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价值多元的伦理生活中,道德教育何以可能?本文以古代道德哲学与现代道德哲学的分野为切入点——在伦理与道德之间、德性论与义务论之间、社群主义与自由主义之间,探讨一种对“道德”的理解。道德是多元的善的观念得以实现的主体间条件,一方面坚持普遍主义的“所有人”的道德立场,另一方面强调以人的自我实现为目的的“每个人”的价值立场。只有通过多元价值才能理解道德的同一性,同时,美好生活的多样性只有在相互承认的共同生活中才能得到实现。  相似文献   

2.
价值多元的伦理生活中道德教育面临着道德正当性难题。价值多元但规范普遍,多元普遍主义的道德立场尊重多元谋求普遍.道德教育需要通过交往活动发展儿童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能力,广泛联合的民主的生活方式是学校应当谋求的共同生活。相互承认的道德关系是道德自律和自我认同得以发展的条件,儿童只有在得到承认的条件下才能正常成长.道德教育应该为此提供情感的、认知的和价值的支持,承认的教育同时蕴涵了“每个人”和“所有人”的教育立场。  相似文献   

3.
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以道德动机为基点批判幸福主义伦理学,引出了“善良意志”“道德命令”“意志自律”等概念,构筑起以德性论为核心的道德义务论体系。康德道德义务论的理论贡献及其主观性、形式性、抽象性理论局限与困境,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之进行批判改造才能得到真正的理解、克服与解决。对康德道德义务论的批判改造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积极意义,为我们重塑人的道德社会性本质、强化道德理念与实践的统一、发掘新型生态伦理的现实路径以及构建人类道德共同体提供思想启示。  相似文献   

4.
伦理学本应影响人类生活与道德实践,但现代道德哲学却越来越缺乏这种能力。美德伦理学的当代复兴,正是为了反思现代困境,重塑伦理学直指人心的力量。为此,当代美德伦理学者基于美德伦理与规则伦理之间的差异,尝试系统建构亚里士多德主义伦理学的道德心理基础。然而,这种阐释路径可能忽视了古今之间伦理思想的一致性与连贯性。以“道德价值”问题为切入点,通过比较亚里士多德与康德的文本,从而展示康德的自律思想与亚里士多德的选择思想之间所具有的惊人的相似性,即:人们基于理性的主动选择,才能赋予行为以道德价值。因此,亚里士多德与康德的理论并无本质的冲突或矛盾。如果对亚里士多德立场进行适当修订,便可以同康德的主要观点彼此结合。  相似文献   

5.
在康德的道德哲学中,只有出于责任的行动才有道德价值,人的感性欲望即使让人做了合乎责任的行为,也没有道德价值.责任与感性欲望虽然不同,但是在同一个行为中却可以平行地同时存在,因为他们分别以两种不同的价值为目标:责任对应道德价值,感性欲望对应非道德价值.对二者关系的理解也就是对康德道德哲学规范性的理解,最终必然要追溯到康德的人性论:只有按照应然的人性去生活的人,才算获得了人的自由本质,成为一个真正有尊严的人.但现实往往与之相悖.康德倾向于将好生活设想为他理想中的人性得到实现的生活,并将之设想为唯一一种生活目的的论断过于武断.  相似文献   

6.
与西方情理二分的情感主义和理性主义道德哲学形成鲜明对照,中国儒家道德哲学的根本理论特色是以"情"为主、情理统一的思维方式构建道德哲学体系,从而成为区别于理性主义、情感主义的第三种道德哲学形态,即情理主义。儒家情理主义道德哲学形态以血缘关系为本位,通过情感互动和情感回报寻求人伦和谐和个体德性的提升,其人伦和谐的主旨为合情合理,个体德性的价值取向为塑造通情达理、有情有义的道德人格。儒家此种道德哲学形态成为与中国血缘文化相匹配的伦理精神,在传统社会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乃至于今天仍沉淀于中国人的心灵深处并发挥影响。  相似文献   

7.
亚里士多德将人性观作为其道德哲学的逻辑起点,他言下的道德认识、道德判断以及道德选择的精神价值是巨大的,他对道德的描绘彰显了对德性的塑造和对至善的追求。但他道德哲学中所持有的理智主义与功利主义立场,使其陷入不可避免的困境。该文探讨了亚里士多德道德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价值,揭示了亚里士多德道德理想的困境,在当代世界道德哲学领域的启发影响下提出了困境解决的可能路径。该研究以现代价值为导向,运用经验与理性相结合的价值范式,旨在为人类社会文明生活树立不倒的道德秩序以及为人类个体德性提供具有切实参考价值的指示。  相似文献   

