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散原老人忧愤绝食而死。陈寅恪在匆忙料理完父亲的丧事后,携带家眷仓皇逃离北平。对于当时的情境,陈寅恪夫人唐癸在《避寇拾零》里有所记录:"我和寅恪各抓紧一个大小孩(流求9  相似文献   

2.
闻仲 《今传媒》2009,(11):47-47
号称"清华四教授"之一的陈寅恪,是近些年来被学界和媒体频频关注的当代学人.西安某都市报不久前刊发文章,谈及陈寅恪的两件往事,一件是被"热炒"多次的"剩饭":1953年,陈寅恪以"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为条件,婉拒中国史研究所所长一职;另一件是二战期间,陈寅恪赴英国讲学途中曾在香港停留,日伪机关请他留下服务,亦被陈拒绝.  相似文献   

3.
父亲陈寅恪年轻时就喜欢京剧和外国歌剧,失明后全靠耳听,家中没有能放唱片的留声机,但有一台电子管收音机,它成了父亲工作之余的宠儿。无奈收音机的收听效果不佳,于是请一位工学院的年轻老师来帮助调试,美延已忘记他的姓名,只记得他湖南口音重,将“铜”说成“teng”。他加装了一条天线,是用长铜线在室内沿壁环绕后再伸向室外,  相似文献   

4.
论档案的公布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伯群先生在其《利用档案引发的一场官司——《陈寅恪最后的二十年》出版以后》中,详述了前两年相当畅销的《陈寅恪最后的二十年》一书引发的一起与档案利用相关的官司:书中一位主人公的子女,以作者在书中引用与其父亲有关的档案材料造成了对其父亲名誉权的损害为  相似文献   

5.
黄萱因"门风家学之优美",被选聘为陈寅恪的助教,帮助他学术研究14载.期间,她购买了大量书籍,逝后,藏书被无偿赠予厦门市图书馆.探析其藏书风范和特色、藏书思想及价值,可知黄萱藏书是研究陈寅恪后期历史研究方法的重要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6.
1964年,陈寅恪75岁,此时距他辞世的1969年,还有5年时间。这一年,他的学生蒋天枢(秉南)前来看望病中的老师,陈寅恪遂向他托付后事,并写下诗三首及《赠蒋秉南序》,其中写道:"清光绪之季年,寅恪家居白下,一日偶检架上旧书,见有《易堂九子集》,取而读之,不甚喜其文,唯深羡其事。  相似文献   

7.
《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是一本很有学术分量的书,其中先父杨树达屡有出现。记得解放前我上中学的一个暑假,父亲携我到长沙市北正街访友,路上他指着分叉的湘春街对我说,陈寅恪先生是江西义宁人,却生在这条街上的一所房子里。像这样子温情脉脉对我介绍他学界朋友的生活细节,是从来没有过的。先父于1920年到北京教育部供职,6年后得恩师梁任公引介受聘于清华大学,与陈共事,至1956年逝世,两人交谊当在30年以上。据我长期观察,同辈学  相似文献   

8.
陈寅恪学术成就的取得、学术地位的确立与乾嘉考据学家钱大昕之影响关系至密.陈寅恪治史始终坚持的无征不信之学风、宁详毋略之态度、以史料为基点之方法,正是遵循了"竹汀学派"的路数.但陈寅恪治史又表现出不同于钱大昕的时代特色.本文拟从治史态度、治史方法、学术规范方面探讨陈寅恪对钱大昕的"接受";从家学渊源、致用目的、"宋学"接纳方面探讨二人的不同及陈寅恪对钱大昕的超越.  相似文献   

9.
季羡林、陈寅恪与冯友兰,对外人而言.他们分别是国学大师、著名学者、哲学大家,他们个个著作等身.但在子女的眼中,他们只有一个身份——父亲。这三位文化名人.的确有非常独特的父亲风采.借助名人子女的记忆,那些陈年往事也被一一激活了。  相似文献   

10.
很久以前,读过一篇短篇小说。一个小镇男孩,瞧不起自己的父亲。他希望拥有一个深沉冷峻的父亲,他的父亲却整天嘻嘻哈哈,满嘴都是各种段子,经常成为小镇男人们调侃的对象。父亲觉察到了他的不满,却并不辩解。在一个雷雨之夜,父亲带着他走到镇外,走进一片湖水,也不解释原因,只是涉水行走。湖水没腰的时候,一道电光闪过,他看见父亲脸上的表情,又痛苦又深沉。从此,他觉得自己了解了父亲。其实,我们都深陷在一个困局里。整个社会,用无数电影、小说、绘画、雕塑和传说,为我们塑造了"父亲想象共同体""母亲想象共同体"和"家庭想象共同  相似文献   

