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不同群体武术运动员训练态度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心理测量与调查访问法对不同性别、不同技术等级、不同年龄群体、不同训练年限组的武术运动员参与竞技武术训练的态度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参与竞技训练的武术运动员总体训练态度较好、较稳定;但女性武术运动员和二级以下武术运动员训练态度尚不稳定;武术运动员训练态度有随年龄增长、训练年限增长而呈下降态势,构成态度的认知、情感、意向也是类似状况。  相似文献   

2.
采用马腾斯的运动竞赛状态焦虑量表的中国修订本,对参加全国青少年武术散打锦标赛的运动员进行了不同场次的问卷调查,目的在于揭示焦虑影响因素的变化对青少年武术散打运动员比赛的影响,用于指导训练和比赛。研究结果表明,训练年限长的运动员认知焦虑低于训练年限短的运动员;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认知焦虑逐渐下降;运动水平的不同认知焦虑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基于国内研究不同拳种对运动员心理的影响的文章甚少,而这一研究成果有助于为武术运动员的训练、教学和科学选材提供重要依据,因此本文着重对武术运动员在演练长拳、南拳、太极拳时,进行二维超声心动图分析:(一)不同拳种运动时对心脏的影响;(二)不同训练水平对心脏的影响;(三)不同训练年限对于心脏的影响;(四)武术运动员的心肥大。  相似文献   

4.
优秀武术套路运动员成材的最佳年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在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后.已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即传统武术向科学武术发展.为了寻求武术套路运动员成材的科学依据,我们进行了武术套路运动员成材规律的研究.研究发现,优秀武术套路运动员成材的年龄段,有一定的规律,并且对运动员成绩的影响非常大.本文就运动员成材规律中的年龄段、训练年限进行科学的划分和论证,以求能通过普遍现象的研究,寻求最佳的武术训练途径.  相似文献   

5.
体院各专项男生血液动力流变学和肺通气机能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结果表明 :通过长期运动训练可使血液动力流变学和肺通气机能产生良好适应性变化 ;田径组、篮球组和武术组的大多数参数无明显的组间差异 ,可能与专项训练年限较短、训练水平较低有关。  相似文献   

6.
我国优秀男子武术散打运动员运动认知特质焦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运动认知特质焦虑量表》对我国现役优秀男子武术散打运动员运动认知特质焦虑进行测试分析。结果:1)优秀男子武术散打运动员运动认知特质焦虑优于一般男子武术散打运动员和"常模;"2)优秀男子武术散打运动员运动认知特质焦虑均不受年龄、训练年限、参赛次数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运动认知特质焦虑水平和结构相对较稳定;3)优秀男子武术散打运动员运动认知特质焦虑程度多处于中等焦虑水平。  相似文献   

7.
采用XXG-D型心功能自动测试仪和FJD-80型肺量计,对体育学院田径组、篮球组、武术组和田径代表队组的男运动员的血液动力流变学和肺通气机能进行检测比较,结果显示通过长期运动训练,可使血液动力流变学和肺通气机能产生良好适应性变化;田径组、篮球组和武术组的大多数参数无明显组间差异,可能与专项训练年限较短、训练水平较低有关。  相似文献   

8.
对我国优秀武术运动员认知过程若干心理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三组516名被试9项心理指标的测试,了解了三组被试9项心理指标之间的差异,探讨了9项心理指标随年龄、训练年限的变化规律,初步揭示了影响优秀武术运动员认知心理特征的决定性因素,并为武术运动员心理选材提供了参考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武术对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以及学生类型在其中的调节效应,对207名武术特长生、249名武校学生、168名其他体育特长生和246名普通中学生发放《青少年社会适应状况评估问卷》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武术特长生社会适应能力显著好于普通中学生和武校学生,略好于其他体育特长生;(2)2类学生类型对练习年限在违规行为、积极应对、消极适应总维度上起调节作用,练习年限对武术特长生各维度的预测力不显著,对武校学生在违规行为、积极应对、消极适应总维度上良性发展的预测力显著。该结果说明:(1)体教融合对发展青少年社会适应效果更加显著;(2)武术特长生社会适应略好于其他体育特长生,武术运动的"难美"特征,及贯穿始终武德与传统文化熏陶应是主要的原因;(3)随着武术训练年限的增加,武校学生的不良社会适应会显著下降,良性社会适应会上升。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中国优秀武术套路运动员关于竞赛状态焦虑的问题进行问卷和现场调研,结果表明:1)不同训练年限、不同运动等级的运动员在认知状态焦虑、躯体状态焦虑、状态自信心上具有显著性差异;2)运动员得分与认知状态焦虑有显著负相关性、与状态自信心呈正相关、与躯体状态焦虑呈倒U关系;3)通过探索分析得出赛前预测运动成绩好坏的客观指标。以期为教练员在训练及比赛中高效处理优秀武术运动员的竞赛状态焦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武术训练需要从现代科学方法学的角度研究运动训练过程的一般规律,武术运动的科学性是武术训练学理论建立的基础和发展的源泉.武术训练要以技术训练为主,而技术又寓于动作之中.在武术训练过程中要注重训练方法与手段创新,此外在武术训练过程中还要强调科学性、超前性、还要强调针对性.  相似文献   

