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一部阐述中国近代留学问题的史著,舒新城编的《近代中国留学史》提供了从清朝同治九年到民国十五年(1870~1926年)近六十年来实为详尽的宝贵资料,从留学创议、制度、章程到赴欧美、东洋等国留学情况。因此,《近代中国留学史》成为中国近代第一部研究留学问题的专著,奠定了中国留学史研究的根基。它可说是研究有关中国留学历史的必读参考书目之一,而且也成为日后书写中国留学教育史的基本典范或模式。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中国近代社会变迁为宏观背景,从较为广阔的视野中探讨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兴起的历史原因。作者认为:留学教育的兴起,反映了中国人对自己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巨大差距的逐步认识,它是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变革的产物;同时,它也是中国近代教育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本文篇幅较长,本期发表前两部分,下期续完。)  相似文献   

3.
高等教育阶段留学生学科分布的中美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中,留学生学科分布反映一个国家学科领域的优势和劣势以及未来前沿及新兴领域的发展。文章从留学生教育发展的概况、中美两国留学学科的差异以及未来留学学科的发展趋势等几个方面对中美留学生学科的分布状况进行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国派遣学生留学日本始于晚清1896年。此后至民国初年,东渡留学的学子络绎于途。学成归国后他们投身于各个领域,特别对教育领域做出了革新与建设,使浙江在清末兴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破旧立新,加快教育近代化步伐。本文将从整体上浅究清末民初留日学生对浙江近代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晚清政府在军事和外交上的失利,洋务运动和变法维新的兴起,科举制度废除和新教育的开始,海外留学政策的演变等动因的交互作用,使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得以肇始和发展,并相继产生了三次留学高潮,持续不断的留学教育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对中国高等教育的近代化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从近代高等教育的人力和组织保障到高等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从适合中国国情教育模式的探索到高等教育制度体系的建立,都无不与近代留学教育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赋予了来华留学教育新的使命.本研究通过对世界前八大留学目国最新位序变动情况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支持力度是影响留学教育的两个重要因素.本研究从经济发展、教育资源投入、政策支持及社会文化四个方面作进一步实证探索.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与生源国双边贸易关系、留学生教育师资队伍以及奖学金政策对吸引国际学生来华留学具有积极作用;地理距离、学历学位互认政策和教育投入占GDP比重具有负向影响;生源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距离对不同类别国际学生来华留学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因此,在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应以需求为导向,强化国际联结机制,构筑服务"双循环"的来华留学教育体系;以质量为根本,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升来华留学教育服务"双循环"的能力;以资源为保障,优化发展空间布局,提高来华留学教育服务"双循环"的效率.  相似文献   

7.
对于近代我国留学教育的作用和意义如何认识,长期以来,人们看法不一,如对洋务运动中的留学教育,认为其买办性质浓厚,但对这种教育的积极、进步作用认识不足,把洋务教育和近代国内教育看成是具有留学预备性质特点的奴化教育,但对于留学教育中萌发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和早期共产主义思潮的特点,及其对中国近代政治、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近代教育改革的倡导等作用估计不足。只看到学生中的崇外心理特点,而对其爱  相似文献   

8.
简论张之洞的留学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之洞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留学教育是他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他主张留日,制定奖励约束留学章程,创建了中国近代留学体制,推动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中日两国教育现代化的起步之前,这两个国家的教育发展状况已经有了较大的差距.从教育的视角来看,魏源所著的近代地理巨作<海国图志>在中日两国经历了迥异的传播过程,而这一现象揭示出彼时两国在精英教育和社会认识上的明显差异.正是中日两国在教育发展状况上早已存在的落差,决定了之后其教育现代化的不同起点与进程.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新加坡高等教育的合作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教育基础、动力来源和法律保障三个方面看,中新两国在高等教育具有合作的可能性。两国合作可以促进教育、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发展。合作的途径有:远程高等教育、留学教育、来华合作办学或独立办学、短期培训和合作开发课程等。  相似文献   

