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MCM(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是DNA复制允许因子之一,由六个保守亚基组成六聚体,表现复制型DNA解旋酶的活性.该分子参与细胞复制过程中DNA复制起始的调控.自1992年发现MCM分子以来,在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和蛋白分子生物学不同领域中对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一方面研究MCM如何参与细胞DNA复制起始和细胞增殖的:另一方面研究细胞异常增殖时MCM5蛋白的表达可作为肿瘤细胞发生的标记物.MCM5蛋白已成为研究细胞生命过程以及早期诊断肿瘤细胞的一类重要分子、  相似文献   

2.
DNA的复制、细胞增殖调控问题是当前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研究细胞是怎样启动和完成有关DNA的复制和细胞增殖的;其二研究细胞异常增殖时MCM蛋白的表达可作为肿瘤细胞发生的标记物.初步揭示细胞增殖调控是十分复杂而微妙的过程,细胞内外多种蛋白参与了这一过程.本文就此方面的研究,综述细胞增殖与肿瘤发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陈建伟 《生物学教学》2005,30(12):28-28
在讲述“DNA的结构和复制”一节课中,有很多学生对DNA的半保留复制难以理解和掌握,特别是推导出的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的规律———假如DNA分子复制n次,可以形成2n个DNA分子,其中只有2个DNA分子含有起始母链,即含有起始母链的DNA分子占DNA分子总数的百分比=2/2n×100%。这一规律,学生更难理解和掌握。为了化解这个难点。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常见的“布粘带”作为直观教具,效果非常好。具体做法是:取一条50厘米长的红色布粘带当作起始DNA分子,再取3条50厘米长的白色布粘带,把它们的两面都打开。第一次复制时,一面为红色的布粘带(为丝的…  相似文献   

4.
细胞在分裂间期,都要完成DNA的复制,然后进入分裂期,将DNA分配到子细胞中去。DNA复制的特点是半保留复制,即新产生的DNA分子中只有一条链是新合成的,亲代DNA分子中的作为模板的两条链被保留下来,并分别进入2个子代DNA分子。如果将细胞中DNA用同位素作标记,如32P,可以通过检测放射性来追踪DNA在分裂过程中的去向。结合几道相关试题,分析细胞分裂过程中的DNA标记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学生物教学》2019,(8):41-42
<正>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体系中,DNA的复制属微观研究范畴,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复杂性。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教材对DNA复制的介绍较为简单,只是简单地描述了DNA分子复制、转录、翻译的整体过程,而没有详细的分析及研究DNA分子复制过程中原料、能量  相似文献   

6.
探讨了DNA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中涉及的9个疑难问题:子链延伸方向,DNA复制的引物,DNA复制的起点和方式,转录的模板,转录的起始和终止,RNA聚合酶,反密码子和tRNA,起始密码子的识别以及确保翻译准确性的机制,为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DNA分子的半保留式复制过程以及从染色体水平分析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知识在高中生物学中均有详细介绍。但是如果把两者结合起来,从DNA分子水平来分析细胞分裂,结果会如何呢?  相似文献   

8.
细菌没有核膜,只有一个大型的环状DNA分子,细菌细胞分裂时,DNA分子附着在细胞膜上并复制为二,然后随着细胞膜的延长,复制而成的两个DNA分子彼此分开;同时,细胞中部的细胞膜和细胞壁向内生长,形成隔膜,将细胞质分成两半,形成两个子细胞,这个过程就被称为细菌的二分  相似文献   

9.
叶酸是一碳单位和甲基供体的主要来源,参与DNA的合成、复制以及氨基酸的代谢过程,在蛋白合成过程中占据主导性地位。  相似文献   

10.
揭示一个被人们常常忽视的问题: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母细胞中复制后的一对染色体上的4个DNA分子是如何分配到子细胞中去的(规律)。同时,试图通过图解演示和数据处理,研究具有一对染色体的一个细胞连续分裂4次以后,含15N的DNA细胞占总细胞数的比例究竟是多少。  相似文献   

11.
用已经制备的纯化的MCM5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获得抗MCM5蛋白的多克隆抗体.重组蛋白MCM5既具有免疫原性又具有免疫反应性.  相似文献   

12.
张同泽 《科技文萃》2000,(7):162-163
北京八中高中二年级13岁的陈筱寅和14岁的方舟,近日在北京12所中学参加的"2000年北京青少年科学论文报告会"上宣读了他们合作撰写的论文<大肠杆菌HU蛋白在γ噬菌体DNA复制起始过程中调控作用分析>.其指导教师黄力教授说,他们的实验结论否定了80年代形成的认为γ噬菌体DNA在体外复制时转录激活依赖HU类组蛋白的观点.此论文将和其他学科领域的研究项目一起,5月份代表我国首次参加在美国举行的Intel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  相似文献   