12.
文章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合肥市少体校武术运动员练习武术目的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合肥市少体校武术运动员参加练习武术目的,大多数是出于孩子自身的兴趣爱好,在训练中提高自身的灵敏、速度、力量和柔韧性等身体素质,以达到身体健康,强身健体、自卫防身的目的;少数人是为了以后能够在这个项目上出成绩,拿冠军,走职业运动员的道路或达到等级运动员,特招考入大专院校。随着训练年限的增加和运动技术水平的进步,目的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但多数人忽视了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爱的情操陶冶和武德培养,及磨炼勇敢、顽强、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文章针对这些因素提出了一些改变教育思路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正>核心力量对于武术运动员来说非常重要。随着武术事业的发展,核心力量训练已经成为武术训练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本文在概述核心力量的基础上,分析了核心力量训练在武术训练中的重要性,阐述了武术核心力量训练的特点,并提出了核心力量训练在武术训练中的应用策略,希望能提升武术核心力量训练的效果,促进武术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为了使心理因素对武术套路竞赛的影响具体化, 提高在运动训练中心理素质培养的针对性,作者对 1999、2000年全国武术套路锦标赛和全国“武士杯”少年赛河北、吉林、北京、四川四个代表队(包括武英级、一级、二级运动员共82人,年龄14-25岁,男运动员44人,女运动员38人,训练年限6-16年),进行了现场统计与跟踪调查,试图对这一问题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从而能在竞赛前进行有效的心理训练,以期能在竞赛中避免或减少类似心理问题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文章主要运用深度访谈法,通过以2009年空手道世界锦标赛个人型项目季军黄少青为访谈对象进行个案研究,对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成功转项为空手道个人型项目运动员并获得优异成绩的现象进行初步的探究与分析。结论认为: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转为空手道个人型项目运动员有很大的优势,也存在困难;通过转项后的刻苦训练成才的希望大,且成才年限较短;转项之初的心理压力要及时调整。  相似文献   

16.
佛教禅修与武术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家与武术的思想会通,得以用佛家禅修之思想原理来指导武术训练,从而使武术训练成为一种更为复杂、更具挑战性的佛教禅修方式。把武术训练作为佛教禅修,其指导思想与训练模式是相对稳定的,然而,其主观意识与目标追求却存在着差别很大的两个层次:其一,把武术训练作为佛教禅修的唯一目的;其二,把武术训练作为自己禅修的一个凭借,在实现武术训练之经验目标的基础上超越武术、消除武术,以解脱生死、超越轮回而转识成智。  相似文献   

17.
在少儿武术训练中应有效地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为此,文章调查了少儿武术训练损伤的现状,分析了少儿武术训练损伤的原因和规律,最后提出了针对少儿武术训练损伤的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18.
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一直以来非常受国人的欢迎。因为其具有强身健体的功效,所以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投入武术的学习与训练中。科学的武术训练体系能够提升青少年的训练效果,因此,文章重点探讨了青少年武术训练体系的构建策略,以期为提高青少年武术训练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杨勇华 《灌篮》2021,(3):55-55
武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浓郁的东方特色,无论是技术特征还是练习风格、练习形式,都带有民族文化的元素。面向小学生开展校内武术兴趣训练,对于传承武术文化,增强小学生体魄具有积极意义。武术训练也能有效陶冶学生情操,锻炼其意志,更以校内武术兴趣训练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本文主要就校内武术兴趣训练对小学生良好习惯培养的促进作用进行探讨,以期让武术训练指导小学生规范日常行为,让武术教育达到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试论武术项目供能特点及其训练的科学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武术项目按运动形式可分为功法运动、套路运动和搏斗运动3大类。各类武术项目的供能特点存在一定的差异,各种供能方式在武术不同项目中所占的比重也不同。针对武术各项目的供能特点,对武术训练科学化进行探讨,提出武术科学化训练应该建立有氧训练与无氧训练相结合的训练模式、科学安排3个能源系统在训练中的供能比例、重视非乳酸无氧代谢能力的训练、加强机体耐酸能力的训练、发展结合技术的速度耐力训练、散打训练应增加发展耐力素质的内容等武术科学化训练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