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分工是马克思哲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是马克思用以考察和研究人类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基本立足点和重要方法论,同时也是科学把握和深刻理解马克思历史哲学思想的理论枢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探讨社会分工是马克思敲开人类社会"历史之谜"大门的最有力的叩击。首先,社会分工是马克思深入考察人类社会结构和系统描述社会历史进程的"切入点",是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基础和新的出发点;其次,社会分工是马克思研究世界历史形成的特有"视角",并借此科学地预见了未来人类历史发展的更高形态——共产主义社会;最后,社会分工是马克思考察现实的人的发展历程的基本方法论"支点",并找到了一条消灭异化和私有制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道路——消灭分工。  相似文献   

2.
分工概念是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恩格斯认为,用分工的观点最容易理解历史唯物主义。虽然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产生分工的基础和直接原因,但分工是联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中间环节,并且是私有制、阶级与国家等历史过程的实现形式。分工导致了对偶制家庭向专偶制家庭的过渡,随着分工的发展,私有制、阶级与国...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分工?这个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没有做出明确的回答。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和我们的理解,从社会历史观上看,分工是一种基本的社会现象,是一定社会的劳动组织形式,是人类活动的本质和人类历史进步的表现。 任何历史阶段中的分工都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劳动分工,这是指社会劳动进行的方式;二是劳动者分工,即社会成员参与社会劳动的方式及其在分工体系中所占的具体位置。  相似文献   

4.
以抽象性、超感性和神秘主义为本质的形而上学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哲学之谜。马克思把感性理解为感性活动或实践,看到了感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但是人在发展物质生产从而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本质的同时,又由于自发的分工和私有制而沦为非社会的存在,沦为非存在。所以人又要否定感性,到超感性领域去寻求想象的实在性。这就是形而上学的根源。只有消除自发的分工和私有制,重建社会化的个人,重建感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才能真正克服形而上学和类似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5.
财产所有制问题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设想共产主义社会的核心问题,它几乎存在于他们各个阶段的作品中。受着当时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和共产主义思潮的影响,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批判直接指向私有财产所有制,与此相应,提出了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以共产主义的财产公有制取代财产私有制的针对性方案。然而从德文词汇上来看,与私有制相对而言的财产所有制形式可以用"公有"、"共有"、"公共所有"和"社会所有"等不同方式来表达,马克思和恩格斯又提出了"联合起来的个人所有"概念。对此,我们尝试着以《德意志意识形态》原文本为阅读基础,在不同表达方式与其所表达的内容上进行关联性认识,并通过这样的认识进一步获得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相关思想的准确理解,进而对事物本身进行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马克思是从人的本质及其存在方式出发去理解历史的。因此,只有回到人本身,通过对人类劳动、交往及其基本前提的分析,才能真正揭示人类历史演进的机制。劳动和交往作为人的本质的存在方式,二者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分工作为人类自然差别在其活动中的表现,一直伴随着人类发展的历史。劳动、交往和分工三者作为人的活动及其表现形式,统一于人类发展进程之中。正是由于分工导致的异化和私有制,才使人类社会的发展表现为一个辩证否定的过程。共产主义则是对分工导致的异化的积极的扬弃,是在消灭私有财产的基础上人的劳动和交往的真正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正>社会主义作为一个社会经济形态,本身有一个产生、发育和不断发展的过程,因而社会主义社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呈现出若干个不同的阶段。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和恩格斯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不能要求他们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问题作出具体规定,那样要求是不现实的。列宁指出:“我们并不苛求马克思或马克思主义者知道走向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一切具体情况。这是痴想。我们只知道这条道路的方向,我们只知道在这条道路上前进的有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马克思说的个人所有制指的是联合的社会的个人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劳动者私有制——资本主义私有制——联合的社会的个人所有制,这三者的相继更替,是按照否定的否定的规律完成的过程;恩格斯对个人所有制的解释与马克思的思想实质上是一致的;马克思关于重建个人所有制的思想对于认识全民所有制的实质,正确进行国有制的改革具有重大意义。文章不同意将重建个人所有制解释为重建消费品的个人所有制的观点,也否定了“国有财产个人化”的错误主张。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差别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消灭城乡差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美好设想。马克思、恩格斯从研究社会分工开始探索城乡差别的产生与发展轨迹,指出城乡差别对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影响,并且从社会分工、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城乡融合、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农民组织等主要方面阐述了消灭城乡差别的路径选择。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差别思想对解决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城乡差别逐步扩大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马克思说的个人所有制指的是联合的社会的个人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劳动者私有制——资本主义私有制——联合的社会的个人所有制,这三者的相继更替,是按照否定的否定的规律完成的过程;恩格斯对个人所有制的解释与马克思的思想实质上是一致的;马克思关于重建个人所有制的思想对于认识全民所有制的实质,正确进行国有制的改革具有重大意义。文章不同意将重建个人所有制解释为重建消费品的个人所有制的观点,也否定了“国有财产个人化”的错误主张。  相似文献   

