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最近,听了两节同课异构的课,上的都是苏轼的《定风波》。两位老师都能紧扣词中的一些重要词语或者句子来分析人物性格和情感。比如抓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的对比,解读出苏轼与众不同的乐观、豁达;通过"莫听""吟啸""徐行"等动作描写,解读出苏轼遇雨时的安之若素、悠闲自在;通过"山头斜照却相迎",解读出苏轼"微冷"之时刚好迎来夕阳照耀油然而生的温暖、欣慰。最后老师还补充苏轼被贬黄州的背景知识,以苏轼当时的处境来联系  相似文献   

2.
苏轼散文有一个鲜明的审美特色,这就是"以气御文"。其审美蕴涵极其丰富多元,不拘常式,形象生动。产生和形成苏轼这种审美方式的原因虽是多方面的,然主要是中国传统"气论"文化影响,特定时代文学风气转型,苏轼儒、释、道三者皆通独特知识结构,以及他旷放秉性、气质,等等。此外,苏轼"以气御文"审美还对今日人们仍有诸多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3.
徐劲梅 《教书育人》2012,(20):63-64
阅读教学中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阅读的泛化分散学生精力、师生解读文本以偏概全、阅读教学缺乏精读巩固。而这些都可以从苏轼"八面受敌"读书法中得到启示。本文对苏轼"八面受敌"读书法进行理论剖析,对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苏轼有百余篇和陶诗传世,此外还有不少和陶词与和陶文。这些作品记载着两位"萧条异代"伟大诗人穿越时空的对话与交流。相近的创作缘由、类似的风格特征和相同的写作目的,使苏轼的三种和陶之作呈现一些共同的特征。但由于文体特征、作者创作态度等方面的不同,三种和陶之作各有特色:诗庄整、词素丽、文随性。  相似文献   

5.
苏轼的作品经常写酒,很容易给读者造成一种错觉,那就是苏轼好酒,且酒量一定很大。而事实上苏轼不善饮酒,甚至有台湾学者考证出苏轼的酒量十分小。苏轼不善饮酒的原因至今尚无人论及,但从其文集中可找到相关线索,归纳起来,原因大致有二:一是受遗传因素影响,其父苏洵不善饮酒;二是苏轼有一些严重的疾病,如痔疮、肺病,限制他了饮酒。  相似文献   

6.
苏轼艺术创作的形神观主要是由"赋形""传神""意气"等组成,苏轼对神的观照是建立在形的基础上,他突出的贡献有两点:一是从气化形神到艺术形神动态转化过程中,苏轼以自身艺术创作实践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将"神"意化和韵味化。苏轼"文人画"主张是这一理论的具体体现,同时揭示了诗情画意的审美理想是苏轼对"形"与"神"的最高追求。  相似文献   

7.
在苏轼的一些以屋舍、菜圃为题材或为意象的诗文中,体现了浓厚的家园情结。苏轼家园情结中的"家"包含了故土之家、安身之家、归隐之家、亲情之家等元素,它们交织在一起,既让诗人纠结难解、矛盾一生,又为诗人的归家趋向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逆境是财富之源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并获得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赏识,常为之播扬延誉。数年后,苏轼又于制科考试优入三等,文名一时冠绝天下。入仕之初,苏轼任凤翔府签判,协助知府陈希亮掌理日常事务。到任后不久,一些仰慕苏轼的小吏便称他为"苏贤  相似文献   

9.
苏轼对司马相如的评价,近来受到相当关注。曾有学者引苏轼一些言论,断定苏轼对相如为人,行文皆持否定态度。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苏轼至少从四方面赞扬肯定相如,并在做人,为文上深受相如影响。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毕生读苏轼、谈苏轼、评苏轼。他与文化界名流会见,时时谈论苏轼;他巡视大江南北,劝说基层干部读苏轼;他将苏轼诗词印成文件,在党的会议上散发,让大家研究讨论;他闲时吟诵、书写苏轼诗词,作为工作之余的"休息脑筋"。  相似文献   

