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张运生  赖流滨 《科研管理》2022,43(9):149-158
    专利联盟能否帮助联盟成员防范联盟伙伴专利诉讼?基于联盟学习、合作竞争和社会网络理论,着眼于专利联盟网络,以2006—2018年MPEGLA管理的12个专利联盟成员为样本,通过14 454组配对,采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实证研究专利联盟对遭受联盟伙伴专利诉讼的影响机制,并分析探索式合作、竞争性学习、网络中心位置和技术相似性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专利联盟与遭受联盟伙伴专利诉讼强度呈正向关系,探索式合作、竞争性学习和网络中心位置显著削弱专利联盟与专利诉讼的关系,而技术相似性显著强化专利联盟与专利诉讼的关系。本文拓展了专利联盟对联盟伙伴互动的影响路径,对于高技术企业有效利用专利联盟并防范联盟伙伴专利诉讼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专利联盟的微观机理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岳贤平  顾海英 《情报科学》2006,24(5):653-658
随着6C等专利联盟对中国DVD行业收取巨额专利使用费,专利联盟这一经济实体已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本文从促进和阻碍技术创新等两个方面对专利联盟的微观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专利联盟可通过清除技术研发过程中的专利障碍、降低专利交易成本等作用的发挥促进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但却通过竞争性专利技术的打包许可、无效和未专利化技术的免费搭便车等行为对技术构成了不应有的垄断,从而阻碍了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
专利联盟对市场和技术发展的影响日益明显.现有的理论研究认为,专利联盟在联盟形成之前,的确促进了创新,而在专利联盟形成后,则并不能促进联盟成员创新的积极性.通过对DVD 6C专利联盟及其主要成员企业日立公司在DVD 6C专利联盟成立前后所获得的DVD类相关专利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DVD 6C专利联盟的确对其成员企业日立公司的该类技术专利创新产生了影响,联盟成立之前,专利数量明显高于联盟成立之后,支持了一些学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战略联盟的资源基础理论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玉剑  宣国良 《情报科学》2005,23(7):961-965
许多文献从资源基础理论(RBV)角度研究了战略联盟形成机理,但是很少有文献能够对此进行实证分析,专利引用分析提供了一个对战略联盟进行量化研究的独特视角。研究表明,具有相似技术资源的企业容易组建战略联盟;战略联盟有利于联盟成员通过向联盟伙伴学习而获得资源积累。这就为战略联盟的资源基础理论解释提供了新的、强有力的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5.
专利池究竟是激励还是阻碍了创新?除了专利池本身引致的创新效应,各专利池之间密集的企业间重复联盟关系网络也极有可能产生创新效应。本文着眼于专利池重复联盟关系网络,以国际专利池管理机构MPEGLA管理的12个对外披露信息的专利池联盟内成员为研究样本,构建2 775组专利池联盟配对,实证探究专利池重复联盟关系对其成员技术创新的激励效应,并分析探索性合作、学习强度与相对核心地位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研究发现:专利池重复联盟关系与成员创新绩效之间呈倒U形关系;探索性合作、学习强度和相对核心地位均对重复联盟关系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倒U形关系起显著负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纵向结构专利联盟的创新激励作用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杜晓君  梅开 《科研管理》2010,31(1):64-68
摘要:通过引入专利联盟成员的实质性专利产出函数研究纵向结构专利联盟的创新激励作用问题。考虑三阶段动态博弈模型:在第一阶段,专利联盟成员选择研发投入;在第二阶段,专利联盟设定单位联盟许可费率;在第三阶段,专利联盟成员在下游最终产品市场进行古诺竞争决定他们的产量。结果表明:在专利许可费收入按数量比例规则分配的条件下,纵向结构专利联盟鼓励其成员进行研究与开发,对创新有激励效应。  相似文献   

7.
技术标准联盟价值创造解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曾德明  彭盾  张运生 《软科学》2006,20(3):5-8,22
技术标准联盟的出现是一种复杂的技术、经济现象,有其深刻的历史必然性,蕴含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丰富内涵。法律所赋予技术专利的极强专属性和高度不可模仿性,无疑使其成为了技术标准联盟价值创造的源泉。联盟成员企业通过“化敌为友”、“综合利用”、“学习内化”三种途径创造价值;通过周而复始的“组织学习”,实现技术标准联盟的升级与扩展。  相似文献   

8.
通过文献回顾分别从积极的、消极的以及其他等3个方面对专利联盟的创新效应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专利联盟呈现"双刃剑"效应。一方面,专利联盟是解决企业间"专利丛林"与"反公共地悲剧"的有效方式,有助于对联盟内外部成员产生积极的激励作用,促进技术的扩散,推动企业创新的发展并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同时有助于企业间的"强强联合",促进产业实施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专利联盟中存在诸如技术打包、免费搭车、垄断不利于企业的创新及市场健康发展等因素。  相似文献   

9.
陈欣 《软科学》2010,24(3):60-62,74
通过分析生物技术领域组建专利联盟存在的特殊性,以及对生物技术领域的金色水稻专利联盟进行的案例研究,提出了在生物技术领域组建专利联盟应采取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高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创造和知识传播的重要组织。如何通过产学研合作以及专利布局推动技术转移与转化,促进资源共享与科技创新,是高校创新发展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战略联盟是实现高校协同创新的有效机制,也是当前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以incoPat数据库为检索和分析工具,对国内外高校机构联盟(中国C9、美国常春藤联盟)的专利申请趋势、高价值专利、主要技术领域和主要技术主题进行分析,并对高校联盟进行多维度对比分析,为高校专利布局和技术创新以及高校联盟的建设发展提供建议和对策。对比分析发现,高校联盟之间可以在相同技术领域下探讨学科热点、学科前沿以及新型技术主题,进一步促进学术交流和知识共享。  相似文献   

