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个体发展差异的教育公正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的对象是有差异的具体个人,这就决定了教育公正必须考虑个体的差异。基于差异性的教育公正,必然是一种适合每个个体的个性化教育。教育公正满足个性化的要求,遵照的是需要、应得和切适性原则。  相似文献   

2.
制度化教育中的公正:难为与能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往对教育公正研究的缺失,多是忽视了制度化教育自身的特性。制度化教育作为一种筛选体系,是为少数精英设计的教育模式,难以使弱势个体的发展最大化。制度化教育中的公正主要是程序公正,它基于个体的差异,追求一种应得而不是一种平等。教育公正的另一个方面是公正的教育。公正的教育就是试图超越制度化教育,面向全体公众,维护他们的自由、权利和尊严,促进他们终身最大发展的个性化教育。  相似文献   

3.
教育均衡发展是为了改变我国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状,目标是为了实现个体的自我发展,而教育公正是以"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实现个体自我发展"为目标的一种理念。教育公正理念下教育均衡发展可以分为教育基本权利得到保障的初级层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中级层次、受教育个体的自我实现的理想层级。在我国,第一层级已经实现,第二层级正在深化,第三层级的理论需要完善,实践更需要探索、创新。  相似文献   

4.
论教育公正的本质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教育公正是社会公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具有不同于一般社会公正的本质与特征。教育公正具有很强的复合性,它是由教育系统内部公正与教育系统外部公正通过一定的制度形式有机地整合起来的一种伦理实在。教育系统外部公正主要体现的是一种制度上的公正,而教育系统内部公正则主要体现的是一种师生交往实践上的公正,衡量教育公正的标尺是个体发展上的公正。其中,学生个体的发展是教育系统内部公正与教育系统外部公正整合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5.
残疾人的教育公正是教育公正乃至社会公正的重要内容和体现,我国目前残疾人的教育发展状况已有很大改观,但依然不容乐观.因此要从构建教育伦理、公正分配公共产品、促进社会稳定和实现个体美好生活的高度充分认识残疾人教育公正的必要性,遵循公民基本权利平等原则、机会平等原则、应得原则和补偿原则,从而保证残疾人的教育公正.  相似文献   

6.
教育公平与教育公正、教育平等、教育均衡有着某种关联和意义的相近表达,但人们在混用中模糊了教育公平的内涵。教育公正体现的是教育制度、教育政策、教育规范等在价值取向上的正义性及个体发展的公正性,教育平等反映的是教育活动中主体间关系的客观事实和实然状态,教育均衡是在平等原则支配下的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优化。教育公平则包含着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成分,是一个反映相对性、主观性、规范性的范畴,反映人们在教育领域中的现实状态和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7.
当代公正观的核心是权利、平等与自由。当代公正观反映在教育领域,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应有不同的侧重。教育的起始阶段应坚持平等主义,过程阶段应坚持差异主义,结果阶段应坚持相对平等主义。由于高中教育的特殊性,高中教育公正观应包涵机会公正、过程公正、比例公正和补偿公正四个方面。这一公正观有利于指导高中教育发展实现工具价值与本体价值的结合,达到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当代公正观的核心是权利、平等与自由。当代公正观反映在教育领域,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应有不同的侧重。教育的起始阶段应坚持平等主义,过程阶段应坚持差异主义,结果阶段应坚持相对平等主义。由于高中教育的特殊性,高中教育公正观应包涵机会公正、过程公正、比例公正和补偿公正四个方面。这一公正观有利于指导高中教育发展实现工具价值与本体价值的结合,达到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析创造教育的社会本位障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的社会本位观过分强调个体适应社会的一面,忽视个体本身的发展价值。这种社会本位的教育使受教育的个性不能自由发展,阻碍了创造潜能的发挥,成为创造教育的障碍。创造教育是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关系的历史统一。创造教育的实现,在于促进教育的民主化与个性化。  相似文献   

10.
从唯物辩证法视角看,教育公平和个性化教育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其中,教育公平是个性化教育的价值目标,个性化教育是教育公平的实现路径。在社会转型期,教育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这种时代境遇下,如何促进学生学业进步、素养生成、个性发展等价值目标的实现,应当从唯物辩证法视角出发,分析个性化教育和教育过程及结果公平的内在联系,优化校内资源配置,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开展差异化教学。  相似文献   

