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史官起源很早,并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历代学者研究史官的成果汗牛充栋。近十年来的研究主要从史官制度、史官文化两大方面,对史官的名称、职位的设置、地位的变化以及史官历史精神等问题进行探讨,取得丰硕成果。但在史官文化方面还需要挖掘,不仅探究其思想内涵的具体方面,更需要探究史官文化自身的发展脉络,以明确中国古代史官文化的内核。  相似文献   

2.
史官起源很早,并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历代学者研究史官的成果汗牛充栋。近十年来的研究主要从史官制度、史官文化两大方面,对史官的名称、职位的设置、地位的变化以及史官历史精神等问题进行探讨,取得丰硕成果。但在史官文化方面还需要挖掘,不仅探究其思想内涵的具体方面,更需要探究史官文化自身的发展脉络,以明确中国古代史官文化的内核。  相似文献   

3.
杜甫“号为诗史”的创作倾向受到史官文化的深刻影响,史官文化氛围、史官意识、史官品格和史官的计使命等都制约着杜甫的人生态度和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4.
姚霖 《文教资料》2011,(8):73-75
最初的史官是巫官的一部分,属于神职人员。与此相对应,史官文化同样孕育在巫官文化的母体之中。史官文化虽更重视人事,但起初还是不能摆脱对神的尊敬态度。直至汉代,以司马迁为代表的新史官文化才在全面检讨先秦旧史官文化和扬弃巫官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本文拟将从史官文化和巫官文化之间的联系来探讨史官文化的源头和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5.
就影响《文心雕龙》的传统文化诸因素来看,史官文化是较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史官文化对《文心雕龙》的影响主要有史官文化的“圣”的观念;“报本反始”的观念和“述而不作”的观念等层面。而《文心雕龙》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史官文化的这些因素,正是中国传统文论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6.
史官是中国史学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有明一代的史官制度沿汉、唐之旧,并在元代的基础上有所损益。明代无专门的修史机构,而是以翰林院兼修史之职。翰林院下设史官负责具体的修史工作。明代重视史官的建置,早在开国前已有了史官的设置,为选拔史官还建立了相关的选举制度,其中以科举最盛。明代史官职责广泛,除了负责修史之外,往往还协助处理其他政务,无论在史学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论先秦史官与神话历史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话历史化是先秦时期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的发生是和史官紧密相关的。先秦时期的宗教神学是史官进行神话历史化的重要条件,史官的职掌以及那个时代的学风都使神话历史化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8.
我国自古就有设立史官的传统,而官修史书制度化则完成于唐代。自唐之后,史馆修史逐渐成为一种制度为后世所继承。明代史官制度承汉唐之旧,又有所损益,在直接继承和发展元代史官制度的基础上逐步确立和完善,延续了自古以来良好的修史传统。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展现晋与三晋史官的设置状况及其职责规范,阐述了其客观上对后世文化尤其是三晋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以期达到弘扬三晋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史官制度是中国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曹魏时期是中国古代史官制度发展的重要阶段。此间,史官制度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曹魏统治者设立了专职修史官员——著作郎,正式确立了著作官制度,使得史官与天官正式分离,表明官方对史学控制的空前加强。不仅如此,著作官制度形成之后,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并直接影响到西晋直至唐代史官制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南朝“四史”即《宋书》、《南齐书》、《梁书》和《陈书》中记载了南朝文人很多重要的文学集会活动,概名之“文义赏会”、“文章赏会”或是“文学赏会”。南朝时期的文学赏会是帝王宗室、士族文人最主要的社会活动。随着时间的发展,其性质、内容、规模都有很大改变,即从最初游园之会的赏乐形式发展到以文学创作为主的交流活动,这种发展趋势极大地促进了文学集团的成熟。  相似文献   

12.
史学著作贵客观公允,这已是治史学人之共识。然这一研究取向并不排拒史家情感之表达。其实,一部堪称上乘的史学论著,不仅要能够尽可能准确地还原历史原貌,尽可能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从而得出令人信服的历史结论,而且要能够透过其述论,较全面深入地展示史家的史学情怀与史学认知。郭卫东教授的近著《转折——以早期中英关系和〈南京条约〉为考察中心》,正是这样一部力透作者的强烈的爱国情怀与深邃的史学认识的史学代表作.是近些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3.
在战国诸子百家争鸣的枢轴时代,诸子的学术思想建树彪炳可观,决不仅仅限于政治、哲理层面,此外即便在史学思想层面也卓有成就,沾溉千古,由此后世学者有战国诸子源出史官文化之说,在中国古代史学发展史上也应特设专章,为之大书一笔。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亦即国学,经过两千余年的积累和沉淀,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发展系统与特质,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近代以来,面时现代化、全球化浪潮的双重冲击,国学日益暴露出自身的保守性和诸多弊端,无奈地陷入了困境。国学必须在保持民族文化特色基础上,广收博纳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精华,积极融入世界文化的滚滚洪流之中,方能推动国学的综合创新,从而’摆脱危机,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15.
受多年来外校"英语+汉语=对外汉语"的培养模式的影响,目前英语课程的设置在我院对外汉语专业总课程中所占的比例较大,过于注重"对外"而没有突出作为本体的"汉语"。这种看似同等重视汉语教学和英语教学的做法,实际上是同时轻视汉语教学和英语教学。而对外汉语专业的"核心"或"根本"是"汉语专业","对外"是修饰语,即应把外语定位为对外汉语教学的"辅助工具",课程设置应适当减少外语课程,适量增加汉语语言文化的课程。  相似文献   

16.
论文疏理了关于"国学"的几种不同定义,认为要恰当地定义"国学"、了解"国学"的基本内涵,首先应确定"国学"的核心对象与核心观念。与目前的主流观点不同,文章对"儒学为国学核心"的观点提出了质疑,通过对先秦主流学派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四家主要思想及其相互关系的阐释,明确此四家为"国学"研究的核心对象,而在这四家之中,道家为体,"天道"是其核心观念;三家为用,但三家的"人道"主张与倾向各有不同,因而彰显出不同的人文色彩。先秦之后,融合道、墨、法、阴阳等各家而成的儒家遂成一家独尊之势,成为先秦之后中国古代庙堂的主流意识形态,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但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形态乃至民族特征的丰富性,仍然离不开其他三家持续不断的影响,只有充分了解"国学"的核心,才能全面理解儒家的发展变化,进而准确解读中国历史与文化。  相似文献   

17.
四川国学院之前期存古学堂设立于1910年,学堂以保存国学为宗旨,以理学、经学、史学、词章为主课,声韵小学(文字学)亦为诸生所必修。事实上,存古成为当时四川培养国学人才的最高学府。其所聘教席皆当时国学才俊,著名者有多位,如谢无量、曾学传、吴之英等。1912年,存古学堂改四川国学院,学院以研究国学、发扬国粹、续修通志、切于实用为宗旨。吴之英为院正,刘师培为院副,楼黎然、曾学传、廖平等名师受聘。1914年,又改国学学校,廖平继任校长,新聘宋育仁任教务长。国学院前后虽仅约五年,但因师资高明,诸生多俊秀青年,却也出了不少杰出人才,如蒙文通、向宗鲁、彭云生等。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根基,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胡德海先生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内容、基本特性及其价值意义的阐释,尤其是关于人生修养问题的研究,为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为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开拓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