11.
技术获取作为众多企业选择建立战略联盟的重要原因,促进了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然而,技术获取的联盟动机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却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作用过程。本文以已有研究为基础,引入专利策略构建"技术获取-专利策略选择-创新绩效"的分析框架,考察技术获取的联盟动机如何借助专利策略选择作用于企业创新绩效。选取信息技术产业的联盟企业作为样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技术获取动机会引致企业专利策略组合的运用,实现了技术获取向创新绩效的转化;技术获取引致的企业创新绩效因联盟意图及策略组合而存在差异,以市场进入为目标的情形下,企业创新效率和专利产出趋于增加;以市场拓展为诉求的联盟企业市值得到强化。  相似文献   

12.
提升专利质量已经成为中国科技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基于专利化过程提出"三阶段—两维度"专利质量测量指标体系模型,即从技术发明、申请审查和授权保护3个阶段,技术质量和经济质量2个维度构建专利质量测度指标体系,以中国C9联盟高校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C9联盟高校专利普遍具有低被引、低转化率、维持时间短等特点,与全社会专利平均水平相比,高校专利在技术质量方面具有显著优势;C9联盟高校专利质量在不同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分布态势,其中清华大学专利在3个阶段的经济质量和技术质量均比较突出;与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中学术水平相比,C9联盟高校学术水平与专利质量存在显著分化,两者之间相关性较弱。  相似文献   

13.
专利池,由英文中"Patent Pool"一词翻译而来,是指由专利权人组成专利联盟,将其专利通过特定方式进行内部转入和外部许可,并在成员之间进行许可优惠的一种专利管理模式。自1856年世界上第一个专利池——美国的缝纫机联盟成立以来,专利池  相似文献   

14.
林筠  郭敏 《科研管理》2016,37(6):65-73
知识流反映了知识的动态性,通常采用人才交流、无形资产、研发联盟来测量。以262家企业数据为样本,探讨知识流对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影响,引入探索性学习和利用性学习作为知识转化的中介,用实证研究方法构建概念模型,通过分层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检验中介效应、验证相关假设。研究结果表明,知识流中"研发联盟"对企业技术能力提升作用最强,其次是"人才交流","无形资产"的影响不显著;探索性学习与利用性学习在知识流促进企业技术能力提升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且"研发联盟"与"人才交流"通过探索性学习对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间接作用大于直接作用。该研究有助于企业结合实际选择知识流,在重视研发联盟与人才交流的同时谨慎购买专利与技术,并保持探索性学习的持续性,使企业在知识管理的实践中提高技术能力。  相似文献   

15.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专利联盟运作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专利联盟运作机理的研究,对于正处在技术追赶阶段的我国企业参与全球竞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专利联盟的运作机理与其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即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存在密切关系。分别从专利联盟的形成、发展、成熟和消亡四个阶段,探讨了专利联盟在各阶段的运作模式、运作目标和运作内容,以期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专利联盟或者组建自己的专利联盟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6.
拥有互补性专利的双寡头厂商可以进行三种方式的专利交易,分别是无专利授权、交叉许可授权和专利联盟授权.通过构建两阶段动态博弈模型计算不同专利交易方式的市场绩效,并从企业和社会两个角度分析三种专利交易方式的优劣.结果表明:从企业层面来说,专利联盟授权是企业最优的专利交易方式,因为专利联盟授权使企业获得最大的生产者剩余;而从社会层面来说,政府应该认真审核积极引导专利联盟的组建,因为专利联盟授权有可能降低消费者剩余,损害消费者利益.  相似文献   

17.
李薇 《科研管理》2014,35(10):49-56
以文献研究为基础,对技术标准联盟以及另外两类极易与其混淆的联盟形式——RD联盟和专利联盟——进行了比较分析,旨在揭示技术标准联盟的本质、根本特征、典型问题以及适合的研究模式。研究提出,技术标准联盟的本质是一种联盟组合,是往往同时涵盖技术研制与技术产业化两项功能的多组织联合体,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是以RD联盟和专利联盟为基础的联盟组合,因此,技术标准联盟与传统的RD联盟和专利联盟既具有关联,但同时也存在差异。在进一步识别以上三种联盟的共性问题以及可以共享的研究模式之后,论文提出还需要从联盟组合/联盟网络角度来探索契合于技术标准联盟的专有研究模式。  相似文献   

18.
曹岸  秦伟  郭磊 《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16(1):79-82,114
调查研究考察了高新技术企业中技术组合和联盟形成率之间的关系。用一个知识基础的理论建立这样一个观点,即企业通过建立技术组合,能提高企业的能力,同时通过技术专利化,企业能提高技术的可传达性。在对计算机和电信产业30个企业的调查中,发现其技术联盟活动和拥有的专利数有着某些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9.
技术标准联盟成员专利许可定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德明  朱丹  彭盾 《软科学》2007,21(3):12-14
针对企业技术标准联盟运作中技术专利定价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将实物期权的思想和理论与技术的特征相结合,改进了复合期权中欧式看涨期权的定价模型,建立了企业技术标准联盟的技术专利定价模型,对企业技术标准联盟的运作和绩效管理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周青  陈畴镛 《科研管理》2012,33(1):41-46,55
本文基于浙江企业的调研数据,从联盟动机、合作方式和成果形式等方面实证分析了专利联盟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作用方式。实证结果表明获取技术领先优势和提升产品竞争优势的联盟动机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有着积极作用,"技术+技术"和共建研发机构的合作方式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市场融合、技术融合和专利融合的成果形式更有利于联盟活动的开展。而专利联盟作用的发挥更是需要有效的政策措施来加以引导保障,在政府政策的推动下可以确保专利联盟高效地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