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朱心奇 《化学教学》2003,(6):11-11,10
乙醇在铜催化下与氧气反应生成乙醛的实验,是学习乙醇重要性质的传统实验.中学、幼师等化学教材安排实验操作是:"在试管里加1mL乙醇.把一端弯成螺旋状的铜丝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使铜丝表面生成一薄层黑色的氧化铜,立即把它插入盛有乙醇的试管里,这样反复操作几次,注意闻生成的乙醛的气味,并注意观察铜丝表面的变化".该实验存在着一个明显的缺点,即证明乙醇生成乙醛的现象不具有可观察性.观察是思维的触角.由于学生生理的个体差异以及乙醇气味的干扰和乙醛浓度较低,仅靠闻乙醛的气味来判断乙醛的生成,影响结果的可信度.为了增加该实验的可观察性,笔者对该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通过制备Na2[Cu(OH)4]试纸,使乙醇氧化和乙醛与新制Cu(OH)2溶液反应合二为一,克服了上述缺点,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正1问题的提出在中学化学教材中,乙醇催化氧化的实验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将弯成螺旋状的铜丝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使铜丝生成一薄层黑色的氧化铜后,趁热插入盛有乙醇的试管中。这样反复操作几次后,通过让学生感知铜丝表面颜色"受热变黑,插入变红"的交替变化以及闻生成物的气味,说明有了新物质的生成。但是,实际实验中由于生成的氧化铜很少,导致乙醛的生成量也是很少的,又与大量的乙  相似文献   

3.
在进行关于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时,按照教材的操作:“在一支试管中加入3~5ml乙醇,取一根10-15cm长的铜丝绕成螺旋状,在酒精灯上灼烧到火热,插入乙醇中,反复几次。注意观察反应现象,小心闻试管中液体产生的气味”,进行演示,笔者发现该操作存在如下问题有待改进。①实验演示效果差,不能使每位学生感受到生成乙醛的气味。②通过闻气味的方式来证明有乙醛生成,  相似文献   

4.
1问题的提出 现行高二化学教材设计的"加热铜丝插入"实验,铜丝的红→黑→红颜色变化鲜明,装置简单,操作简约,铜丝可以多次重复实验,但难于检验乙醇氧化产物而降低了实验的价值.事实上,学生闻试管中液体产生的气味既不明显,并有相当多学生将乙醇的气味与乙醛的气味混淆而难于分辨,如做银镜反应等.则因乙醛含量太少而现象不佳.  相似文献   

5.
乙醇的催化氧化是高中有机化学中一个重要的实验。但长期以来存在以下疑问:乙醇、乙醛均有刺激性气味,生成少量的乙醛混在大量的乙醇中,无法用嗅觉分辨,即判断乙醛的生成缺乏信度;教材介绍乙醛的沸点(20.8℃)低于乙醇的沸点(78.3℃),有毒性,即使灼热的铜丝与乙醇的接触处发生反应生成少量的乙醛,也会迅速挥发散逸,闻气味的操作是否必要以及是否符合绿色化学实验的理念;  相似文献   

6.
"乙醇氧化生成乙醛"是化学教材(人教版)第二册(必修加选修)中的一个演示实验.实验时,用一端弯成螺旋状的铜丝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使铜丝表面生成一层黑色氧化铜,趁热把它插入盛有乙醇的试管中,反复操作几次后,闻到有刺激性气味的物质生成,观察到铜丝表面又变为红色.此实验操作非常简单,现象也比较明显,但就此断定是乙醇被氧化生成了乙醛,是很难令人信服的,刺激性气味的物质未必就是乙醛.对此,我们进行了如下改进:  相似文献   

7.
化学离不开实验,教师在实验中,不时会遇到出乎意料的情况,甚至会出现反复实验都难以成功的窘况。如何进行实验改进?一反常规的逆向思维有时会有奇效。如,做乙醇在铜作用下发生催化氧化反应时,常规的做法是把下部绕成螺旋状的红色铜丝先在酒精灯的外焰上烧黑,然后趁热迅速伸入装有适量乙醇的试管中,铜丝又变为红色。反复多次,闻试管中乙醛的刺激性气味。这种做法中有较多乙醇气化,这既使体系温度降低、很难反应,又掩盖了微量乙醛的刺激性气味。那  相似文献   

8.
“乙醇氧化生成乙醛”是化学教材(人教版)第二册(必修加选修)中的一个演示实验。实验时,用一端弯成螺旋状的铜丝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使铜丝表面生成一层黑色氧化铜,趁热把它插入盛有乙醇的试管中,反复操作几次后,闻到有刺激性气味的物质生成,观察到铜丝表面又变为红色。此实验操作非常简单,现象也比较明显,但就此断定是乙醇被氧化生成了乙醛,是很难令人信服的,刺激性气味的物质未必就是乙醛。对此,我们进行了如下改进:  相似文献   

