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学习环境是翻转课堂高效学习的保障,翻转课堂学习环境功能框架应包括学习目标管理、人际交流合作、微课程学习资源及学习反思和评价等方面。利用QQ平台进行学习环境的构建,可以促进翻转课堂发挥功效。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16,(42):164-165
传统课堂课内进行知识传授,课外完成知识内化,翻转课堂对其进行翻转。翻转课堂是对传统课堂的革新,改变了教学中的教师、学生地位,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学习的引导者。文章从翻转课堂的起源、发展谈起,解读了翻转课堂的定义、内涵,并针对翻转课堂当中的教师的角色转变、教学方案设计、课程教学资源的准备和学习环境的构建四个关键点进行了详细解读,以期为翻转课堂的学习实践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翻转课堂主要是指把学生的学习放在课外,知识的内化放在课堂,这样就实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创造了一个开放性和个性化的学习环境。本文分别从翻转课堂的概念与特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采用翻转课堂的优势、翻转课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4.
翻转课堂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翻转课堂研究已成为国内外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翻转课堂成功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构建了个性化的良好学习环境,有助于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前微课程学习和课堂学习的质量。文章通过梳理国内外翻转课堂相关研究成果,探讨了国内外翻转课堂研究的相关要素,分析了翻转课堂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翻转课堂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高等教育翻转课堂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转课堂作为信息技术与学习理论深度融合的典范,近年来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翻转课堂是一种"先学后教"模式,是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翻转课堂建立在掌握学习、建构主义、认知负荷、有效教学等理论基础之上。相关研究表明,翻转课堂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成绩。翻转课堂有效教学受到环境、过程和结果等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翻转课堂构建起个性化与协作性的学习环境,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既是翻转课堂实施的必要条件,也是翻转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为了进一步检验大学英语翻转课堂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作用和意义,本文采取实验对比、课堂观察以及试卷测试等方法,以期证明自主学习能力是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因素,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翻转课堂教学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7.
将翻转课堂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中是一个能有效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手段。本文将从翻转课堂的角度,在翻转课堂的各个环节中探讨学习环境中的"学习内容"、"学习支持"和"学习的社会结构"三个方面的构建,以期达到优化大学英语课堂学习环境,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翻转课堂教学法是课下学习、课上实践的一种学习方式。高职院校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法,在教师"微课"视频录制、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校园学习环境建设等方面面临诸多问题。我们必须因地制宜,在高职翻转课堂教学法中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搭建学生在线学习系统、创建数字信息化校园学习环境,实现"翻转课堂教学法"在高职院校的应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9.
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模式的构建应考虑地方院校校本化需求以及大学英语教学长期以来对主动学习的关注.在诸多关于翻转课堂的研究中,翻转课堂与主动学习之间的关系尚未得到足够重视.立足校本实际,探究由交互式教学环境、差异化教学内容、合作式学习活动和多元化学习评价四个要素构建而成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新模式,并以新模式下翻转课堂的教学组织...  相似文献   

10.
文章首先进行了翻转课堂学习系统的内涵剖析,提出其内涵是基于学生为中心的富媒体、富评价、富协作的教学流程翻转学习环境.进而提出大学翻转课堂学习模式的设计,从大学生机会探寻动机下自主学习意识、大学学科良构与非良构问题解决以及翻转课堂学习环境中知识内化过程等三个方面加以论述.最后提出基于翻转课堂学习模式下的高校学生考试评价的改革,即机会探寻动机下技术资源获取与观看下问题挖掘与理解的分析性报告、非良构问题解决思路的图式展现、基于富协作环境下学生小组合作的开放性任务测评等三种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11.