11.
论差异发展教学与教育公平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实施差异发展教学与实现教育公平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具体体现为:从公平的内涵来看,教育公平的核心内涵不是“划一”,而是“相称”;从教育公平的发展历史来看,教育公平的理想目标和终极追求是实现教育的个性化。从我国当前教育公正的发展现状来的看,在课堂教学中导致教育不公正的主要原因是划一性教学,倡导实施差异发展教学,正是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而非表面的实现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12.
略论教育与社会公平的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每个个体充分、自由而和谐的发展,是社会平等、正义、公正的实现。因此,教育机会均等成为社会公平的一个基本要求,教育公平成为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方面。了解教育影响社会公平的机制对于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在现阶段,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日益密切起来,如何尽可能地通过教育来创建社会公平的环境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一、个性化教育与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关系 创造性人才培养与个性化教育密不可分,可以这样说,没有个性化教育也就谈不上真正的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个性化教育的最终结果是培养创造性人才。二者之间的关系,随着实践的发展,愈来愈被教育界同仁及有远见的人士所认同。这是由两者的本质和社会发展趋势所决定的。 个性,即个体的整个精神世界,其核心内容是主体性与创造性。教学之所以把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个性作为首要目标,原因就在于;个体的主体性是个人生活的灵魂,没有个体性的主体性,就谈不上自我选择。而自我选择是个人价值的自我确证…  相似文献   

14.
人文主义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个性化教育根植于人文主义思想,是人文主义在教育领域的延伸与衍射.个性化教育是在充分考虑学生智力、社会背景、情感和生理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了解其兴趣、爱好和特长的情境下,根据社会要求,适应个体能力水平进行的教育,其实质是差异教学,是理解、分享和创造爱、提升个体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公正是人类社会具有永恒价值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行为准则。城乡教育资源的统筹安排应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公正是统筹城乡教育资源的重要价值取向。教育的制度公正是实现城乡教育资源统筹的重要保障。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与统筹应坚持机会均等原则与补偿原则,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公正是人类社会具有永恒价值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行为准则。城乡教育资源的统筹安排应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公正是统筹城乡教育资源的重要价值取向。教育的制度公正是实现城乡教育资源统筹的重要保障。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与统筹应坚持机会均等原则与补偿原则,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7.
教育机会均等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机会均等是教育公平的核心,是社会公正的反映,其主要内容涵盖了入学机会均等、受教过程机会均等和受教结果机会均等三个方面。在我国现阶段,教育机会不均等现象仍在一定程度上普遍存在。通过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教育机会均等,对于推动教育的良性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正公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8.
教育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教学实践中必需紧紧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与提升,全面推进个性化教育,实现教育理念从传统知识和技能评价标准向个体核心素养培育的转换。实施个性化教育正是基于受教育者的核心素养培育,发掘个体蕴含的潜能,生成终身发展所必需的核心素养,从而使其获得个体生命特质的提升,实现个体的综合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教育机会平等是人类个体或群体在现实社会生存发展过程中得以客观际遇与主观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和权利的可能时限与场境在等级和效能等方面具有基本相同或相似地位、序列与层级的状态。包括教育主体资格、目标结果、内容文化、条件起点和方式过程等方面的完整体系性层面与内容。教育机会平等是体现、保障和实现人类个体有效公平生存发展的基本状态、条件和内容,是反映、衡量和提升社会发展水平的基本标准和尺度,是人类创生、认识、追求和实现教育—社会公平与公正乃至人与社会健康发展的元事实、元价值、元依据和元问题,需要也必须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原初历史起点和典型形态内在统一和最普遍完整的生态性生存的意义上进行元认知、元思考和元建构。  相似文献   

20.
职校学生的现状如何?都说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规范,能加速个体发展,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对个体发展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有延时价值,学校教育很重要。那么,职业学校教育要改变这种现状,实现以上教育目标,又以什么为抓手呢?文章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指出如何让职校教育回归本位,重振教育风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