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今时代是一个网络时代。人们获取信息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纸媒和声屏媒体,而是更多地从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获取第一信息。人人都成为信息传播主体的同时也是传播受众,"公民记者""网络推手"和"网络意见领袖"成为影响舆论的潜在力量。包括电台电视台在内的传统媒体不断受到网络等新兴媒体的挤压,甚至出现了传统媒体跟着网络推手和意见领袖"走"的传播形式。  相似文献   

2.
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传播,有一定的专业性和门槛,往往是具有专业身份的传播者负责传播,受众只能被动地接受。进入自媒体时代,受众与传播者角色不再固定,受众也可以与传统意义上的记者一样,通过例如微博、微信等现代媒介发布信息而成为新闻传播者,传播者角色不再垄断,新闻媒体的传播地位受到挑战,媒体发展的重点由"我要传播什么"改变为"受众想要接受什么",新闻传播格局由"传者天下"进入"受者天下",受众成为新闻的起点与归宿,民生新闻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3.
一般来说,媒体与受众之间是一种传播与接受的关系,媒体在这里处于主动一方,受众处于被动一方。纵观国内过去数十年的情况,大致都是这种模式。然而,近几年来,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种媒体面对广大受众,再也不是简单地履行传播功能,而是要关心受众的感受和需求,主动邀请受众到媒体来,直接参与各种节目和活动,使受众成为媒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受众也不再是简单地接受媒体的传播,他们要对媒体说三道四,评头论足,并且对媒体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4.
编辑与媒体     
在信息传播与消费中,媒体、编辑和受众是三个不可缺少的要素,媒体传播信息,编辑加工信息,受众消费信息.网络媒体兴起,媒体、编辑和受众之间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例如传播主体多元化和编辑流程多样化,以及受众接受信息的交互性和主动性增强等,但是信息传播与消费的三要素基本格局并没有改变.此前讨论了媒体与信息、受众与信息和编辑与信息的关系,现在再讨论编辑与媒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吴文婕 《新闻窗》2014,(4):12-13
如今,我们的社会进入了一个所谓的“读图时代”。人们获取信息已不再满足于单一的文字表达,而是转向对图像、图表等视觉符号的喜爱。报纸媒体对图表新闻的应用正是其做优报纸视觉化传播吸引受众的一项有力举措。  相似文献   

6.
把握受众特点变化,提高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公民社会日渐发育和新媒体的崛起,使媒体面对的不再是单纯的"受众",而是具有利益诉求与问政能力的"公众" 随着对受众的研究,受众从"魔弹论""强效果论"中被动的信息的接受者,转变为积极主动的信息寻受者,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需要寻求信息,对于外来信息进行有选择的接触、理解和记忆,对信息传播的过程与效果具有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7.
肖兴辉  李波 《青年记者》2016,(23):110-111
媒体融合一词最早由美国学者提出,原意是指媒体形态的融合,即原有的媒体形态在特定情况下融合为新的媒体形态,比如电子报纸、网络电视等.近年来,随着受众文化消费水平和层次的不断提升,加之数据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媒体融合已经不再局限于媒体形态的简单融合,而是扩展到了所有相关媒体要素的大融合.信息内容、传播手段、互动方式等方面开始出现了很多新的积极变化,信息产品层出不穷,给广大受众的文化消费提供了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王凌飞 《新闻界》2008,(2):45-46
周边农村人口和外来务工者的涌入,使东部城市媒体目标受众的构成越来越多元化。东部地方性城市大众所处的不再是由市区传播点所简单覆盖的信息传播环境,而是处在由无数扩大化的城市与乡村信息源相互影响、挤压、交叉形成的扩散信息细流之中。东部地方性报纸媒体新闻传播的乡村化,使"城市信息富人"与"乡村信息穷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信息沟"越来越小。  相似文献   

9.
随着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和报纸传递的信息,如潮水一样向人们涌来。随着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读报再也不是人们接受信息的最主要的或惟一的渠道了。受众对获取信息的渠道和对媒体的选择日益多元化,对信息的关注点和兴奋点日趋多元化。信息源的发散性、信息内容的多样性、信息价值的易碎性,使得单一媒体用单一方式在单一时间里传播单一信息的状况已成为历史。  相似文献   

10.
智媒时代融媒体的角色、功能、定位正在发生变化.它不再仅仅是信息的传播者,而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载体与阵地,正成为社会治理的参与者、宣传者、监督者、服务者.新传播生态与传播格局催生融媒体新闻栏目呈现多元共生的创新趋势:传者与受众互恰、单一向多维转化、群众与政府共治、监督与宣传重构、内容与技术融合.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时代,博客、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如雨后春笋般成为越来越多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工具,以往传统媒体在整个传播活动中的决定性地位逐渐开始削弱,受众不再是原始意义上的"被动接受信息者",也随着新媒体的蓬勃成长成为了内容生产者(User Generated Content)和内容发布者,在一个完整的传播活动中占据更大位置。在此大背景下,受众作为产出者和接受者的主观意愿也愈发左右着传播活动的进程和传播效果的程度。本文分别从受众热爱传统文化基础上的民族自豪感和自身服从意识这两个维度,探讨受众偏爱选择的不同性质的媒体对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姚忠呈 《新闻窗》2013,(5):68-69
“全媒体”可以从三个方面定义:就传播载体而言,可以概括为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脑等;就传播内容而言,涵盖了视、听、触觉等人们接受信息的全部感官;就传播渠道来说,包括了纸质、频率、网络等。在全媒体时代下,受众已经不再是信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参与者。  相似文献   

