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科创走廊作为区域创新发展新形式,对创新要素的集聚以及区域创新网络的构建起到重要作用。目前,科创走廊的建设正成为我国各地域探索创新实践与区域治理的战略重点。然而,科创走廊的内涵与边界尚待明确,需要对此进行思考。本研究在横向比对区域创新发展形式的前提下,思考了科创走廊的本质内涵,认为科创走廊是将创新过程贯彻完整的特殊区域创新发展模式。本研究进一步分析国内外科创走廊实例,结合知识视角,认为科创走廊内部参与创新活动的组织所在地理空间为科创走廊实体边界,创新活动为虚拟边界,科技创新为发展导向。本研究为企划建设以及正在建设科创走廊的区域提供了理念指导,促使其高效率、高资源利用率、高效益发展。  相似文献   

2.
武鄂科创走廊是光谷科创大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武鄂科创走廊有助于促进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推动鄂东转型发展示范区建设。探讨国内外知名科创走廊建设和发展经验,分析武鄂两地科创走廊建设的基础、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最后对武鄂科创走廊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杨伟 《科技广场》2021,(5):64-71
2020年7月,江西发布《赣江两岸科创大走廊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赣江两岸科创大走廊要建成全国重要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赣江两岸科创大走廊以南昌高新区、赣江新区、小蓝经开区等为主体,集聚了江西省最主要的创新资源,拥有扎实的科技、创新、产业等发展基础.本文分析科创大走廊面临的发展形势,了解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借鉴国...  相似文献   

4.
杭州市人民政府、浙江省发改委等正式出台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规划"明确提出要建设全球领先的信息经济科创中心。利用区位熵法对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信息产业的集聚程度进行了测量。基于SWOT战略分析的基本框架,分析了科创大走廊建设成为全球领先的信息经济科创中心的内部运行的优势、劣势以及外部环境的机会、威胁,构建了定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矩阵分析。利用AHP和Delphi法对关键影响要素指标进行了赋重和评分,对科创大走廊的区域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并就加强大走廊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建设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科技创新走廊“要创新更要创业”,要打造研发平台到生产平台的产研一体化通道。基于2005-2017年市级面板数据,以广深港澳科创走廊所涉城市的科技创新效率为被解释变量,分别构建广深港澳科创走廊“扩容”前后的门槛模型并实证分析研发投入对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广深港澳科创走廊“扩容”后的门槛值更低,各类创新主体能够以更低的研发投入达到原定的科技创新效率。超过门槛值之后,“扩容”后的广深港澳科创走廊有更高的系数弹性,更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加速发展。控制变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在“扩容”后显著,并与科技创新效率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G60科创走廊串联起长三角一市三省九座城市区域合作创新体系,2019年5月纳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上升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G60科创走廊以产业联盟建设为抓手,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合力打通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推进产业发展。机器人、通航两个G60科创走廊产业联盟在安徽芜湖成立,通过资源共享、集群发展,现已形成全产业链发展态势,成为芜湖经济增长新的增长极,为提升G60科创走廊产业集聚水平提供了坚强支撑。  相似文献   

