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蓝蓝的天空青青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哟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还有你姑娘这是我的家哟我爱你我的家我的家我的天堂滕格尔的《天堂》可谓是一首优美的写景抒情诗。第一小节由天上写到地上,以天空的“蓝”、湖水的“清”、草源的“绿”三种颜色,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空阔辽远的静态远景图画,末尾一句点明“这是我的家哟”。第二小节又由动物写到人物,以“奔驰的骏马”和“洁白的羊群”引出了美丽的姑娘,为大家展示了一幅怡人的动态近景图画,末尾一句再次点明“这是我的家哟”。第三小节集中抒发感情,一句“我爱你”,尽显作者内心炽热的情怀。…  相似文献   

2.
兔子寻家     
兔子长大了。“我要离开父母去寻找我自己的家,”兔子说。兔子找到了一个洞。“你不能住在这里。这是我的家!”老鼠喊道。于是他走进了另一个洞。“你不能住在这里。这是我的家!”松  相似文献   

3.
语言课上,我和孩子们一起欣赏诗歌《家》。我问:“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家,那你知道自己的家在什么地方吗?”孩子们开始发言了,有的说:“我的家在张家港。”有的说:“我的家在杨舍。”还有的说:“我的家在南苑新村十四幢305室。”我又问:“那你知道珊瑚的家在哪里?”孩子们齐声说:“大海里。”“那星星的家呢?”“天空里。”就这样,一首《家》很快就学会了。我又交给孩子们一个任务:做小侦探,回家查一下  相似文献   

4.
诗意地想家     
家,是温馨的港湾,家,是我们的避难所。家中有让人留恋的温暖被窝,有可口的饭菜,还有爱我们的和我们爱的爸爸妈妈。家里总是洋溢着温馨。——题记俗话说:“在家千日顺,出门万事难。”刚进中学时,很多同学都不习惯——想家,而我却不想家。同时,我还发现,所有的女生中,唯有我穿的是母亲做的布鞋,其余人穿的都是买来的鞋。记得有一天,一位同学对我说:“我想家,很想哭。你想不想啊?”我肯定地回答:“不想,但我知道你为什么想家。”这位同学问我:“为什么?”我低头看看我们穿的鞋子,笑而不答。家是什么?家在哪里?家人人都有,我的家在布鞋上。布鞋…  相似文献   

5.
蜗牛的家     
晓敏 《幼儿教育》2000,(2):44-44
一天,小蜗牛在草地上爬,一只小老鼠问它:“你背个大包,是要出去旅行吗?”蜗牛说:“你难道不知道?我背的是我的家呀!”“你的家?那么,窗户在哪儿?”小老鼠觉得很奇怪。“我的家不需要窗户!”蜗牛边说边爬开了。小蜗牛爬呀爬,一只小蚂蚁问它:“你背个大包,是不是要去度假?”“这不是什么包,这是我的家!”小蜗牛仍然耐心地解释。“你的家?那么烟囱在哪儿?”蚂蚁也觉得奇怪。“我的家不需要烟囱!”蜗牛边爬边说。小蜗牛还是慢慢地向前爬。草丛里跳出一只小蚂蚱,问它:“你肯定是个邮递员!你背的大袋子里有我的信吗?”“我不是邮递员,那也不是袋子。我背着我的家呢!”蜗牛回答说。“你的家?你家里有家具吗?”蚂蚱也挺好奇。这时候,天下起雨来,动物们都躲雨去了,只有小蜗牛不慌不忙,慢慢缩进自己的壳里。那是一个舒适的家,尽管没有窗户、烟囱和家具,可是,它能为蜗牛挡住风和雨。(选自《幼儿画报》1998.8)  相似文献   

6.
胡桂芳 《学语文》2006,(6):38-39
回家,多么温暖的字眼,也是一个多么稀松平常的举动。而当在这两个字前面加上另两个字——“请你”,那么,是“请你同家”?不,更准确地说,是“请你替我回家”。因为,那是我的家,我日日夜夜痛苦思念并为之辗转反侧的家,我想回却暂时无法回去的家。  相似文献   

7.
“别人家的孩子那么听话,你怎么就这么闹?”“你怎么不跟别人家的孩子学学,成绩这么差!”……我就是在“别人家的孩子”阴影下长大的小孩。不幸的是,如今我已为人父母,却仍有很多小孩还在经历和我一样的痛苦。  相似文献   

8.
“铃……”“您好 ,这是张伟同学的家吗?”“咚咚……”“您好 ,我是刁宇峰同学的班主任……”一次又一次 ,学生家的门被我敲开了 ,一家家的促膝长谈 ,一扇扇心灵的窗户也随之向我敞开了……家访 ,使我意识到教师应该学会扮演种种角色 ,来弥补学生心灵的缺憾。唐杰 ,无论上什么课 ,无论什么精彩的课 ,都能使他酣然入梦 ,一直令我不解。当我走进唐杰的家 ,只见父亲正笨手笨脚地收拾碗筷 ,我张口就问 :“唐杰的妈妈不在家吗?”“啊……对!”父亲的脸随即掠过一丝阴影。我马上意识到自己的唐突。当我说出唐杰在课堂上的表现时 ,这位父亲开口…  相似文献   

9.
曹喆 《神州学人》2003,(2):14-14,20-21
“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丛,这是我的家呦。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还有你姑娘,这是我的家呦。我爱你呀,我的家,我的家,我的天堂。”  相似文献   