8.
在《庄子注》中,郭象试图依据个体性原则构建起为整个社会所赞同的价值与规范体系(即道德哲学)。然而,凭借个体性原则来探究道德又使其显示出伦理利己主义的倾向:以足性逍遥或满足个体的天性作为评判道德价值的标尺,其结果可能导致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利益采取行动、进行判断;无为原则所主张的放任个体天性的立场也无法形成普遍有效的行为规范;“独化于玄冥”则从形而上的层面为个体性存在提供了终极依据。正如所有伦理利己主义理论那样,郭象的道德哲学也蕴含着取消道德生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理性主义道德哲学倡导“义务论”,以“绝对命令”作为行为原则;功利主义道德哲学倡导“功利论”,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作为行为原则;德性主义道德哲学倡导“实践论”,以“实践智慧”作为行为原则。我们从德性主义的视域对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道德哲学进行反思和批判,认为在德性主义视域下的道德追求应该是做一个有德性的人。这种德性,即实践智慧,表现为“中道”与“实践”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伦理问题和道德问题是实践哲学的两个基本问题。其中,伦理问题关注的是"人应当如何生活",而道德问题关注的是"人应当如何与他人共同生活"。从这个区分可以发现:实践哲学在古代表现为伦理学,在现代表现为道德哲学。伦理学和道德哲学在问题意识和理论形态上都有很大不同。根据罗尔斯和拉莫的观点,实践哲学从伦理问题转向道德问题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11.
威廉斯认为现代道德哲学中的罪责概念会使我们误解自己的生活,只有引入对羞耻的理解,才能使人良性地生活.这种构建虽然使"羞耻"进入伦理学的评估范畴,并让基于理性主义假设的各种道德理论关注人的情感经验,但威廉斯为了构建羞耻这一道德情感,将羞耻与罪责强制性地分开,在事实层面上忽略了罪责与羞耻相关的情况,也忽视了两者需要统一理解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2.
当代道德哲学面临的困境是:具有普遍性的道德原则与个人行为动机相分离,即道德原则与个人本真生活之间存在着紧张关系。康德道德哲学、功利主义道德哲学以及美德伦理学从不同角度解决当代道德哲学困境,但都没有成功。德沃金运用独特的价值哲学方法——融贯论的解释方法,成功地消解了道德原则与个人本真生活之间的紧张关系。  相似文献   

13.
人作为情感与理性相统一的生命存在,二者的失衡将会给人类带来一系列生命困境和道德困境。对于当今时代而言,经济理性和科技理性的绝对主导地位已经导致人类处于“神圣遭劫”、物欲横飞的道德哲学困境中。从人的本性来看,儒家以情为主、情理统一的情理精神为我们超越现代道德哲学困境能够提供有益的价值启示:通过以“情”论“性”为人类提供终极关怀系统,以道德之“情”构筑意义世界,以伦理之“隋”重塑人的“伦理整体性”。  相似文献   

14.
体验是理解后现代道德的生活图式.发掘个人体验和生活经历的道德旨趣,考察微观视角下的人性与伦理问题,并不亚于对世界意义的探索.由"意义"向"旨趣"的转变,充分表明"后"现代道德研究视角的根本转向.道德在本性上包含某些非道德的因素,而这一点恰恰需要借助体验才能确证.历经生活流变并受到生活侵蚀的道德和伦理才是真实的,与生活共同沉浮正是道德的命运.生活变迁可能会导致伦理规则的改变,但无法剥夺人性内部最恒久的因素,失去主体性的丰富内涵,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道德哲学和伦理生活.  相似文献   

15.
道德治理的对象并非仅是纯粹的"道德问题",同时也是源自经济生活、体现复杂经济关系、利益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经济问题。从经济伦理的视域考察,将道德治理的对象理解为与经济相分离的纯粹的"道德问题",并进而试图以单一的道德手段加以治理,这种认识误区的理论根源在于对经济与伦理的分割式理解。秉持经济与伦理内在统一的基本立场,道德治理也应实现从"道德"治理走向"经济—伦理"治理的范式转换,从而在内容、主体和方法上进行相应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戴震的自由精神所建立的伦理基础有而且只有一个:把人当人。戴震将"人"这个概念作为其伦理思想建立的基础,他的情欲肯定论具有鲜明的"重生"的特征,矛头直接指向程朱的天理人欲之辨。戴震认为,生活的价值是道德价值的基础,不能在追求道德价值的同时将生活与道德完全割裂开。  相似文献   

17.
教育管理整合论瞄准的是价值问题,同时又高度关注人的主观性和道德伦理问题。它不仅为科学进行辩护,也为价值进行辩护,并可以广泛应用于主观领域。教育管理整合论的科学与哲学基石是认知神经学、信念之网、蒯因的整体主义知识观和自然主义,多元综合是其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
现代道德哲学执念于理性主义传统,总希望能够一劳永逸地找到普遍的道德法则或原则来处理所有的道德问题。现代道德哲学的这种普遍主义的伦理思考路径被称为"理论化"。当代西方的反理论思潮则主张,伦理学应当"去理论化",采取特殊主义的形式。当代规范伦理学的建构应当对这两种对立的主张进行协调,基于伦理实践,构建具有普遍性向度且能容纳特殊主义的伦理理论。  相似文献   

19.
管理主义是20 世纪70 年代后在特定背景下发展起来并产生广泛影响的政府治理理 论。管理主义的核心在于“控制”,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处于一种权力不平等的地位,其推崇管理技术。 在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评价是一种管理主义取向的学生评价,以效率为中心,强调价值中立, 过于强调科学研究范式。从伦理立场来反思,管理主义取向的学生评价忽视了教育公正、多元价值, 压抑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符合伦理的学生评价应该是公正的、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其旨归的。  相似文献   

20.
康德的道德哲学中包含有丰富的德性理论,德性论是其道德哲学研究的目的,具有最重要的地位。康德德性理论的核心问题包括:德性专属于人这种"有限的理性存在者",只有人才能够拥有德性;从德性与义务、内在自由、准则的关系中才能准确把握德性概念;德性是幸福的前提和条件,德性与"配享的幸福"的一致才是人类道德实践应当追求的目的。当代人们的道德实践应注重道德原则与品格担当的统一,反思个体幸福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