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历代统治者崇尚德治,坚持以德为先的用人导向,因为古往今来,官德影响民德、官风决定民风。清廉、慎独、勤政是历代官员必须恪守的三大行为准则,作为国家领导者,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
法律至上是一种历史概念与文化传统,更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法治的根本原则。法律所以至上在于良法本身实体价值和工具价值中所蕴含的仙在之德。发挥德治的作用必须在法律至上的原则下,对传统德治进行改造,使其与法治相匹配,为法治服务。  相似文献   

3.
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秩序必然是法治与德治的完美结合与理性统一。在中国社会体制转型时期,我们必须坚持法治与德治相融合,发挥法治与德治的整体功能,如此,才有助于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才有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本文在分析法治与德治的融合价值及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探索出法治与德治融合的途径:加强党的建设,提供组织保障;以法彰德,道德法律化;以德辅法,法律道德化;加强宣传教育,培育公民的法治与德治思维。  相似文献   

4.
法治与德治的关系问题是政治学中的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每个时代的人们必须对此做出符合于其时代要求的解答。本文在分析了法治与德治各自的逻辑和特征之后,结合时代特征,提出了处理和认识这一关系问题的思路:法治原则和德治原则的相对独立和客观是处理这一关系的前提,在现代社会,必须确立法律在政治生活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必须确立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任重道远,必须坚持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方能行稳致远。儒家法律思想作为传统中国的最高政治原则和法律原则,不仅影响着当时中国的立法、行政和司法,而且波及东亚和东南亚等周边国家和地区。从儒家思想的人文理念出发对儒家法律思想进行分析,并通过对法律与道德、法治与德治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探讨,文章认为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把法律的规范作用和道德的教化作用结合起来,植根传统法律文化的精粹,由此推动中华优秀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汲取中外历史的经验教训,加强官德建设,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官德建设既要法治,也要德治,长备不懈,持之以恒,我们的党就有希望。  相似文献   

7.
道德与法律的对立统一性是二者相互支持、协调发展的理论根据,更是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学理基础;了解它们在矛盾互动中的相互支持规律,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既是德治与法治矛盾运动的内在逻辑必然,又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更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8.
德治与法治是当代社会治理的两种模式。德治与法治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机制,成为社会治理中相辅相成的两种治理模式。德治是依据道德,唤醒人内心的良知,其作用机制是人的自律性。法治是依据制度,监督人们的行为,其作用机制是制度的他律性。两种社会治理方略,古已有之。在人类文明形成的轴心期,德治与法治的萌芽就出现了,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先秦时期与西方的古希腊时期。两种治理模式都是以人之德性为根基的善治模式。德治的思想萌芽始自于《尚书》中的以德配天思想以及先秦的孔子之德政与孟子之仁政之中。法治思想开端于先秦儒家荀子的隆礼重法的思想以及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思想与西方古希腊时期的法治思想。  相似文献   

9.
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出,法治与德治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二的联系是:都是治理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手段,德治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法治是德治的保障和升华。二的区别在于它们属于不同的范畴,有不同的内涵,一个是外地的他律,一个是内在的自律,一个治标,一个治本,一个靠强力实施,一个靠说服教育和自我修养来实施,由于法治与德治是辩证统一关系,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必须把二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0.
我国在推进法治化的进程中,存在法律万能的倾向。但法律本身却有着不可克服的缺陷和弊端。中国历史上一直推崇德治,主张法律虚无。在今天的中国特别是民间,德治仍有不能忽视和抹煞的积极作用。因此,我们应当既注重法治,也不可忽视德治,即实行法治和德治并重。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呼唤多学科的综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德治国"的提出强烈表达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不仅需要全社会的法治,而且必须加强全社会的道德建设,建立一整套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别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道德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12.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案,使法律和道德的关系重新得到审视。法治作为一种当代社会主流控制模式,必须以深厚的道德底蕴作为基础。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法治与德治关系的考察 ,结合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 ,揭示了法治与德治之间不应是相互对立的关系 ,而是能够兼容和必须兼容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17世纪英国革命是英国由人治走向法治的转折点。作为率先走上现代化国家之路的英国,在法治方面同样走在了世界各国的前列。在17世纪革命以前,国王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经过英国革命一系列人权法案的颁布尤其是“光荣革命”中《权力法案》的建立,彻底改变了英国社会的人治状态而走上法治化道路。研究英国由人治走向法治的历史,对于建立法治化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我党在人治与法治方面 ,经历了三个不同的认识阶段 ,轻视法治、重视人治的阶段 ,重视法制建设阶段 ,主张法治阶段。轻法治、重人治是治国误区 ,这种思想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加强法制建设 ,主张法治是我党在理论认识上的重大突破 ,也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6.
道德与法律是人类社会中两大基本的社会规范,在治国过程中发挥着异形互补的作用,以德治国就是依靠人类道德规范和社会成员的普遍自觉性治理国家,道德的引导性,防患性和持久性的特点决定了道德可以成为一种安邦治国的规则体系,而法律则往往是把人类道德规范外在化和强制化的结果,中国历史上德主法辅的治国方针源远流长,而西方历史上的法治思想则十分突出,现代中国政治的症结不仅是缺乏法治,而且是道德与法律两重因素的共同缺失,因此,要建立法治国家,必须克服唯法主义的偏向,提倡讲求道德与遵从法律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治国单纯依靠法治是不够的,法治的发展过程充分说明了道德与法的内在联系,德治与法治作为治国手段是并立互补的。德治的实现一是要与个人的道德素质提升相结合,二是要与社会制度的合伦理性建设相结合。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制度、规范的建立固然重要,但是,使制度、规范建立在相应的道德伦理基础上更重要。  相似文献   

18.
法治、德治与社会主义民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德治国的目的是使社会达到一个良好的道德秩序,使人们合作,并在合作中发展。我国民族性中缺少合作精神,而市场经济更有可能使其恶化。为此,应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使人们关心公共生活,在公共生活中培养合作精神,形成良好道德秩序。  相似文献   

19.
“德刑之辩”发端于我国春秋战国之际,是在儒法两家之间展开的一场关于德刑关系的争论。儒家认为以德治为本,法家认为以法治为本。随着秦灭汉兴,德治为本成为大势所趋。“德刑之辩”的历史昭示我们,要适应当代知识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就必须在加强法治的同时,努力加强德治,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20.
实现从人治意识走向法治意识的历史性转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法治意识是实现法治社会的精神条件,是现代法律有效运行的心理基础。人治意识是当前中国法治发展面临的最大心理障碍。中国实现法治的政治心理要求是,从人治意识走向法治意识,并把法治精神确立为整个中华民族政治心理转型中的主导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