13.
线粒体是真核细胞中的重要细胞器.早在1963年由Cheverment等发现成纤维细胞的线粒体在适当条件下可产生Feulgen阳性反应.从而首先证明了其内有DNA的存在.随着细胞生物学的发展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又知道:线粒体具有独立自主复制和转录的DNA基因.可编码合成rRNA和tRNA进而合成线粒体中的少部分蛋白质.当然,组成线粒体的大部分蛋白质成分仍由核DNA编码.也就是说线粒体的发育增殖是核DNA和线粒体DNA共同控制的,线粒体DNA绝大多数是一种双链环状分子.它的一级结构中基本上没有重复的核苷酸序列.多聚核苷酸序列短,其分子内部核苷酸的组成不均一.一般认为,线粒体DNA复制不在细胞周期的S期而是在G_2期,复制不可缺少的DNA聚合酶虽由核基因编码但与真核细胞其他的DNA聚合酶不同,只能在线粒体中  相似文献   

14.
用已经制备的纯化MCM5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获得抗MCM5蛋白的多克隆抗体.重组蛋白MCM5既具有免疫原性又具有免疫反应性.  相似文献   

15.
朱盛 《生物学教学》2009,34(9):60-60
1引言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在介绍DNA分子复制的过程时,直接提出DNA分子的复制是在DNA聚合酶的参与下进行的,而在介绍“基因工程”的有关内容时,DNA连接酶的作用原理也作为学习的重点内容。学生在学习了这两种酶以后,由于对其作用特点的理解不够深入,易产生混淆。如,必修2教材中有这样一道题:将单个脱氧核苷酸连接成DNA分子的主要酶是( )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教材第二册第六章中较为详细的描述了“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及“基因的表达”等内容。在教材中只描述DNA是由两条平行反向的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但都没有涉及到DNA和RNA这2种核酸分子的方向。如果不标明DNA和RNA的方向,会导致教师和学生在学习过程  相似文献   

17.
细胞分裂前,先要进行DNA分子的复制。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且是边解旋边双向进行。DNA分子的复制方向(合成方向)是指子链DNA分子的合成方向,即5′端到3′端。  相似文献   

18.
细胞程序性坏死是一种受到严格调控的细胞坏死形式,其发生依赖于受体相互作用蛋白(RIP)激酶RIPK1和RIPK3以及RIPK3底物混合谱系激酶域样蛋白(MLKL)的活化。由于细胞膜破裂,发生程序性坏死的细胞会释放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s)分子,进而引发炎症反应。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细胞程序性坏死参与调控癌症的发生、发展和转移。肿瘤细胞程序性坏死被认为是一种具有激活抗肿瘤免疫功能的免疫原性细胞死亡,从而抑制肿瘤生长。细胞程序性坏死也被发现能增强髓系细胞诱导的适应性免疫抑制,进而促进肿瘤发生。此外,内皮细胞和肿瘤细胞的程序性坏死会促进肿瘤细胞的转移。在这篇综述中,我们总结了细胞程序性坏死信号通路及其在癌症中的复杂作用机制,并讨论了靶向程序性坏死调控蛋白在癌症治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拓扑异构酶Ⅰ在DNA翻译和转录过程中催化单链DNA的断裂和连接,从而松弛DNA超螺旋,促进复制与转录的进行.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能够阻断DNA链的再连接,结果导致TopⅠ断裂复合物的积累,抑制复制和转录,造成DNA损伤,从而激活DNA损伤检验点,抑制细胞生长和诱发凋亡。喜树碱是最早发现、也是最重要和最广泛使用的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细胞周期中DNA损伤、修复和检验点应答的分子机制是目前生命科学研究热点,而喜树碱已成为进行相关研究的重要的药理学工具.  相似文献   

20.
高中生物学有关问题解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生命活动直接能源只有ATP吗? 应该说细胞中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主要是ATP,但ATP并不是所有生命活动的唯一能源。在糖异生过程中草酰乙酸在磷酸丙酮酸羧化激酶的作用下生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是利用GTP(三磷酸鸟苷)水解供能。如2分子乳酸经糖异生转变为1分子葡萄糖需消耗4分子ATP和2分子GTP。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产生NADPH和ATP,NADPH既是还原C,的还原剂又可作为还原过程中的能源被利用。DNA复制时,dATP、dGTP、dCTP、dTTP既作为DNA半保留复制的原料,也作为复制时的部分能源来利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