11.
在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分工"的概念首次在马克思哲学范畴内得到较为明确的表述与解释。分工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中介,也是马克思与恩格斯系统阐发其唯物史观的逻辑前提。分析对分工概念之于生产力、生产关系、意识形态、异化劳动乃至人的发展等历史唯物主义范畴的意义,多角度梳理分工的历史发展过程,有助于明确认识分工概念及其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以下简称《起源》)中对父权制取代母系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是“人类所经历过的最激进的革命之一。”母系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父权制取代母系制的革命意义究竟何在?我认为就在于私有制开始登士历史舞台。恩格斯在摩尔根研究的基础上,更科学地论述了私有财产和私有制的历史暂时性、私有制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人的劳动能够生产出超过劳动力所必需的产品时”,私有制的萌芽就绽开了,马克思说:“个人的财产一般是私有物。”马克思还曾摘录了科瓦列夫斯基的话说:“武器和衣服自古以来也就是私有财产。母系繁荣时期,一些常用的武器(也等于王具)和生活用品已由氏族分配给各个母系  相似文献   

13.
一、马克思恩格斯是否曾经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存在商品生产? 马克思一贯把商品生产同私有制的存在联系在一起,认为社会分工只是“构成一切商品生产的一般基础”,而私有制的存在才是商品生产的直接原因。社会分工只决定处于分工体系中的不同的生产者需要互通有无,交换产品,并不决定这种互通有无的交换一定是商品交换,一定存在商品生产。马克思强调指出:“在古代印度公社中就有社会分工,但产品并  相似文献   

14.
质疑"马恩对立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内外理论界都有人认为,马克思的哲学与恩格斯的哲学不仅是有差别的,而且是对立的,这种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张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统一,恩格斯则主张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二元对立;(2)在历史发展的主体性与客观性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强调人的活动的重要性,恩格斯则片面强调遵循客观规律的重要性,是机械决定论.作者以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为依据,从以上两个方面论证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马恩对立论"是虚构的、不能成立的.文章还从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和详细阐发他们的理论的过程方面,论述了二人思想的基本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和谐理念的科学阐释,必然会贯彻到其历史观上,从而描绘出人类文明演进的辩证图景。马克思、恩格斯在吸收前人对文明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文明的本质作出了唯物史观的科学解释。他们认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成果的总和都凝聚着人的本质力量,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表现与确证。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是由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变迁来推动其自身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野蛮到文明的前进上升的辩证发展运动。由此可见,人类社会本身是一个不断解决矛盾的辩证的发展过程,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就是社会矛盾的不断解决。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恩格斯看待和批判人类历史的发展和代价,是立足于人类自身能力的发挥、人类从各种束缚中的解放和人自身的丰富与完善这一根本目的。他们论述了发展与代价的得失辩证法以及对代价应采取的态度,坚持历史观和价值观的统一,坚持代价问题上的革命人道主义和实践批判的观点,并认为扬弃这种代价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性,这就是通过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革命消除私有制社会的异化和灾难。马克思、恩格斯的发展代价观给了我们深刻的当代启示,这种启示突出表现在要确立更加辩证、合理的发展观和代价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和深刻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5--1846年间合写的一部巨著.本文根据这部巨著中的一些观点,介绍了分工与生产力的概念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而论证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种自然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早期著述中曾明确批判过哲学的异化现象.这种现象指的是传统哲学尤其是近代哲学在偏离人类的实践生活方面越走越远,最终形成一种临驾于现实社会之上的异化力量,这种异化力量使人们纠缠于形形色色的哲学体系的幻想和虚妄之中,无视人们的现实生存际遇.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使哲学的立足点重新回复到人类的现实生活当中,把人类的物质生产实践看作理解一切社会历史现象和精神文化现象的前提条件.马克思也深刻的揭露了异化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私有制社会分工的发展使精神生产从统一的实践总体的分离,并且指出只有通过革命手段消除这种片面的分工才能达到对哲学领域异化现象的真正消除.  相似文献   

19.
公有制并不是社会主义特有的经济制度,马克思和恩格斯方向性的预测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灭亡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然而,社会主义各国建设实践说明,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共有制吸纳了私有制和公有制的精华,把私有制那种清晰的产权和公有制的共同占有合二为一。  相似文献   

20.
家庭、私有制、阶级、国家是最复杂、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由于科学发展的局限,更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在这些涉及剥削阶级根本利益的问题上被搞得混乱不堪。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下称《起源》)写作並发表于马克思逝世的翌年。当恩格斯在整理马克思的遗稿中发现马克思在1880年——1881年曾对美国进步科学家摩尔根1877年出版的《古代社会,或人类从蒙昧时代经过野蛮时代到文明时代的发展过程的研究》《下称《古代社会》)一书作了详细摘要和重要批注后,便决定据此写出一部专著。正如恩格斯所说: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执行遗言”。在这部著作中,他利用摩尔根的实际材料和某些结论,从研究人类原始社会发生、发展和瓦解的过程入手,分析了家庭、私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