9.
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是新课程标准高中化学《化学2(必修)》和《有机化学基础》中的重要实验,也是实验研究的热点之一.教材中的实验设计存在如下缺点:通过闻气味判断产物不可取,因为产物乙醛有毒,不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乙醇也有气味,对乙醛气味有干扰;实验操作较麻烦,浪费试剂,且酒精喷灯在中学化学实验室不常用.为此,笔者对该实验进行如下改进尝试,取得了理想的实验效果.  相似文献   

10.
乙醇与氧化铜反应生成乙醛的实验操作在教材中是这样安排的:“在试管里加l mL乙醇。把一端弯成螺旋状的铜丝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使铜丝表面生成一薄层黑色的氧化铜,立即把它插入盛有乙醇的试管里,这样反复操作几次,注意闻生成的乙醛的气味,并注意观察铜丝表面的变化”。由于生成的乙醛  相似文献   

11.
对高中化学教材上乙醇氧化反应实验进行了拓展研究,发现红热铜丝不仅能将乙醇氧化成乙醛,还能将乙醇一次性氧化成乙酸,甚至氧化成CO2.介绍了乙醇、乙醛、乙酸混合体系中乙醛、乙酸以及反应中生成的微量水的检测方法,巧妙地利用胶头滴管检验反应中生成的C02.  相似文献   

12.
贵刊1994年第3期刊登了《乙醇氧化生成乙醇的实验》一文,该文作者不但改进了传统教材的实验方法,而且实验中能很快闻到乙醇的刺激性气味,更重要的是还能验证实验产物—乙酸,从而加强了实验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更增强了实验的说服力,该实验的改进确有独到之处,但仍有不足,就是在铜丝团受热变黑后,快速捏放滴管的胶头喷出乙醇时,易引起玻璃管炸裂,现将该装置再作进一步改进,即可避免这一缺点,改进后的装置如下图1和图2.说明:1.待铜丝团(4)受热变黑后,手挖打气球缓慢打气,控制空气流速,即可见铜丝团(4)由黑变红,停止打气…  相似文献   

13.
实验证明了红热CuO插入乙醇中其表面产生的气泡不是氢气,而是乙醇受热气化的气泡。红热铜丝在无氧气存在时不能催化乙醇氧化,也不会使乙醇脱氢产生氢气。  相似文献   

14.
中等学校化学教材中常用灼烧铜丝,多次插入乙醇中,通过闻其乙醛的气味,来说明乙醇在催化剂铜的作用下,被氧化为乙醛这个事实。相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_2H_5OH+O_2→(?)2CH_3CHO+H_2O在这里铜是催化剂吗?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实验过程中的实验现象。  相似文献   

15.
为完善教材中乙醇催化氧化的实验方法,在对一种改进方法实践的基础上,探究了实验中无水CuSO4的制备、催化剂铜丝的选择、乙醇与无水CuSO4的最佳加入量等问题.同时为了优化实验,对其冷凝方式和加热仪器也进行了改进.  相似文献   

16.
为了使学生掌握“醇催化氧化生成醛”的反应原理,使实验效果更佳,我将原实验做了改进。改进后的实验仪器和用品主要有酒精灯、外径为φ8mm 约50cm 长的玻璃管和一端绕成螺旋状的铜丝。实验用品简单,但能使空气中的氧与乙醇蒸汽在红热的铜丝催化作用下生成乙醛蒸汽,刺鼻气味显著,能始终看到铜丝保持红热,并能控制铜丝产生时而光亮、时而发黑等具有启发性的有趣现象。实验过程如下:  相似文献   

17.
催化氧化是乙醇的重要性质。章从反应原理、实验用品及实验步骤方面对四种乙醇催化氧化实验方案进行了设计和评价。  相似文献   

18.
针对教材中乙醇催化氧化反应实验的不足,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借助Y形管、希夫试剂和铜丝,对该实验进行改进与优化。在Y形管中利用希夫试剂检验反应生成的乙醛,可避免学生直接嗅闻有毒气体。改进实验符合科学性、安全性、节约性等原则。实验操作简单且效果良好,有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9.
“乙醇的催化氧化”是高中化学必做的实验及探究活动,为了充分体现探究活动的创新性和过程性,对该实验进行了创新设计:利用硝酸铜晶体分解产生的氧化铜薄层代替铜丝,用乙醇蒸气代替乙醇溶液,用无水硫酸铜检验产物水,用Ag2O和Ag(NH3)2OH的混合悬浊液检验产物乙醛.改进后实验现象明显,操作简单、易行,既培养了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还为进一步学习有机化学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20.
乙醇的氧化反应是乙醇的重要性质,有关文献中认为溴水不能氧化乙醇。对于乙醇能否使溴水褪色,本文通过热力学计算推导及实验探究得出乙醇在常温下短时间内不能使溴水褪色、静置数小时后可使溴水褪色、在加热至沸腾时乙醇可使溴水快速褪色的结论,建议有关教材更正相关说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