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杭州市大气细颗粒物分粒径来源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安德森分级采样器采集大气细颗粒物样品,分析它们的质量浓度及无机元素、水溶性离子和碳等组分的含量.采用OC/EC最小比值法确定二次有机碳对细颗粒物的贡献,重新构建受体化学成分谱.使用化学质量平衡模型对杭州市区大气细颗粒物进行分粒径来源解析.结果表明,在小粒径段中,二次粒子和机动车尾气尘为主要贡献源类;在粗粒径段中,城市扬尘、建筑水泥尘和煤烟尘的贡献逐渐增多,二次粒子与机动车尾气尘的总分担率下降到50%左右.  相似文献   

2.
上海市2004年冬季城市大气气溶胶含Pb单颗粒物的来源查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质子微探针技术,分析单个大气气溶胶颗粒物。将微束质子激发X射线分析(Micro-PIXE)同计算机模式识别技术结合,查证上海市2004年冬季城市大气气溶胶PM10中含Pb单颗粒物的来源。结果在上海大气气溶胶PM10中识别出七种铅污染排放源,它们分别是:汽车尾气,钢铁工业排尘,燃煤烟尘,土壤扬尘,柴油车尾气,助动车尾气和水泥尘。其中,钢铁工业排尘和燃煤排尘是禁止使用有铅汽油后上海市地区大气铅污染的最主要排放源。  相似文献   

3.
太原市冬季气溶胶污染特征及来源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4年12月,使用美国PIXE公司的单孔分级式撞击采样仪在太原市区进行大气颗粒物采样。使用质子X-射线荧光法对样品进行了分析,得到20种元素的浓度及其谱分布,对太原市冬季气溶胶的化学特征和来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测到的大气颗粒物中20种元素的质量浓度主要是由Al、Si、Ca、Fe、S五种元素贡献的,且粗粒子占优势。与历史资料对比,Ca、Ti、S、Cu、Pb等元素谱分布图变化不明显,表明来源变化不大;As、Se、Br三种元素由细粒单峰型变为三峰型谱分布,可能与局地扬尘有关;Al、V、K、Mn四种元素谱分布明显呈向细粒模态,表明来自人为源污染加重。大气颗粒物中Cu、Zn、Br、Pb等元素富集较高,尤其是在细粒子中,表明这些元素污染较重且主要来自人为源。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大气颗粒物主要来源于土壤尘、冶金尘、燃煤尘。  相似文献   

4.
呼和浩特市市区大气总悬浮物微粒来源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呼和活特市大气的重点污染物大气总悬浮物微粒(简称TSP)为研究对象,利用呼和浩特市环保局12年的监测资料,对呼和浩特市TSP污染进行了综合分析评价;并采用了美国CMB7软件为基础进行了汉化处理的R模式,对呼和浩特市大气TSP中的源强分布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得出了不同污染源对大气TSP浓度的贡献率,较好地实现TSP来源解析,提出了防治呼和浩特市大气污染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南昌市大气颗粒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改善南昌市城市环境质量,给政府部门完善"生态南昌"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本项目采集了PM10、道路扬尘、建筑扬尘等样品,并用ICP-AES对样品进行了重金属元素的分析,结合Excel2003,SPSS11.5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南昌市工业区采样点李家庄PM10的浓度较高(635.5159μg/m3),主要交通区PM10的浓度高于居住区.南昌市大气颗粒物PM10重金属元素的污染不容忽视,工业区采样点李家庄PM10中Cu、Mn、Pb、Zn的浓度分别为104.5447mg/m3、454.5147mg/m3、325.0281mg/m3,626.7280mg/m3,远高于八一桥头(交通繁忙区)及永外正街(居民住宅区)两采样点.重金属元素按污染程度排序依次为Zn>Mn>Pb>Cd>Cu>Cr>Ni,工业污染是城市大气颗粒物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进一步拆迁重污染的企业、减少建筑扬尘及道路扬尘、淘汰报废的汽车以及改善能源结构将有利于改善南昌市的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6.
为深入探讨冬季兰州城市大气中碳气溶胶的污染特征,于2011年12月5—12日采集兰州城市大气PM2.5样品,利用DRI-2001A热/光碳分析仪测量元素碳(EC)和有机碳(OC)的浓度.结果显示:EC和OC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7.48μg/m3和22.71μg/m3.降雪是EC和OC浓度变化的主要因素.EC和OC的相关系数达到0.98,表明冬季兰州城市大气PM2.5中碳气溶胶的污染来源相对简单且基本相同.二次有机碳(SOC)的质量浓度是3.26μg/m3,仅占OC含量的14.4%,揭示出冬季兰州城市大气PM2.5中OC的主要来源是直接污染源.对碳气溶胶8种组分的因子分析结果表明,燃煤和机动车尾气的排放对冬季兰州城市大气PM2.5中碳气溶胶的污染有最主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文章结合东丽区实际情况,根据2002年到2004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可吸入浮颗粒物三项监测项目的数据进行分析,论述了大气污染产生的原因和大气污染的危害。从解决煤烟型污染、防止建筑、道路施工扬尘、解决风沙尘的侵袭和控制汽车尾气污染四个方面,针对性地提出改善东丽区大气环境质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运用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对某市钢铁厂不同车间排放的颗粒物样品进行了形态特征分析和元素测定,在一定程度上得出该厂各车间的颗粒物污染情况,为进行大气颗粒物源解析提供了一定的判断依据。  相似文献   