7.
科创飞地是飞地经济模式的延伸和创新,具有区位特殊性、功能叠加性和运作方式特殊性的特点.分析科创飞地嵌入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后的运行机理及其对创新网络的影响,并以浙江省新昌县的科创飞地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科创飞地是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嵌入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之后,通过多重功能叠加组合降低创新搜索成本、提高创新协同精准性,改变区域协同创新空间互动机理,提升网络运行效率和传导效应,同时为网络中科技创新资源相对弱势地区开展科技创新提供良好途径.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结合产业类型、企业需求等在科技创新资源密集地区建立科创飞地、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管理运营科创飞地中的决定性作用、搭建从创新孵化到产业化的链式服务平台以及建立科创飞地政策支撑体系等建议,为促进区域科技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推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布局建设,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打造创新主引擎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基于我国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实际,对比分析主要地区和城市群科技创新发展基础,提出新时期我国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优先选择。在此基础上,多维对比分析建设西安兰州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基础与优势,提出以“点线面”结合方式,以“秦创园”和“陇创带”建设“串珠型”科技走廊和10个方面的创新联合体,积极主动融入国家重大区域战略,探索建立协同联动、高效高能、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科创飞地是飞地经济模式的延伸和创新,具有区位特殊性、功能叠加性和运作方式特殊性的特点。本文分析科创飞地嵌入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后的运行机理及其对创新网络的影响,并以浙江省新昌县的科创飞地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科创飞地是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嵌入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之后,通过多重功能叠加组合降低了创新搜索成本、提高创新协同精准性,改变区域协同创新空间互动机理,提升网络运行效率和传导效应,为科技创新资源相对弱势地区开展科技创新提供良好途径。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结合产业类型、企业需求等在科技创新资源密集地区建立科创飞地、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管理运营科创飞地中的决定性作用、搭建从创新孵化到产业化的链式服务平台以及建立科创飞地政策支撑体系等建议,为促进区域科技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作为国家战略,亟需尽快完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勇当科技产业创新开路先锋,力争成为全国重要的创新策源地.其中,如何通过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深度有效融合,加快实现创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汇聚产学研的创新力量,从根本上消除科技经济"两张皮"的问题,是长三角区域夯实自身核心竞争力,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有效路径.因此,本文首先就长三角区域各个城市科创产业融合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接着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聚焦集成电路产业的科创产业融合态势,对产业基础和优势进行概述,就其产业链的薄弱点进行梳理,同时围绕产业链中的问题,以及今后产业与科技创新发展有效融合的着力点提出建议.最后,针对长三角区域整体科创产业融合发展提出相应的路径模式.  相似文献   

11.
打造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推动广州、深圳和东莞协同创新,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广东科技创新发展。研究美国128号公路和101号公路的发展历史和成功因素,分析广州、深圳和东莞所具备的建设科技创新走廊的经济基础和科技创新能力,并对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建设发展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2.
寻找我国与发达国家科技创新能力上的差距,分析了创新精神,完善技术创新的相应法规和政策,国争在创新上有所突破,从而提升我国科技实力。  相似文献   

13.
东西部省区经济增长的差异在于科技的差距,而科技的差异又源于体制差异.因此,西部省区要赶超东部省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高本省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必须从自己的省情出发,切实推动本省区科技体制创新 .  相似文献   

14.
基于企业间复杂的交互网络和知识迁移对企业创新收益的影响,采用粒子群优化(PSO)算法构建出理论模型并予以解释,将个体企业视为产业集聚环境下的微粒,并能感知、处理和影响外部环境的行为主体。模拟生物行为,通过对个体企业微观层面的创新行为进行分析,形成宏观层面的群体行为数据集,利用仿真实验方法探究企业创新行为与产业集聚之间的关系。仿真结果表明:首先,产业集聚过程中会形成以创新企业为中心的虹吸效应,这种分布由于企业创新行为选择差异造成存在多个中心的趋势;其次,创新企业是一个多智能体,其创新行为选择受到创新规则集和知识库的影响;再次,企业创新形成的知识溢出效应是产业集聚的动力系统,该动力系统的运作后果导致中心节点与其他节点最短路径之和最小;最后,产业集聚还会受到创新制度环境以及竞合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以科技管理创新为研究视角,对江西省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进行系统总结。分析江西省科技管理观念、体制、机制和方法的根本性变革,在此基础上构建全新科技管理模式,为破解欠发达地区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对高校科技管理创新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先阐述了高校科技管理创新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然后探讨了高校科技管理创新的途径,最后着重论述了高校科技管理创新必须正确认识的几个问题(如科技管理创新必须要有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指出区域创新系统中科技创新子系统对于区域经济增长、人们生活提升的巨大作用,归纳综述国内外学者关于区域创新、科技创新、指数的研究及科技创新评价实践,提出构建珠江三角洲科技创新指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高校是实施科技兴国战略、提高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主力军,因此,提高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使高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为国家的科技发展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已是当务之急。通过分析高校科研发展面临的新特点和发展趋势,就高校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论文首先分析了国家科技创新中的竞争情报需求问题,其后对科技竞争情报在国家科技创新决策中的作用进行了详细阐述, 指出科技竞争情报是国家科技战略决策的依据和前提, 是国家开展技术创新的关键因素,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风向标, 是建立科技预警机制的强力支撑,也是建设科技保障体系保护科技安全的重要手段.为了支撑国家科技创新活动,论文指出科技竞争情报应采取4种具体的服务模式, 即接受任务, 不辱使命;长期监测,厚积薄发;主动出击, 广种"博"收;洞察局势,出奇制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