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3 毫秒
1.
依据中国367家高新技术上市公司2007—2014年间的面板数据,建立动态面板Sys_GMM模型,得到企业研发强度与企业收益、风险之间的函数关系式,进而计算出企业研发投入的收益—风险耦合区间和积极退耦、消极退耦区间.研究发现,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的收益与风险并不匹配,落入耦合区间的样本企业仅占1.86〖WTB3〗%〖WTBZ〗.有94.79〖WTB3〗%〖WTBZ〗的样本企业落入收益—风险积极退耦区间,对于绝大多数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来说,研发投入是以较小风险博取较大收益的趋利行为.实证结果显示,12.68〖WTB3〗%〖WTBZ〗可被看作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的上限.当企业研发强度超过12.68〖WTB3〗%〖WTBZ〗后,创新活动将进入以较大的风险代价获取较小收益增长的收益—风险消极退耦阶段.研究结论有助于政府主管部门更客观地评价企业研发活动的价值、更全面地掌握企业研发收益的风险代价、更精准地实施企业风险预警,并为企业管理实践摆脱“高收益—高风险”与“低收益—低风险”的两难困境提供启发,为企业确立最佳的研发投入水平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计算研发投入强度的营业收入中包含不属于营业收入范畴的项目,如税金及附加、坏账损失等,致使企业的营业收入被高估,进而导致研发投入强度被低估,不能反映企业研发投入的真实水平。为探究我国企业实际的研发投入强度究竟有多高,提出实际研发投入强度以弥补现行名义研发投入强度存在的不足,通过理论分析、对比分析、数据测算与实证检验,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2007—2018年我国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的平均实际研发投入强度为11.01%,显著高于同期我国信息技术行业的平均名义研发投入强度,平均高出0.33个百分点,如果以2018年数据计算则平均高出0.48个百分点;(2)实际研发投入强度与名义研发投入强度之间的差异会随着税金及附加和坏账损失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以及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的上升而上升;(3)如果以实际研发投入强度为标准来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016—2018年在我国全部上市企业中,平均每年可增加1.14%(20家)的高新技术企业。  相似文献   

3.
探讨研发投入强度的演变规律,分析全球研发投入强度的变化趋势,总结中国研发投入强度的变化特征,确定中国研发投入强度的影响制约因素;然后,采用GM(1,1) 等维新息模型和趋势预测模型的组合预测模型,预测“十三五”时期中国的研发经费支出。采用趋势预测法和多情景模拟预测法的组合预测模型,对“十三五”时期中国的研发投入强度进行模拟预测。并从政府和企业研发投入角度,提出保障实现2020年中国科技发展规划目标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从国际上看,多数创新型国家的科技发展在工业化初级阶段和工业化中级阶段带有政府主导的特征,政府R&D资金所占的比重大多超过40%。与国际相比,我国R&D经费中政府R&D资金所占的比重偏少,中国研发投入强度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偏离了研发投入强度的演变规律,且滞后于当前工业化程度。虽然我国政府对R&D经费的投入在逐年增加,但2003-2013年的十年间,我国政府的R&D经费支出占总量的比重仅达到20%-30%左右。“十三五”时期,我国在继续加大政府和企业R&D经费支出的基础上,预计2020年中国研发投入强度将超过2.5%的预期目标,达到2.6%-2.7%左右。中国有望从“世界科技大国”转变为“世界科技强国”。  相似文献   