9.
利用2014年广西统计年鉴、百色市统计年鉴获取百色市道路和建筑活动水平,采取排放因子法来估算百色市扬尘源排放大气颗粒物PM10的量,结果显示:2014年百色市道路扬尘和施工扬尘排放大气颗粒物PM10分别达57006.00吨和3127.62吨。为提切实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提升人民群众的环境满意度,文章对控制道路扬尘和施工扬尘分别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选择2006年4月30日至5月10日,结合“五一”长假前后参观游客数量的变化,对莫高窟室内外总悬浮颗粒物(TSP)和污染气体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加强连续观测,获得了莫高窟室内外大气环境污染的初步数据。在观测期内,室外、非开放窟[320窟]和开放洞窟[257窟]大气TSP的日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138.4 μg m-3、228.5 μg m-3和286.4 μg m-3。TSP中水溶性离子分析表明,Ca2+、SO42-、Na+和Cl-是水溶性无机离子的主要组分,且室外水溶性离子浓度高于窟内水平,长假前后水溶性组分浓度有明显变化。碳气溶胶分析显示,开放洞窟相对于室外和非开放窟具有较高的碳气溶胶的浓度水平。获得了研究区NH3和气态HNO3的浓度水平。游客数量对TSP质量浓度,水溶性离子浓度,碳气溶胶浓度和污染气体均有显著影响,旅游高峰期污染物质浓度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11.
霾和正常天气下西安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离子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了探讨西安市大气颗粒物在霾天气下水溶性离子的组分特征,2005年9月至2006年9月对西安大气TSP和PM2.5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显示,西安大气TSP和PM2.5在霾天气的总水性离子浓度分别为135.0和72.4µg∙m-3。分析的11种阴阳离子(Na+、NH4+、K+、Mg2+、Ca2+、F-、Cl-、Br-、NO2-、NO3-和SO42-)中SO42-、NO3-、NH4+是TSP和PM2.5中的主要成分,这三种离子占总水溶性离子的百分比霾天气明显高于正常天气。pH测定的结果显示,霾天气大气颗粒物均比正常天气偏酸性。对比了不同天气下的SOR(SO2转化率)和NOR(NOX转化率),发现霾天气SO2和NOX转化率高于正常天气,尤其是SO2在霾天气更易转化为SO42-。  相似文献   

12.
在地理信息技术体系支持下构建了区域经济空间非均衡态的测算方法体系,以重庆市为例开展了该方法体系的实证研究。区域经济非均衡态表征了区域经济要素的空间非均质特性,本研究结合遥感解译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功能构造了七个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表征指标并生成了相应空间趋势面模型,应用高维空间数据聚类模型对其进行了数据集成分析。在此基础上定义了区域经济发展度与区域经济空间非均衡度的测算方法,应用这种方法测算了重庆市、重庆市三大经济分区和重庆市全部四十个区、市、县的发展度和非均衡度,得出了重庆市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尤其是其空间分异状况的基本特征。通过本研究表明,重庆市区域经济出现了两大断裂带:其一为东西断裂带,位于垫江、丰都、武隆西边界;其二为都市圈核心区断裂带,位于渝北、北碚、沙坪坝、江津、巴南、江北各区内部。  相似文献   

13.
洪思扬  程涛  王红瑞 《资源科学》2021,43(9):1794-1807
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和能源密不可分,研究水和能源两种资源在宏观经济系统各部门之间的流通特征,挖掘其内在规律,对地区水与能源的高效及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本文以长江经济带为例,运用复杂网络理论创建资源网络模型,从水资源-能源的双重节约和双向节约的新视角发掘资源网络特征。结果表明:①长江经济带水-能源相关要素资源网络具备小世界性及无标度性,网络中关键部门的变化将显著影响整个网络。②江苏的化学产品业、金属冶炼和延加工业、建筑业等部门因具备较大点强度而对长江经济带的水-能源的双重节约作用显著。江苏的化学产品业、金属冶炼和延加工业、电气机械和器材业以及湖北和湖南的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等部门的节水带来的节能效应和节能带来的节水效应可快速传播至其他部门,对水-能源双向节约作用显著。③研究区内各省市资源流通量大体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江苏、湖南和湖北地区资源流通量较大,云南、贵州和重庆资源流通量相对较小。④对重庆(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重庆(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重庆(建筑业)→重庆(其他服务业)、四川(建筑业)→四川(其他服务业)3条贸易路径中的部门进行合理的资源调控可以显著影响整个网络的资源流通量,从而实现资源节约。本文探究地区水-能源网络特征,旨在为资源高效利用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4.
高速铁路助推中国低碳经济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交通运输排放的废气是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只有通过改变运输结构来降低污染源的数量,才能从源头上清洁大气,保护环境。高速铁路以电力作动力,行驶中无废气排出,基本上消除了粉尘和煤烟,是一种清洁、绿色的交通工具。相对于其他运输方式,高速铁路在节约能源和土地资源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而且对环境造成的治理成本也是最低的。高铁是当今世界上快速发展的交通工具,随着低碳生活的需求,高铁将会越来越普及。发展高速铁路有利于推动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已成为调整和优化我国运输经济结构的重点战略.  相似文献   

