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版面编辑要有“第一眼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版面编辑要想真正在报纸版面设计上发挥作用,使所在报纸的版面设计既能真正反映本报的办报宗旨,很好地为内容服务,又能照顾到受众的需求,反映地域特点,有审美性,有特色性,就必须真正提高"第一眼效应",增强报纸的竞争力,具有较高、较全面的素质.笔者认为"第一眼效应"就是要抓住读者的阅读心理,让读者不仅想读而且爱读.对此,要想培养编辑的"第一眼效应",应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2.
在报纸行业中,读者心理是编辑工作不可忽视的主要因素。以读者心理为基础来建立和完善读者意识,是报纸编辑追求报纸发行量与读者满意度"双赢"的制胜法宝。在具体编辑工作中,报纸编辑首先要准确定位报纸读者,了解读者心理特点;其次要满足读者心理需求,不断提高服务读者意识。在多角度完善编辑工作的同时,努力提高报纸编辑的职业效能感。  相似文献   

3.
"大流通"模式在图书馆应用的探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流通"模式是应用在图书馆流通领域的新型的完全开放式的模式,是一种体现科技进步的管理模式,更是一种体现人文关怀和社会效益的服务模式.本文总结了"大流通"服务和管理模式的内涵、特点及其作用,概括了"大流通"服务模式在图书馆实现的几个条件,分析了"大流通"服务模式下会出现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对策,即针对图书,要加强书库科学管理,解决文献流通问题;针对读者,要加强读者入馆教育,引导读者文明利用图书馆;针对馆员,要加强馆员业务培训,提高馆员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4.
期刊编辑是为读者服务的,时代的发展和读者的需要,使期刊编辑向"服务者"的角色转型,以更好地贴近读者。对于读者来说,期刊编辑角色要从"老师"变为"朋友",从"中介者"变为"分享者",从"幕后"走向"台前",以更加人性、平等、开放、个性的编辑风格来适应读者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编辑的受众意识新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编辑的读者意识,有诸多文章论及.有的提出要"强化图书编辑的读者意识";有的提出编辑要做到"心中有读者 ,眼中有市场"; 有的专门分析"读者意识的层次结构及内涵";有的干脆提出了"创造读者"的观点.其实,影响图书销售和出版业发展的不仅仅是读者,更重要的是受众.编辑要有读者意识,更要有受众意识,甚至有编辑提出了"受众第一"的原则.因为,编辑活动追求的是出版物的最佳传播效果,其标志是获得最大限度的受众.出版物的文化价值越高,传播效果越好,获得的受众就越多,相应地,出版社取得的经济效益就越大.因此,受众应该是编辑活动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6.
郭军 《新闻世界》2011,(5):12-13
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作为一名新闻媒体编辑人员,要义不容辞地凭借自己的能力,在社会成员中宣扬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宣扬人文关怀;用健康积极的新闻作品感染读者。编辑要在新闻选择上多关注"弱势群体",在新闻编辑中要尊重当事人,在版面设置上凸显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7.
图书编辑是人类进步阶梯的整合者与修缮者,毫无疑问,图书编辑的工作会影响这“阶梯”的“实用”与“美观”,即影响读者对于图书所蕴含思想的领悟程度,而图书编辑对美的文化选择是其编辑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图书编辑对于美的文化选择不可小视. 图书编辑的审美修养 所谓审美修养,是指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判断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图书编辑担负着将优秀书籍与文化传播给读者、提高读者文化修养的重担,所以其审美修养不可小视.  相似文献   

8.
编辑要善于"借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登武 《编辑学报》2010,22(6):542-544
在对科研成果评判、扬弃、更新与组织传播过程中,编辑要善于:向作者和审稿专家借"智力",以获得阐释创新信息的能量和增强内在的学术张力;向读者借"识力",以优化编辑创意和修正信息评判标准;向其他媒介借"传播力",以扩大信息传播的广度并提升信息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9.
网络文化的多元特征使电子书刊在编辑方式上更趋于大众化,其编辑方式既要迎合读者欣赏品位、吸引广告商,又要极力张扬个性.编辑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可更多地给读者提供个性化选择.电子书刊这种对个性的强调与大众审美行为的统一,正是其最终编辑效果与最佳商业价值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作为新时代的图书编辑,在从事图书出版过程中,不仅要有较强的业务素质和能力,同时还要具备较高的服务意识和行为,要切实做到全程负责,尤其是细节性问题,不妨也要小题大做. 一、与作者关系的维系需要编辑小题大做 1.图书制作前注意与作者沟通 编辑在读者和作者间起到桥梁的作用,在作者动笔之前先对其说明图书选题策划的原因、读者对象的定位以及内容形式的要求等,并提供参考资料;在作者图书编写过程中应经常与其沟通,充分发挥"参谋"的作用,帮助其解决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杨美群 《编辑学报》2012,24(2):182-183
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应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在与作者、读者、审稿专家、编委及本部门同事之间人际互动中扮演重要角色。把与审稿专家和编委人际沟通中作为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掌握相关学科前沿信息的最好途径,在与作者和读者交流中做好服务工作,在团结本部门同事形成学习型和谐团队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2.
青年编辑是医学期刊编辑部的中流砥柱。对其需求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直接关系到医学期刊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在期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形势下,更具有时代紧迫性。本文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医学期刊青年编辑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的特点,据此提出提高薪酬待遇、明确改革动向、培养社交能力、重塑行业形象、制订职业规划的相应激励措施。  相似文献   