11.
苏东坡诗词中有不少写个人情感的,归结起来,大致分为三类:其一是对歌妓技艺的欣赏、对她们悲惨境地的同情以及对玩弄歌妓的轻薄子弟的无情嘲讽;其二是对倾慕他的女子的理解和怜惜,但这种爱怜是有度的;其三是对妻子的关怀和挚爱。通过这些诗词,我们可看出苏轼的情感世界丰富而多情,更可探知苏公高洁、正直的人格情操。这种真实情感和人格情操与其政治品格、思想行为交相辉映,方可构成一个鲜活完满的苏东坡,其人格亦才“自足千古”。  相似文献   

12.
谭清洋  王勇 《德州学院学报》2010,26(3):17-22,27
在词的发展史上,苏东坡以其"倾荡磊落如天风海雨"般的作品.将词由花间樽前的绮错婉媚发展成为可登大雅之堂的文体,并最终奠定了他卓越的词史地位.苏东坡对世界和人生有着极度绝望悲凉的体验,但是他以旷达之心超越了苦难困厄,并在此基础上一往情深地寄有限生命于无限宁宙之中,深刻启迪着千百年来寻求智慧和超越的人们.  相似文献   

13.
东坡生于眉山,平生对常州情有所钟,最后终老于常州。理解东坡的常州情缘,是深入体会东坡精神世界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考核了东坡在常州境内所作的六首词,对其写作时间和背景作了辨定,对其内容进行了分析解读。  相似文献   

14.
饶学刚先生的苏东坡研究,在国内甚至国外都有一定的影响。其研究成果连同个人名字,一齐进入国学网,成为“现代苏学学者”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东坡研究特色鲜明:爱求异思维,不吃现成馍;重实地考察,重文献稽征;强调读懂读通原著,多让东坡说话;擅长利用边缘学科知识,形成多维视角。他虽年逾古稀,仍甘心寂寞,安于清贫,孤守寒窗,继续走东坡研究之路,提携后学者,为弘扬东坡文化和保护东坡遗迹而呼号而奉献。  相似文献   

15.
东坡文化对黄冈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影响深远,黄冈东坡文化研究的历史很悠久,影响广泛而深远。几乎从苏东坡贬居黄州以后,就兴起了对苏东坡和东坡文化的研究,近千年来其发展和影响不断深化和扩大,至今已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黄冈东坡文化研究的深远影响,对黄冈经济文化的发展及人民文化生活的提升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苏辙对苏轼贬谪期间整理和完成了的《东坡易传》贡献较多,其中《东坡易传》里面的蒙卦是苏辙所解。蒙卦蕴含了苏辙丰富的童蒙教育思想,强调道德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理念重要性。苏辙坚持启蒙的根本在于"养其正心",认为固护"中正"是教育的首在,也是人格的塑造和完善的重要方式。苏辙的童蒙教育思想可以成为当代进行中小学道德启蒙教育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在他仕途不幸遇阻之时,其文学成就则尽得天时、地利、人和;经几年历炼,他便由只知读书应试和做官的苏轼,成就为一位处世从容,成就卓著的文学家苏东坡。他的文学创作日趋成熟,且各体皆工,全面勃发,出现了他一生中最辉煌的创作高峰期。个中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其自己思想和创作技巧的成熟,更有其生活和政治命运的特殊遭遇。  相似文献   

18.
苏东坡是部极其辉煌的民族精神史诗。黄冈人以东坡文化兴市,首先要读懂东坡这部大书:读懂东坡被贬前后黄州文史地域知识;读懂东坡在黄州的全部著作;读懂东坡被贬黄州后所构建的贬谪文化机体;读懂东坡所投给黄州的人文意味,深入体味黄州为何成为东坡贬谪文化发祥地、东坡文化发祥地、黄州赤壁文化发祥地、东坡养生文化发祥地。这些正是我们让东坡文化在当代黄冈重放光彩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9.
东坡词论是其整个文论系统中的一部分。强调作词首先要对国、对民负责;主张协律而不为律所缚;喜爱豪放但也不轻薄婉约;仍然摆脱不了词小诗大的传统观念;以“清丽”为其词风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20.
张之洞平生极佩服苏东坡,在思想上与苏东坡共鸣,在社会活动中多年来尊崇苏东坡,在为人处事上各方面效仿苏东坡,弘扬东坡精神,推行东坡举措,诸如此类都可称为张之洞的东坡情结,因此使张之洞的人生打上了苏东坡的烙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