15.
基于我国7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ETS)2014—2015年面板数据,设计加权碳价格、价格稳定性、交易活跃度、配额松紧度、市场参与度等评价指标,继而构建试点碳市场运行效率DEA评价模型并给出改进方案。结果表明,深圳、湖北和天津碳市场为DEA有效,上海、北京、广东和重庆碳市场效率值依次递减,且处于规模递增阶段;深圳碳价格水平及其稳定性最高,广东、湖北交易活跃度增长最快;试点碳市场普遍存在配额总量过剩、控排企业参与度偏低等运行"短板"。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01年-2010年的MODIS陆地产品MODl3A3NDVI数据对三峡库区重庆段近10年来的植被生长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三峡库区重庆段东部、中南部中高山区NDVI较高,西部川东平行岭谷区,长江干流及其支流谷地NDVI较低;地形和人类建设活动成为主要的影响因素;②近10年来三峡库区重庆段植被活动总体上呈逐渐增强的趋势;③研究区植被活动出现极化的趋势,植被稀疏的区域植被活动进一步减小,植被茂密的区域植被活动保持稳定或增强,夏季最为明显;(D研究区6种植被类型中,阔叶林的NDVI最高,为0.6904;水生植被的NDVI最低,为0.5710。草甸和灌丛、灌草丛两种植被类型增长最为迅速,分别为0.6%和0.48%;⑤地形、坡度和地形起伏度是影响三峡库区重庆段植被生长状况最为重要的因素,三个因素从根本上决定了植被的空间分布与变化轨迹。其中,地形起伏是坡度与地形起伏度形成的充分条件,成为最根本的决定性影响因素,同时,人类活动已经成为该区植被退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建立区域碳交易市场是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掌握国际环境谈判主动权的有效途径和当务之急。本研究在分析国际国内碳交易市场的基础上,认为建立全国性碳交易市场,必须先建立区域性碳市场;借鉴重庆市"地票"模式的成功案例,创新性地提出了"碳票"为主的碳交易模式;通过碳汇、碳源评价,摸清市场基础,创新设计重庆碳交易机制和管理监督机制;在政策的规范指导下,推行区域碳票示范交易试点,逐步推向规范化的市场交易,并在更大区域范围内推广;最后基于市场设计,提出针对性的配套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矿区内地层、岩浆岩、变质岩、构造岩四大岩类1255件样品,8种元素算术平均含量(X)、变异系数(CV)、浓集克拉克值(Kk)和衬度(P)的分布、分配特征分析对比,来确定矿区背景值(C0)及矿物质来源。为尽可能避免强矿化的影响,采用了统计法,迭次剔除≥+2.5S的数据。  相似文献   

19.
杭州市PM10中有机碳和元素碳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1年2月至2002年4月在杭州5个空气质量国控点采集176组PM10样品,分析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含量,并采用TEOM法同步监测PM10质量浓度,其中在卧龙桥国控点同时测PM2.5质量浓度。全市PM10年日均浓度为119.2mg•m-3。PM2.5年日均浓度为68mg•m-3。PM2.5与PM10质量浓度呈显著的线性关系。PM2.5/ PM10日浓度比值范围在0.31-0.95间变化,平均比值为0.62。OC和EC浓度分别为20.4 mg•m-3和4.0 mg•m-3,其相关性不好表明碳的来源复杂。二次有机碳(SOC)分别占各季OC的 37.1%,45.8%,58.0%,44.7%,表明杭州空气中存在一定的二次有机污染。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宏观低碳经济背景下,控制碳排放量首要任务是降低碳排放强度。本文首次将中间投入强度及投入结构引入到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研究中,选用2000年、2002年、2005年、2007年及2010年的数据,运用LMDI因素分解方法将我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分解为能源结构效应、能源投入替代率效应、投入结构效应和中间投入强度效应。结果表明:能源投入替代率加快碳排放强度的降低,中间投入强度和投入结构抑制碳排放强度的降低,能源结构对碳排放强度的降低作用不明显。从因素总效应来看,除了2002年至2005年间各影响因素整体抑制了碳强度的降低外,其他各区段间因素效应之和加速碳强度的降低。因此,调整投入结构、提高能源效率成为碳减排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