13.
科技期刊出版中信任的价值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宫福满 《编辑学报》2009,21(2):107-108
探析科技期刊出版中作者与编辑之间、编辑与审稿人之间、作者与审稿人之间以及编辑部成员之间信任的价值。认为建立作者、读者、编辑、审稿者等刊物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任感,可以为科技期刊的质量提升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14.
科技期刊的营销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技期刊有了读者喜爱的内容,发行量就有了保证;找准了读者与广告受众相重合的广告商,广告就会自然而然地云集.将营销理念融合到科技期刊运作中去,应从点燃编辑人员的工作激情入手.  相似文献   

15.
科技期刊如何赢得更多的读者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科技期刊要想赢得更多的读者,关键在于做好信息(包括读者、作者、同类期刊的相关信息)的采集与利用工作,同时还需处处为读者着想,不忽视任何为读者服务的细节.  相似文献   

16.
缪宏建  王晓蕴 《编辑学报》2014,26(5):415-417
科技期刊编辑在办刊过程中需要与作者、读者、审者等进行有效沟通,也离不开编辑之间的协同作业。通过分析一稿多投原因及稿件处理过程认为:与作者换位思考,编辑应快速处理来稿、尽早发表论文;与读者换位思考,应明确读者需求,强化与读者的互动交流;与审稿专家换位思考,编辑应该把好初审关,选好、选准审稿专家,对审稿专家信息保密,及时沟通交流;与编者换位思考,应取长补短,互相支持,努力工作。并且认为科技期刊编辑在与作者、读者、审者、编者的交往中要善于运用换位思考,构建和谐统一的交流氛围。  相似文献   

17.
张建军  任延刚 《编辑学报》2017,29(3):290-292
根据《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的办刊实践,认为科技期刊工作者应积极响应习近平主席关于“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号召,将工作重心落到切实提高期刊质量上,同时我国科技期刊从业者应以此为契机,争取将更多科技成果发表在祖国的科技期刊上,为我国的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论学术期刊编辑的“工匠精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飚 《编辑学报》2017,29(4):387-389
学术期刊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担负着文化积累、文明传承和知识传播的历史使命.作为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学术期刊编辑在日常的编辑出版工作中应该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不忘初心,以严谨不苟的职业态度、耐心执著的敬业精神、精益求精的职业理念投入到编辑工作中,尽最大努力把自己的期刊办成学术水平高、出版质量优、作者读者都满意的精品期刊.  相似文献   

19.
选题组稿与创办精品科技期刊   总被引:17,自引:10,他引:17  
通过分析选题组稿过程的特点和当前我国科技期刊面临的形势,论述选题组稿工作对于实施精品科技期刊战略、创造中国学术期刊品牌的重要意义.科技期刊编辑人员必须充分重视选题组稿工作,并通过有效实施,使之达到:提高科技期刊的载文质量,保障其生存和发展;体现编辑人员的主体意识,发挥科技期刊的导向作用;密切编者与作者和读者的关系,实现作者-编者-读者协同办刊,为把我国科技期刊办成精品期刊和世界名刊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20.
医学期刊责任编辑在防止学术不端论文出版中的作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儒祥  丁茂平 《编辑学报》2010,22(6):519-520
基于对医学期刊"连环抄袭门"事件的反思,认为医学期刊责任编辑在预防和打击学术不端行为的工作中应有以下作为:1)切实做好出版前审查工作,主要是初审工作;2)主动做好出版后"随访"工作;3)正确面对"连环抄袭门",积极处理学术不端事件,认真落实以责任编辑为主体的预防学术不端机制,建立学术不端处理预案,继续为学人作嫁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