10.
一、释《召南·行露》中的“家”字这首诗有些词句较难解释。前人疑第一章的词句有讹夺,以致意思隐晦不明;特别难解释的是第二、三章中这样的句子:“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汝)无家?何以速我狱!”“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汝)无家?何以速我讼!”历来注家大多把“家”字解释为“室家”,却没有照顾到这一句和下一句“何以速我狱”、“何以速我讼”  相似文献   

11.
淘气的表妹     
我的表妹今年4岁了,虽然年龄不大,淘气的“事迹”却不少,听我给你讲讲吧。 那天,我到叔叔家玩儿。一进叔叔家的门,看见里面乱七八糟的样子,我就知道是表妹做的“好事”。我还没见到她的人,就听见卧室里传来“哗”的一声,紧接着是“丁零当啷”的声音。我冲进去一看,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电话调查的方式对福建省“我的e家”的渠道感知、质量感知、品牌感知和服务感知以及感知质量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通过电信自身的宣传渠道了解“我的e家”占70.7%;认为“我的e家”质量好的(通话和宽带)占88.1%;对“我的e家”服务质量满意(营业厅和售后)的占96.1%;认为对“我的e家”品牌容易理解的占56.2%;“我的e家”的客户感知质量为77.6。  相似文献   

13.
神秘来客     
有一天,我和爸爸妈妈散好步回到家,一打开门,我就听到了“瞿瞿瞿”的叫声。咦,这是什么在叫?怎么到我们家来的?一连串的疑问使我顿生好奇心。我问爸爸:“爸爸,这是什么呀?”爸爸说:“这个可能是螽斯,也可能是蟋蟀。我们去看看吧!”  相似文献   

14.
陆新辉 《江西教育》2007,(10):28-28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学校和家一样,有“和”方有发展。作为一所学校的管理者,我成天思考的主要问题,就是不仅要把学校“做大”“做强”,还要将学校“做久”,即可持续发展。学校要发展,构建和谐学校是途径、根本。何谓“和谐学校”?我的认识是,学校体现民主管理,各项工作稳中有序,校长、教师、学生之间和睦相处。近年来,我以“家”的理念构建和谐学校,积极推进学校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今,我深切地感受到校园里充满了浓浓的“家”的味道,散发出浓浓的“家”的芳香。  相似文献   

15.
“娃娃家”的活动场地从室内搬到了室外 ,吸引了大量的幼儿。齐齐爱动脑筋但年龄偏小 ,他非常想加入“娃娃家”游戏 ,我对他进行了近一个星期的观察。第一天 ,齐齐哭着对我说 :“他们不让我玩 ,我好好地对他们说 ,他们还是不让我玩。”齐齐无奈 ,只好选择别的游戏。第二天 ,齐齐玩到了“娃娃家”游戏 ,他对我说 :“真好玩 ,明天我还要玩。”第三天 ,齐齐不肯出去玩。他说 :“他们不让我到‘娃娃家’。”我问 :“你能不能想想办法呢 ?”过了一会儿 ,我看见齐齐高兴地在“娃娃家”玩着 ,他一看到我就得意地说 :“我送了他们家一个水池 (用纸盒…  相似文献   

16.
<正>家是家庭的家,也是国家的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而家风便是千百年来万千家庭中的一种传承。我的爸爸是一名共产党员,自打我记事起,爸爸就常对我和弟弟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做人最重要的就是随和、善良和勤奋。”今天,我就给大家讲讲我家的优良家风“勤”吧。在我家,勤是指勤劳。  相似文献   

17.
    
周末,给妈妈打电话。“喂?妈,是我!”“怎么这会儿打电话回家,有事吗?”“没什么事,我出去买洗衣粉,想家了,就给你打电话。”“家里没啥事,在学校要把宿舍当成自己的家……”  相似文献   

18.
娃娃家是幼儿最喜欢的游戏,每天很多幼儿出入其间,异常热闹。这时,我在思考:怎样利用游戏情境,让孩子主动积累初步的文明礼仪和社会生活常识呢?在游戏后的分享交流中,我拿出一份“请柬”故意为难地说:“今天有一件事情我没有做好。这是一张马戏团的入场券,马戏团邀请娃娃家的小朋友去看演出,可是我不知道怎样才能把请柬交到娃娃家……”“像邮递员叔叔一样送到家里去。”“你在门口喊一声,他们就能听见!”“你推开门进去就行了。”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贡献着智慧。“行,下次邮递员可以自己打开娃娃家的门进去……”听到我的“肯定”,有的孩子急…  相似文献   

19.
“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这是昔日的说法,我却想从另一个角度去诠释这句话,就是“家有三斗粮,也要当好孩子王”。因为我是一名幼儿教师,面对的是3到6岁的孩子,是地道的“孩子王”。  相似文献   

20.
我是小老师     
妈妈是老师有许多学生我也是老师只有奶奶一个“学生”妈妈的学生直把妈妈夸我的学生却总不听话“奶奶”、“奶奶”把手背背好上课不要笑哈哈我教你写:一家人的“家”没有黑板墙上画呀!不好爸爸回来怎么办?“奶奶、奶奶”快帮忙就说这个“家”是自己墙上爬。指导教师黄银霞我是小老师$安徽省芜湖市天门小学一(3)班@周岿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