13.
资本市场和商业世界每天都在产生海量信息,我们进入了资讯爆炸的时代.受众缺少的已经不是信息,而是对信息的选择、理解、分辨和消化.媒体能否满足受众需求,就看自身是否具备足够的解析力.解析力是媒体的内在能力,相对于竞争力、影响力、公信力、传播力、品牌力等能力,解析力为不少媒体所忽视.随着媒介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将更多地关注受众需求,解析力成为媒体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14.
☆在许多新闻人传统的思维中,媒体的主要功能就是主动地向受众传播信息,而受众只有被动地去接受这种信息的传播。事实上,媒体与受众的关系是双向传播的关系,也就是说受众对媒体存在着逆向传播的现象。对此,朱金平在《受众对媒体逆向传播之探析》一文中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论媒体的交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观媒体发展历史,信息只要产生作用,就必然经历一个交互的过程。时代不同、传播信息的媒体不同,对信息交互性的追求却是不变的。由于电子出版物这一数字化媒介的兴起,媒体交互性能实现的速度和质量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人们对媒体交互性开始重新认知。一、交互是媒体产生作用的最好方式所谓“交互”,是指信息在传播与接受过程中传播者和传播对象的相互作用。即媒体在提供信息的同时,能够了解受众的接受情况,得到信息的反馈,或接受受众的请求,并按照要求提供相应的信息。可以说,媒体的这种“交互性”是检验传播效果的最佳途径。对于…  相似文献   

16.
受众与信息     
珞珈 《出版科学》2016,24(3):0-0
媒体与受众同媒体与信息的关系一样,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离开媒体,受众难以获取有效信息,没有受众,媒体无法发挥应有作用。信息是媒体与受众联系的重要纽带,传统媒体如此,网络媒体更是如此。不同的是,在传统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是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受众是信息的接受者和消费者,媒体与受众的界限是明晰的。在媒体融合时代,受众越来越多地参与信息传播,受众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和消费者,同时是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媒体与受众的界限逐渐模糊。当今时代,受众不再被动地接受信息,参与信息的主动性和互动性大大增强,在信息的传播和消费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不仅要研究媒体与信息的联系,而且要探讨受众与信息的关系,研究受众在信息的传播和消费中出现了哪些新变化和新要求。  相似文献   

17.
翟灿 《传媒》2018,(2):82-84
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使广告行业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传统"广告主—广告代理公司—广告媒介投放—广告受众"的传播模式正悄然发生着变化.广告主通过社会化营销使其广告信息在互联网上得到广泛传播,而广告公司和传统广告媒介却因此遇冷受到很大冲击,广告受众不再是被动接受广告信息的轰炸,而是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口碑传播,主动参与营销.而大数据和消费者画像则能够帮助广告主精准定位目标消费者.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媒体已成为人们须臾不可或缺的获取信息的主渠道的时候,媒体从业人员应当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 当代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或所谓的"泛信息时代".各种信息铺天盖地,人们获得信息的速度加快,知识更新速度的提升,都是这个信息时代的显著特征.面对信息爆炸、信息疲劳、信息侵略、数字鸿沟、精神污染、传播焦虑等种种困惑,新闻媒体尤其需要在提高受众内在素质,增强受众对纷杂信息的解读能力,树立受众在接受信息过程中的主体批判意识,自觉抵制或消除垃圾信息的负面影响等方面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9.
金延  闫龙龙 《东南传播》2021,(6):118-121
融媒体时代,信息采集、编辑、发布机制发生根本改变,自媒体与机构媒体具备近乎同等的发布权和传播权.因此,虚假信息、暴力恐怖信息、色情信息、垃圾信息爆炸式传播,鱼龙混杂的整体局面对受众获取和甄别接受信息带来了极大挑战,也对受众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提升受众媒介素养、科学甄别接受价值信息,既是业界、学界面临的课题,也是建立科学有效、合理可控信息传播及反馈机制的必然要求,更是受众提升自身综合素养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0.
公交移动电视受众的缺失型信息接受行为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月 《东南传播》2010,(1):94-96
公交移动电视的的兴起和发展被业界和学界普遍看好。但是,公交移动电视实际的传播效果在复杂的传播环境(尤其是拥挤嘈杂的客流高峰期)下不容乐观,许多受众不能正常地视听公交移动电视节目,而是被动或主动地选择视觉或听觉单一通道进行接收甚至不接收任何信息,普遍存在视觉或听觉单通道缺失型信息接受行为。这种非正常视听行为的存在具有特殊环境下视听符号传播特性以及受众心理牲等方面的原因。本文针对这种特殊的接受行为提出提高传播效果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