11.
比较中找差距 弥阙中创辉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平教授,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世界史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曾在国外留学、做访问学者多年,又在国内带研究生多载,对中西方高等教育尤其研究生教育深有了解。我们就中西方研究生教育差异的问题,采访了他,其主要观点整理如下:谈到中西方研究生教育差异的问题,我想从中西方近现代科学与学术的渊源这一角度考察,可能更易理解。爱因斯坦曾在评论为什么近代科学首先在西方而不是中国产生时认为,西方近代科学是建立在两大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2.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论述了容宏对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贡献:首倡通过留学教育培养新式人才的思想;较为成功地组织了百余名幼童赴美留学。  相似文献   

13.
董静芳 《教育史研究》2007,(3):28-31,53
本文论述了晚清留学教育的概况、原因、特点,并分析了留学教育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即:扫除了教育近代化的心理障碍;促进了近代新教育的发展;开辟了留学教育的道路;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提供了人力保障;推动了自然科学课程的设立;促进了新学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14.
姜家丽 《比较教育研究》2016,38(10):105-112
中韩留学生教育发展迅速,中韩两国留学生互相成为两国最大的留学生群体.了解中国和韩国的留学生教育现状及相关教育政策,分析中韩留学热的原因,对于把握未来中韩两国留学生教育事业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韩两国政府通过实施一系列留学政策对留学生进行依法管理,中韩大学对留学生的学习管理、生活管理及学生活动支援等方面也进行了制度完善.今后,相关部门可扩大财政支援投入,完善中韩两国之间的留学生管理系统,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进一步促进两国留学生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从19世纪60年代的艰难起步到20世纪初期的全面发展,中国教育的近代化经历了一个艰辛探索的求知之路,作为中国教育近代化求索之路上的一个显著路标的近代留学教育,无疑起到了一盏指路明灯的奇效。而作为近代留学史上一场特殊运动的庚款留学,则是这盏明灯中最灿烂绚丽的灯心。三十多年的持续时间,两千多名的庚款留美学生,一大批名震当世的学者专家,无论从质的角度还是从量的方面而言,庚款留学对于近代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与教育事业的进步都有着功勋卓著的伟绩丰功。  相似文献   

16.
本文作者根据自己在俄罗斯莫斯科文化艺术大学留学的亲身经历及结合自己在国内多年的教学实践,对两国在声乐课的考核制度上加以比较分析,得出两国在声乐课的课程设置、教学特色、培养方向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并望以此为我国的声乐教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论述了容闳对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贡献:首倡通过留学教育培养新式人才的思想;较为成功地组织了百余名幼童赴美留学。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中国留学教育肇始于容闳所倡导的留美幼童的派遣,其后派遣学生留欧,至清末又出现留学日本潮.容闳的故乡今珠海地区是中国留学教育的主要发祥地,它对中国留学教育文化的发展贡献殊多.近代中国是一个不断遭到列强侵略的国家,近代中国文化的发展与整合在面向世界、学习西方的同时,一直怀有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诉求.近代中国留学教育和留学文化作为近代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内涵和突出表征,始终显现出开放性和民族性兼具的特色.而容闳和被称为"容闳的'美国人'的"留美幼童们,他们回国后输入"西洋之学术","介绍西方科技到中国",为"中国追求现代化"和"复兴中国"作出了重要贡献.这实际是中国留学教育和留学文化所具特色的人格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00—2018年82个发展中国家的来华留学生数据,本研究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法实证检验了来华留学教育对生源国技术进步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来华留学教育对生源国技术进步具有稳健的促进作用;通过人力资本效应和社会关系网络效应促进生源国技术进步;从来华留学教育中获益较大的是收入水平较低以及与中国地理距离、技术距离和文化距离较近的国家;学历生和非学历生对生源国技术进步均具有促进效应,非学历生对生源国技术进步的影响更大。为此,我国要通过来华留学教育提升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拓宽来华留学项目,鼓励高校和企业联合开展多种形式的长短期项目;完善留学教育培养模式,提供多元化人才培养方案,重视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改善国际学生生源结构,优化不同培养层次来华留学生比例。  相似文献   

20.
老协和是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前身。在近代中国,它不仅以卓越的医学成就和医疗水平享誉世界,而且与近代医学留学教育有着密切关联。老协和是近代医学留学生的培育基地,是近代医学生留学的桥梁,更成为近代医学生留学归国的活动舞台。老协和在近代中国医学留学教育方面所发挥的独特作用和取得的重要成就,值得我们深刻省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