4.
现有文献缺乏国家研发财税政策在企业层面上对研发活动影响的研究。本文选取2008-2014年北京市上市高新技术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旨在探讨研发支出加计扣除政策、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政策和政府研发补贴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投入和产出的影响。研究发现,研发支出加计扣除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和产出都产生显著的激励效应;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和产出产生促进效应;政府研发补贴政策与高新企业研发投入显著负相关,其中非国有高新技术企业的“挤出效应”更加显著,同时政府研发补贴政策对研发产出的影响则不显著。本文的发现为国家合理运用财税政策推动企业创新活动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5.
大企业创新活跃程度能客观反映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而企业研发投入行为则能反映企业创新活跃程度。基于2013年欧盟产业研发投入报告所提供的数据,以研发投入50强企业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中国与美国、日本、韩国、英国、法国和德国6个国家企业研发投入的差异。研究发现,中国研发投入50强企业研发投入增长率高,华为、中兴等少数企业研发投入增长迅速,但是在研发投入、研发强度、研发集中度等方面与主要创新型国家尚有较大差距;此外中国研发投入50强企业在低研发强度产业中分布比较多,高研发强度产业企业比较少。从研发投入的角度为解释我国创新效率不高提供了几个可能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企业研发投入行为能客观反映企业创新活跃程度,进而反映产业或国家的创新能力。基于欧盟产业研发投入报告所提供的数据,分析制药和生物科技高研发投入企业特征,对比分析中国与美国、日本、韩国、英国、法国、德国和印度7个国家的制药和生物科技企业研发投入的差异。研究发现,中国制药和生物科技企业的研发投入虽然增长迅速,但是制药和生物科技产业依然被美国、日本和欧盟所统治,中国高研发投入企业在制药和生物科技产业覆盖率非常低,在研发投入和研发强度上与美国、日本、韩国、英国、法国和德国等国家还存在巨大差距;同时,在研发投入、研发强度和盈利能力等方面,中国已经全面落后于印度。为了解我国制药和生物科技企业研发投入现状,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研发强度决定了其发展状况,而融通资金是研究开发的前提和保证.文章以我国100家高新技术类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了企业资本存量与其后期的研发投入的相关性,最终得出了高新技术上市公司R&D投入强度不断增加与融资结构并没有直接关系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探讨研发投入强度的演变规律,分析全球研发投入强度的变化趋势,总结中国研发投入强度的变化特征,确定中国研发投入强度的影响制约因素;采用GM(1,1)等维新息模型和趋势预测模型的组合预测模型预测"十三五"时期中国的研发经费支出,采用趋势预测法和多情景模拟预测法的组合预测模型对"十三五"时期中国的研发投入强度进行模拟预测,并从政府和企业研发投入角度提出保障实现2020年中国科技发展规划目标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从国际上看,多数创新型国家的科技发展在工业化初级阶段和工业化中级阶段带有政府主导的特征,政府RD资金所占的比重大多超过40%。与国际相比,我国RD经费中政府RD资金所占的比重偏少,中国研发投入强度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偏离了研发投入强度的演变规律,且滞后于当前工业化程度,虽然我国政府对RD经费的投入在逐年增加,但2003—2013年的10年间,我国政府的RD经费支出占总量的比重仅达到20%~30%左右。"十三五"时期,我国在继续加大政府和企业RD经费支出的基础上,预计2020年研发投入强度将超过2.5%的预期目标,达到2.6%~2.7%左右,中国有望从"世界科技大国"转变为"世界科技强国"。  相似文献   

9.
利用101个国家和地区18076个非金融企业2005~2014年的面板数据,主要将中国与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印度6个国家企业的研发投入规模与强度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得到:第一,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主导全球研发,中国顶级企业研发投资规模与之相比差距较大,经济增长缺乏引领全世界技术创新的核心企业的支撑,且依靠能源、原材料消耗和固定资产投资推动;第二,与发达国家企业研发投入的行业分布特征比较发现:中国能源行业企业的研发投入规模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差距较小,反映了国家对绿色经济增长模式的重视;中国信息科技行业企业的研发强度在本国所有行业的企业中较高,但企业研发投入规模过小,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产业链的延伸;中国企业在医疗保健、消费者非必需消费品行业的研发投入规模和强度与发达国家差异较大,主要受人均收入水平决定的经济复杂度制约,这将影响中国产品品质与质量的升级;第三,与发达国家企业研发投入的年龄分布特征和规模分布特征比较发现,中国高龄企业、小型企业研发投资规模过低,新创企业、大型企业研发投资强度高。  相似文献   