11.
1939年,陈寅恪被英国皇家学会授予研究员称号,特聘他为牛津大学汉学教授.这是300年来第一次由一个中国人任此教授.陈寅恪准备赴任,护照都已制作好,但因欧洲战事,地中海无法通航,陈寅恪及家人只好暂居香港.1941年12月8日,香港沦陷,陈寅恪全家被困香港.  相似文献   

12.
《出版参考》2012,(13):24
本刊讯(记者韩阳)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为其父亲白崇禧编写的图传——《白崇禧将军身影集》近日在北京出版发行。"父亲没有对我说过重话,因为子女在家里的地位由学校成绩单来决定,我总是拿第一,所以父亲对我有一种信任。其实我做的一些事他要是知道了也未必会喜欢。"白先勇如是回忆父亲白崇禧。"作为历史人物,我在他身上看到历史沧桑、风云变幻,作为父亲,他又有另一面。这两面有时会冲突,因为他本身就是个复杂的人。"  相似文献   

13.
大师的寡言     
正寡言就是不喜说话,指人沉默,很少说话。一个恬静寡言的人,往往性格内向,而外表的寡言却与内心的活跃恰成正比。而大师们的寡言,往往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思索。史学大师陈寅恪,用寡言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思想和自由精神。晚年的陈寅恪,在政治运动的浪潮中,要按照"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去研究、撰写、发表、出版史学的鸿篇巨著,已经是不可能了。但他又不能违背自己的准则,他只有选择寡言。虽然寡言了多年,但他并没有停止思索与探求。他努力克服双眼失明、又跛一足的困难,凭着极大的毅力,在助  相似文献   

14.
张光茫 《湖北档案》2011,(11):43-43
陈寅恪是著名的国学大师,被称为“大师的大师”、“教授的教授”,几乎同时代的文人和学者都对这位大师极其尊崇。陈寅恪在课堂上讲授的学问贯通中西.他在课余分析各国文字的演变,竟把葡萄酒原产何地,流传何处的脉络.都给学生讲述得一清二楚。陈寅恪上课时,连清华的教授们也常来听讲。  相似文献   

15.
国学大师陈寅恪,是史学工作者公认的权威史家,他的成就多归于考据之列,研究重点在"中古史",包括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古典文学、宗教学等等。他的治学思想虽然史学学者关注较多,但对今天的档案工作者来说,仍可以从中吸取一些经验和指导。  相似文献   

16.
陈师曾何许人也?他是国学大师陈寅恪的大哥,是20世纪初期的中国画大家,也是在诗书画理论方面颇有修养的学者。他1876年生于江西义宁(今修水县),名衡恪,号槐堂,又号朽道人。陈家是有名的世家,陈师曾的祖父陈宝箴,举人出身,曾任湖南巡抚,在湖南开化力倡新政;父亲陈三立,光绪时进土,著名诗人,曾协助其父推行新政。“百日维新”失败之后,陈宝箴与陈i立均受到牵连,被革职查处,再未任用。  相似文献   

17.
陈寅恪曾提出佛教合本子注的注经方式影响到中国史学注史方式的观点,坚持一生多次申说,但并未予以论证,以致史学界至今仍存疑义。民国时期陈垣一篇文章却可以提供佐证,且陈寅恪个人际遇也是他难以做出论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贺伟 《档案天地》2013,(4):28-34,43
1996年7月13日,原中国日报总编辑、中共"十三大"、"十四大"代表陈砾重返阔别半个世纪的庐山。陈砾凭着依稀的记忆,终于在鳞次栉比的别墅群中,找到了他少年时多次住过的别墅,他最喜欢坐在大门前台阶旁的长条石上往下滑,常把裤子磨破,没少挨母亲的责怪。至于父亲,根本没时间管他,他连父亲的面都很难见  相似文献   

19.
本书作者杰拉尔德·温诺克行医已逾30年,专攻老年医学,现任美国德州大学健康科学中心临床医学教授,"医学人文道德中心"副研究员。在父亲最后的6年里,他和父亲朝夕相处,目睹父亲因老年失智症逐渐失去了生活能力,直至最终失去生命的气息。医者的无奈,人子的无力,让他拥有了一堂与众不同的"人生功课"。本文选编自该书前言。  相似文献   

20.
陈寅恪曾提出佛教“合芩子注”的注经方式影响到中国史学注史方式的观点,坚持一生多次申说,但并未予以论证,以致史学界至今仍存疑义。民国时期陈垣一篇文章却可以提供佐证,且陈寅恪个人际遇也是他难以做出论证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