课堂教学环境就是学校教学活动中所必须的诸客观条件和力量的综合。课堂教学环境主要包括课堂物理环境和课堂心理环境两层结构,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课堂教学环境建设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追求各种课堂教学环境因素的动态平衡,进而形成课堂教学环境二层结构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智慧教室环境下大学生学习环境偏好与学习策略之间的关系,文章以华中地区H大学在智慧教室环境下学习的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智慧教室环境偏好量表"和"大学生学习策略量表",调查了大学生在智慧教室环境下的学习环境主要偏好、学习策略整体水平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大学生对智慧教室环境持积极认可的态度,智慧教室环境下大学生的学习策略处于中等水平,大学生学习环境偏好与学习策略显著正相关。此结论表明,改善大学生对智慧教室环境的偏好对于提高其学习策略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李广风 《学科教育》2014,(2):94-101
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大学英语课堂环境与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二者显著相关,课堂环境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作用大于自主学习能力对课堂环境的影响作用,课堂环境是影响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课堂环境的九个因子中,主要是课堂参与、学生责任、任务取向、教师支持影响自主学习中的所有维度,即评估过程、制订计划、明确要求、监控策略和使用策略。课堂环境感知和自主学习能力之间存在匹配类型(感知好能力强、感知中等好一能力中等强)和不匹配类型(感知好能力中等强、感知中等好能力差)。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建议要创建和谐课堂,促进学生情感和认知的积极发展;重视课堂互动,促进学生对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加强“任务”教学,提高学生对“任务”的积极认识;强化策略培训,提高学生使用策略进行学习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大学数学课堂学习环境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应用自主开发的“大学数学课堂学习环境问卷”,对全国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15所高校100多个班级的一年级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并根据调查数据分析了学生感知的大学数学课堂学习环境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营造良好大学数学课堂学习环境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两岸三地的课程改革均将自主学习作为一项重要目标,试图培养和巩固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与策略。西方学者的许多研究表明,倡导学生中心的课堂环境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而偏重教师中心的课堂环境则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本研究基于香港中小学生对课堂环境观感和自主学习动机与策略的两项调查,发现教师中心的课堂环境对香港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样具有促进作用,并依此分析了华人文化情境中课堂环境及学生自主学习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智慧教室环境建设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为互动学习提供可能,并为互动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文章从智慧教室环境下开展数学教学的意义入手,对数学教学现状和智慧教室的产生及作用进行分析,探讨智慧教室环境下课堂的有效互动,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感知的课堂学习环境对其学习方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应用对全国15所高校3013名大一学生的调查数据,探讨了大学生感知的大学数学课堂学习环境对其学习方式的影响.研究发现:(1)大学生感知的大学数学课堂学习环境就整体而言处于良好状态,但他们对其中不同维度的感知存在一定差异.(2)大学生采用的学习方式并不像传统上所假设的那样是单向度的,即要么以深层学习方式为主导,要么以表层学习方式为主导.(3)大学生感知的大学数学课堂学习环境与其采用的学习方式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大学课堂学习环境中"兴趣与满意度"因素是预测学生深层学习方式最重要的指标,"互助合作"因素也是比较重要的预测指标,而"难度"因素则是预测学生表层学习方式最重要的指标.鉴于此,本研究认为,大学课堂学习环境变革是转变高校教与学方式,提高高校教与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18.
未来课堂的设计与应用已经成为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智能性是未来课堂的重要特性之一。未来课堂应为课堂主体而建,终极目标在于促进学习者的个体学习和社会化学习,以促进学习者的发展,它是一个充分发挥课堂主体的主动性、能动性,和谐、自由发展的教与学环境与活动的智慧学习环境。未来课堂不仅是一个智能化的学习空间,还应体现出对课堂主体教与学活动支持的智慧性。智慧性主要体现技术层面、环境层面和资源和服务层面等方面,其实现技术主要包括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两个层面,其中硬件技术主要包括所有设备之间的智能互联技术、多功能交互设备技术;软件技术则主要是指各主体间的信息传输技术、控制技术及信息的推理技术等。  相似文献   

19.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未来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背景下,未来课堂的建设与研究取得了突破性发展.该研究从现有未来课堂案例和模型分析入手,总结未来课堂的环境和功能,深入研究在未来课堂开展协作学习具备的优势条件,根据未来课堂环境和协作学习特点构建了未来课堂协作学习模型,并对模型新特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