10.
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优惠政策是当前我国重要的技术创新优惠政策之一,目的是促使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以2011-2013年创业板高新技术企业所享受的加计扣除优惠政策为研究对象,选取托宾Q值作为企业价值的代理变量,考察企业享受加计扣除优惠政策是否能够提升企业价值。研究发现:加计扣除优惠强度可以显著提高企业价值;研发投入强度对加计扣除优惠强度与企业价值的关系起到了正向调节作用,特别在研发投入强度超过5%时,加计扣除优惠政策对企业价值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研究结果为加计扣除优惠政策如何促进企业提高研发投入强度提供了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构建了不同渠道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决策的理论框架,利用2008-2018年上市公司数据库中的制造企业数据,考察了融资约束对创新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1)融资约束不仅没有抑制我国企业开展创新活动,反而促进了企业参与创新的积极性。(2)《高新技术企业管理办法》颁布后,一些企业为获得高新技术企业称号及政策补贴,采取研发操纵手段,扭曲了融资约束对企业创新决策的抑制作用。并且,受融资约束越强的企业参与研发操纵的动机越强烈。(3)基于企业异质性的分组检验表明,融资约束对技术密集型以及资本密集型企业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且技术密集型企业具有更为明显的研发操纵倾向;民营企业、东部地区制造企业融资约束对创新决策的扭曲效应更为显著;同时,外资企业参与研发操纵的概率最大。  相似文献   

12.
戴小勇  成力为 《科学学研究》2013,31(11):1708-1716
 基于我国工业企业数据,使用门槛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了研发投入强度对企业绩效的非线性影响:研发投入强度只有达到第一门槛值时,才能对企业绩效产生显著促进作用;而超过第二门槛值时,对企业绩效的作用变得不明显;研发投入强度对企业绩效影响的门槛效应存在行业差异。最佳的研发投入强度区间是:对于高技术行业而言,研发强度处于1.1%~4.13%时,研发对资产收益率的促进作用最明显;研发强度处于1.17%~4.16%时,研发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最明显;而对于低技术行业,研发强度在0.74%~3.73%时,研发对资产收益率的促进作用最强;而在0.93%~3.8%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最强。我国有研发活动的企业中,超过51.46%的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仍低于第一门槛值。因此,引导企业研发创新,提高研发投入强度仍将是我国科技政策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3.
制造业企业通过研发操纵迎合政策门槛值,可以获取税收减免等政策性优惠,但刻意的研发操纵行为却不一定带来企业生产率水平的提高。本文基于2008~2018年ACF法测算的微观企业生产率数据及B-样条基函数展开的非参数分位数模型,更加真实地捕获研发操纵对企业生产率的非线性异质影响,结果发现:(1)研发操纵对企业生产率存在非线性影响,随着研发操纵不断增加,会抑制企业生产率。(2)研发操纵在不同分位点存在显著异质效应,在低分位点处对研发操纵敏感程度更高,即企业生产率水平越低,研发操纵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越显著。(3)非国有企业更有动机进行研发操纵,且对生产率负面影响更显著。此外,研发操纵对不同地区或技术类型企业生产率影响不同,其中对高技术类型、中西部地区负面影响更显著。(4)研发操纵对企业生产率影响存在显著的滞后效应。中国企业不应盲目研发操纵,应与自身生产率密切结合,为适度研发操纵提升企业生产率目标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4.
郭秀强  孙延明 《科学学研究》2020,38(9):1630-1637
选取2000-2017年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1470家企业面板数据,建立多元回归分析模型,研究研发投入、技术积累与高新技术企业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机理,以及该效应在企业是否在高新区内注册、是否公开上市上存在的差异。结果表明:研发投入对高新技术企业市场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企业内部研发投入相比较财政研发投入能产生更好的市场绩效。高新区内注册的高新技术企业由于拥有独特制度优势,导致研发投入向市场绩效的转化效率更高,但财政经费资助的影响效应相比高新区外的影响较弱。拥有上市融资资格的高新技术企业由于受到融资约束较少,使得研发投入对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效果相比未上市而言更加显著。本文的研究结论可为现阶段高新技术企业政策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本文剖析了产业政策对研发投资增长及差距的影响机理与效应。以2008-2019年沪深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研究发现:受产业政策支持企业的研发投资强度更高,并且研发投资增长速度快于未受支持企业;受政策支持的行业内部企业研发投资差距增大,出现了研发投资分化的“马太效应”。产业政策的支持偏向性分析显示,研发投资强度大、研发人员密集度高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投资增长更快,在产业政策支持行业内部资源配置存在择优汰劣的选择机制;进一步分析发现,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在产业政策和研发投资之间发挥部分中介效应,存在一定程度的引致性研发投资增长,财政补贴是加剧研发投资行业内部差距的主要因素,而税收优惠促进研发投资共同增长但不会增大研发投资差距。此外,在制造业中政策支持企业相对未受支持企业的研发投资增长低于非制造业企业,产业政策通过提高研发投资有利于提高专利申请数量。研究结论为产业政策的实施优化以及促进企业研发投资提供了政策借鉴。  相似文献   

