上了一把“戒尺”,但又是对教师实施教育惩戒的考验,是对教师教育手段和教育艺术的考验。要想用好这把“尺”,教师要掌握好三个关键字,即“本”“度”和“术”。  相似文献   

12.
教师的权威     
2019年12月22日,教育部发布《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以下简称《规则》),明确教育惩戒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职权,教师可根据学生违规违纪情况,对学生进行点名批评,限制外出集体活动,不超过一周的停学、停课等。《规则》的发布,总算让长久以来教师们“看不惯”“忍不了”与“不敢管、不能管”的矛盾心理有了一定的缓解和遵循。  相似文献   

13.
中小学教育惩戒要高度重视家校共育的独特价值,这是保障家长和学生权益|推进依法治校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互信的家校关系,充分发挥惩戒育人实效的基本前提。根据《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的具体要求,家校共育形成惩戒教育合力的策略与路径具体包括:学校要落实各项法规政策的要求,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提高办学质量和改进惩戒效能,开展以学校为主导的教育惩戒宣传;教师要转变观念,提高家校共育实施教育惩戒的水平,提高教育惩戒中家校双向沟通的效率;家长要信任学校和教师能够进行合法合理的教育惩戒,并积极配合管教违规违纪学生。  相似文献   

14.
在实施《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背景下,建构中小学教育惩戒救助制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与适切性。建构中小学教育惩戒救助制度,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高中小学教育治理能力、更好地保障中小学生的合法权益。中小学教育惩戒救助制度的建构需要遵循合法性原则、正当程序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依据这些原则,建构以救助内容制度为前提制度,校内救助制度为核心制度,校外救助制度、司法诉讼救助制度和经济救助制度为重要补充制度的中小学教育惩戒救助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5.
教育部发布《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一些教育者提出了反对教育惩戒的意见。其实,诸如生物学、哲学、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德育学等学科都有相关理论可以作为实施教育惩戒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以下简称《规则》)自2021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规则》第一次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对教育惩戒作出规定,系统规定了教育惩戒的属性、适用范围以及实施的规则、程序、措施、要求等,旨在更好地推动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7.
中小学教师合理行使惩戒权是社会热点话题,但中小学教师行使惩戒权存在范围不合理、形式不合理、尺度不合理的问题。影响中小学教师合理行使惩戒权有三个因素,一是法律法规;二是教师自身法律素养;三是学校校规校纪。通过完善国家法律法规、提高教师法律素养、建立与教师惩戒权相关校规校纪达到中小学教师合理行使惩戒权的目的,营造良好的中小学教育教学秩序。  相似文献   

18.
惩戒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区中小学惩戒教育有其独特性,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结合城区惩戒教育的发展现状,探讨惩戒教育的必要性,从学生成长、师生关系和教师权利等方面,分析惩戒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城区中小学惩戒教育的对策,以促进惩戒教育的健康开展。  相似文献   

19.
马晓娜 《师道》2021,(4):13-15
教育惩戒是对学生不合规范行为的否定性制裁,也是维护教育基本秩序和规范的必要手段。今年3月1日实施的《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指出,教育惩戒的目的在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保障和规范教师依法履行教育、管理学生的职责,维护师道尊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规范而适切的中小学教育,符合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满足搭建思想现代化、方法公平化、成果有效化的中小学教育舞台的需求,是新时代中小学教育惩戒的价值取向和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20.
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终于出台了,这对于解决教师不敢管、不愿管、不会管等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这不意味着教师从此可以像法官那样对照规则轻松地解决教育惩戒问题。许多研究都证实,“一张明确而具体的规则和后果的清单将会导致一种相互对立的氛围”(埃尔菲.艾恩《奖励的惩罚》,2006)。当成年人使用包括“高度控制”“强力推行”或只是简单惩罚等各种惩戒性措施时,一些孩子会变得更具有破坏性和侵略性,并更加充满敌意。不当惩罚的最大问题是孩子自主意识,特别是自我管理能力的丧失。由此可能带来的后果是“盲从”“计算风险”或“逆反”。要想尽可能减少教育惩戒的这些负面效应,教师就要将教育中的惩戒与社会中其他类型的惩戒区分开来,全面提升教育惩戒的教育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