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机制改革,以及受目前金融风暴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岗位的竞争与挑战愈演愈烈,现实与理想之闸的明显落差导致部分大学生在就业方面产生一些心理障碍和行为偏差.本文主要就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对大学生应如何自我调适,化解就业中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期帮助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以积极主动的心态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大幅度增长,就业矛盾加剧,就业形势严峻,这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日益增长的就业压力下,大学生毕业生在认知、情绪等方面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就业心理障碍。因此,本文从社会、高校、家庭、自我调适四方面展开,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障碍提出有效对策,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积极的就业心态,更有助于高校切实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就业状况及其相关问题一直是整个社会较为关注的热点话题.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由于诸如就业期望高、社会家庭压力大等因素,常易形成一些心理障碍,影响了他们成功就业.通过对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障碍进行分析,探索其根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调适就业心理障碍的方法,对于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与调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就业的关键。在高校普遍扩招,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产生了情绪、自我认知、人际心理等方面的心理障碍。本文主要探讨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些心理问题,分析其成因和影响因素,并探索相应的调适途径。  相似文献   

5.
朱鹏 《考试周刊》2013,(82):158-159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90后大学生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近几年来,90后大学生相继毕业.通过分析他们在求职和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焦躁、自轻、抑郁、依赖、自傲和从众等心理问题,发现这些心理问题有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等原因。本文重点分析了90后大学生就业不顺利的内在原因是自我认知能力不足、求职心理准备不足和缺乏自我调适能力。为了帮助90后大学生解决求职心理问题,实现顺利就业。研究这一群体的就业心理.并据此提出解决对策.是十分重要和迫切的。  相似文献   

6.
论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来源及调适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问题也越发突显出来,因就业压力引发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这给高校的就业工作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来源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我们必须通过就业形势分析,正确认识自我、求职技能训练、心理干预等措施来对大学生进行多渠道、全方位的调适,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调适能力,增强大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保障大学生健康成才与成长.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常见的网络心理障碍与自我调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患有网络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出现了快速增长的趋势.大学生常见的网络心理障碍有痴迷网恋、网络恐惧、网络依赖、网络孤独、人格障碍、网络成瘾综合征、网络自我迷失、自我认同混乱和网络越轨行为等.患有网络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可以通过正确认识网络、恰当使用网络、进行心态调整等途径进行自我调适,从而恢复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求职择业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当代大学生求职择业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结合现实分析了它们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大学生在遇到这些问题时可以采取的应对策略和自我调适的方法,对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激烈的职业竞争形势对大学生心理产生强烈的负面冲击,很多大学生因此而出现消极心理.大学生必须主动走出心理误区,排除心理障碍,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社会竞争,才能树立新时代大学生的良好形象,开辟大学生就业的新局面.职业竞争压力、求职能力欠缺和家庭期望过高是导致大学生产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大学生要学会自我调适,客观的自我评价,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才能适应现代职业竞争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大学生择业心理障碍分析及调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政策的不断推进,许多大学生不能正确把握自我与社会的需求,心理上产生种种矛盾与冲突,在求职择业时感到焦虑、灰心,无奈和迷茫,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障碍。本文就大学生择业心理障碍的表现、成因进行探讨,并有针对性的提出调适策略。  相似文献   

11.
由于生活、学习环境的变化,不少大学新生存在着空虚、自卑、失落、孤独、恐惧、陌生等心理障碍,原因来自家庭、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任其发展会引起心理疾病。消除大学新生心理的适应障碍,学校教育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家庭要一以贯之地关注其成长,社会要予以正面引导,学生要主动调整心理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相似文献   

12.
口译中的文化障碍是影响口译活动流利实现的重要因素之一。从认知视角来看,文化障碍与有标记性概念隐喻相对应,产生于不同文化背景下思维认知从始源域到目的域的不同映射情况。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理论基础,以有标记性概念隐喻的两种认知方式来解读与其对应的文化障碍,并浅析其口译策略。以期为解决口译中的文化障碍提供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3.
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大学生们既承受着来自紧张的学习和生活所带来的一系列重负,同时又承受着来自社会变革带来的种种压力。可以说当今的大学生是一个心理幼稚同时又承受着超负荷压力的群体。他们的心理状态千姿百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加强人际交往,对于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消除心理障碍,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的"市民待遇"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民工是工业化进程中向城市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在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制度壁垒,以户籍制度为中心的系列制度使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生活处于受限制、受歧视的地位。本分析了造成农民工这种“非市民待遇”的原因,探讨了各级政府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营造与“市民待遇”相适应的公正、公平的用人环境。  相似文献   

15.
从对学生进行入学前的职业指导,到帮助学生基础课程阶段的学习和适应主修课程阶段的企业实训,丹麦在职业教育中践行了一系列措施来预防学生辍学。我国职业教育可以借鉴,通过加强学生入学前的就业指导,实施个性化教学,制定全程化的学习指导制度,深化国际化项目等方式,降低职业教育中的辍学率。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以10名企业外派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了解这一群体在踏出国门后,在海外的工作和生活中遭遇的跨文化适应方面的困难和需求。与量化研究相比,这些访谈数据更加具体,生动地展现了企业外派人员在海外实际生活中所面临的语言困境和心理困境。基于研究发现,我们提出了几点建议,对企业外派人员英语培训今后的发展前景和效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浅谈对外贸易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及其有效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加入WTO之后,随着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传统的关税、配额等壁垒正逐步拆除,但遭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却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发达国家,利用其话语权和游戏规则制定权的优势.使这类技术性贸易壁垒显得“合理”而隐蔽。对此,需要由政府制订应对方案、企业提高竞争能力,共同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以打破这类技术性壁垒的限制。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国际农产品贸易中,技术性贸易壁垒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影响和作用已经远远超出了一般贸易措施。在我国日益成为农产品贸易大国的过程中,技术性贸易壁垒正在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In an effort to better understand what it means to enact curriculum that helps students conceptualize issues of injustice and racism, this article describes an approach to comply with mandated responsibilities while offering curriculum that promotes an understanding of social justice and equity in the community. Challenges and barriers to implementation of these curricular changes are also described, as well as guidance to those who wish to begin the process of enacting curriculum that pushes students to critically consider power, justice, and fairness within their community.  相似文献   

20.
The increasing involvement of fathers in active parenthood raises questions concerning their parenting style. This study compared mothers and fathers in their writing interactions with their young children, exploring how parents' writing guidance related to children's early literacy. Mothers and fathers of 51 kindergarteners were videotaped separately at home while writing words with their child. Video analysis assessed measures of parental guidance specifically in the writing process and guidance measures that characterised teaching interactions in general. Children's early literacy was assessed. A family style of guidance emerged, where a parent's guidance resembled the spouse's. Moreover, both parents' guidance correlated significantly with children's early literacy. Still, mothers scored higher than fathers on both the writing and the more general guidance measures. The study suggests that encouraging both parents to write with their children, while supplying them with productive methods for guidance, can enhance children's literacy competenc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