16.
以沪深两市105家高新技术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选取衡量高管团队背景特征的六项指标、高管激励的三项指标及企业R&D投入的两项指标,构建高管团队背景特征、高管激励与企业R&D投入的调节效应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高管团队教育程度和专业背景与企业R&D的人力资源投入水平显著正相关;职能背景与企业R&D经费投入水平显著正相关;而高管团队年龄与企业R&D的经费投入水平显著负相关。(2)高管薪酬激励和股权激励正向促进了企业的R&D投入水平。(3)高管股权激励在高管团队年龄和企业R&D经费投入的之间关系上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高管晋升激励在高管团队性别和企业R&D人力资源投入之间的关系上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财税激励和研发投入交互作用下,企业创新绩效是否会受到影响。本文构建固定效应模型,选取西部地区59家上市高新技术企业2014-2018年的面板数据,以此检验财税政策支持、企业研发投入与企业创新绩效三者之间的关联。结果显示:从所有制和行业视角分析,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都通过研发投入这一中介变量对制造业企业的创新绩效产生显著影响,但享受税收优惠的民营企业,其研发投入对创新绩效的提升存在挤出效应。深入考察企业研发投入的作用路径,发现:税收优惠与企业费用化研发投入交互作用更加有利于提升企业创新绩效,而财政补贴与资本化研发投入相融后对创新绩效的提升也存在积极影响。最终本文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提出进一步合理运用财税政策来优化研发投入的作用路径,以提升企业创新绩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安志  路瑶 《科学学研究》2019,37(4):617-624
利用苏州市1413家企业微观调研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考察了政府科技项目的分配倾向及其对企业研发投入的激励效应,并将政府不同研发支持方式的内在相互作用纳入分析框架。研究发现,政府科技项目倾向于支持那些曾获得科技认定、内部研发投入大(研发资金、研发人员)、技术基础强的企业,科技认定是政府科技项目分配的重要依据。参与政府科技项目对企业研发投入具有显著的激励效应,其平均研发强度比未参与政府科技项目的企业高出3.75个百分点。这种激励效果受到科技认定等因素的影响,在获得科技认定的企业中,政府科技项目对企业研发投入具有显著的正向激励作用,在未获科技认定的企业中,这种激励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政府RD投入是政府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关键政策手段。本文基于企业所有制差异,运用零膨胀模型研究了政府RD投入对2008-2011年上海高新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政府RD投入对高新企业创新绩效的激励效应远远大于其对企业自身科研投入的挤出效应; 2)政府RD投入对高新企业创新绩效影响呈"倒U"型,中低的政府资助率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激励效应最为显著; 3)企业所有制不同,政府RD投入对企业的创新绩效的影响也会有所差异。对于国有企业,政府RD投入率虽然较高,但是对其企业的创新没有明显的激励作用,但对于非国有企业,适当的政府RD投入会促进企业创新,其中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最优政府资助率为中高投入率,有限公司最优为低投入率。  相似文献   

20.
承接研发离岸外包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途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企业通过承接研发离岸外包,可以参与到全球研发当中获得技术和经验的积累,同时学到国际化管理运作模式.承接研发离岸外包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方式之一,但关键是企业能否在研发外包的过程中真正的积累自主创新能力.对此,通过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认为承接企业应通过吸引高水平的研发离岸外包项目和提高承接企业技术知识的吸收能力,在承接研发外包的过程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