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傅薇 《山东档案》2003,(1):10-12
傅斯年,字孟真,1896年3月26日出生于山东聊城一个被誉为“开代文章第一家”的书香世家。作为我国现代学术界一位杰出的学者,他终生活跃于政治舞台和学术领域。他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曾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学生领袖;他学贯中西,知识渊博,是“科学史学派”的创建者和精神领袖,曾担任过中山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史语所所长、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台湾大学校长等职。他在我国现代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和高等教育等方面都颇有建树,对于中国现代档案学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材料愈扩充,学问愈进步”——重视档案对于学术研…  相似文献   

2.
傅斯年先生是我国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积极拥护者和参与者,也是我国著名的学者,在历史学、考古学、教育学及语言学等方面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除此之外,在中国档案史上著名的"八千麻袋事件"中,傅先生倾其所能,为拯救明清时期珍贵的历史资料--"大内档案"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赵彦昌 《山东档案》2006,(5):61-62,43
傅斯年先生1896年出生于山东聊城的一个书香世家,他是清朝开国状元傅亦渐的第七世孙,自幼便熟读儒家经典,据说,他11岁就读完了十三经.他是经历新旧文化、中西文化碰撞成长起来的一代著名学者,在历史学、语言学、考古学、教育学方面均颇有建树,其中尤以史学最为突出.他曾先后担任中山大学教授、国民党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下面简称“史语所“)所长、北大代理校长等职,后随国民党迁台而留在台湾,并担任台大校长,1950年末在台北辞世.……  相似文献   

4.
印刷文化史研究是现代西方历史学研究的一个显著学术增长点,是在西方印刷实践与经验的基础上,在印刷文化史的研究范式、研究方法、史料运用等方面建立起完善的学术研究话语体系。合理运用西方印刷文化史的理论工具,对推进中国印刷文化史的研究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李静 《兰台世界》2012,(4):11-12
1928年10月至1936年6月,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对安阳殷墟进行了15次有计划的发掘,为考古学、历史学、文字学、语言学等众多学科提供了数量庞大的科研资料.殷墟发掘在推动各个学科巨大发展的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中国现代学术史上有着卓越贡献的专家学者,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先生便是其中之一.梁思永先生在殷墟考古中,先后主持了后冈遗址以及侯家庄西北冈的发掘工作.其中,后冈遗址的发掘被评价为"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发展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1].今年是梁思永先生逝世58周年,也是后冈遗址发掘81周年,本文通过对梁思永先生考古工作及其成就的回顾,以此来缅怀这位近代考古学的先驱.  相似文献   

6.
中国少数民族档案史既是中国档案事业史的分支,又是中国少数民族史学的部门史.但迄今为止,对这门边缘学科的创建问题尚未引起档案界学人的关注,属于一项填补空白的课题.这项课题难点虽多,但意义重大,亟待开展研究.一、中国少数民族档案史研究亟待开展中国少数民族档案史是一个边缘学科,它既是中国档案史的分支学科,又是中国少数民族史学的部门史,同时又和民族学、人类学、宗教学、史料学、文献学、古籍学、文物学、考古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性质,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档案史,要充分利用中国民族史、民族史料学、边疆考古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深入挖掘古代各民族的档案史料、出土文物,以补充中国少数民族档案史文献资料的不足,并提供实物见证.中国少数民族档案史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关键问题是如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少数民族档案史的整体构架、研究范围、研究视角、研究资料及发展脉络等,进行较为宏观的整合和描述,梳理历史史实,分析历史现象,阐述历史特点,总结历史规律,而系统地收集整理有关少数民族档案史的资料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7.
傅斯年先生1896年出生于山东聊城的一个书香世家,他是清朝开国状元傅亦渐的第七世孙,自幼便熟读儒家经典,据说,他11岁就读完了十三经。他是经历新旧文化、中西文化碰撞成长起来的一代著名学者,在历史学、语言学、考古学、教育学方面均颇有建树,其中尤以史学最为突出。他曾先后担任中山大学教授、国民党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下面简称“史语所”)所长、北大代理校长等职,后随国民党迁台而留在台湾,并担任台大校长,1950年末在台北辞世。傅斯年先生在研究历史时,十分注重第一手材料。(这里有档案,还有考古发掘的文物及其它)他甚至认为“史…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科学术期刊“走出去”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相关数据库,在量化统计的基础上,力求廓清中国社科学术期刊"走出去"的现状。可以看出:虽然大部分期刊以不同方式实现了"走出去",但并没有在国际社科学术界发挥足够的影响力。主要"走出去"的学科集中在历史学、语言学、艺术学、文学、考古学、经济学等学科。专业化办刊模式更适应国际学术期刊出版环境和要求。以英文出版是中国社科学术期刊走向国际市场的有力媒介,但我国英文社科学术期刊还存在数量少、细分程度不高、刊物质量亟待提升等问题。中外合作出版增强了英文社科学术期刊的国际竞争力,为"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强大的动力。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档案史史料中,报纸史料具有专业性、定期性和及时性等特点,在研究档案和档案工作相关事实经过方面具有其他史料不可比拟的优势。其中,《中国档案报》作为世界上唯一的档案专业报,刊载着档案法、档案人物、电子文件管理等方面的史料。中国现代档案史研究者中,档案机构研究者应用报纸史料的数量高于高校档案学者;应用报纸史料的内容上,具有档案史料性质的报纸史料被应用较多。同一内容的档案史史料刊载在期刊上比刊载在报纸上应用更为广泛。  相似文献   

10.
徐艳 《兰台世界》2012,(28):18-19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国际著名的文学泰斗,曾经被列入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林语堂一生酷爱读书,知识渊博,学贯中西,尤其是在文学、语言学、哲学和历史学等方面有着非常深的造诣,涉猎非常广泛,而这一切都与他重视并能充分利用图书馆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1.
张静庐这个名字,常被今人提起,大半是因为他晚岁编的那套史料翔实、编排有序、注释完备的八大本《中国近现代出版史料汇编》。该史料问世近半个世纪以来,一直受到近现代文学史、教育史、文化史、学术史等领域的研究者的重视,列之为重要参考书;而对近现代出版史研究者来说,自然更是不离案头左右,  相似文献   

12.
傅斯年学贯东西,在档案学、历史学、考古学等诸多领域建树颇丰。特别是他在我国近代档案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为挽救明清珍贵档案、挖掘殷墟甲骨实物档案以及整理利用档案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在郭沫若波澜壮阔、风云际会的一生中,从1928年2月到1937年7月在日本流亡的十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在这期间,他分别写出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铜器铭文》《殷契粹编》等学术著作,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围历史学、考古学、甲骨学上的卓越地位.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有着四千年的文明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由于社会发展不平衡,各民族在物质和精神文化上呈现极大差距,这不仅成为人类学、考古学、民族学、民俗学、历史学、语言学、心理学等社会科学工作者研究的内容,而且也为民族、民俗类博物馆的建立提供条件和依据。  相似文献   

15.
“会典”作为专记法典政制的典籍,详细记述了古代各级政治机构、设官职掌、典章格律及其沿革,是中国古代档案史史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主要资料来源包括档案文书、实录、官修书籍等,所载事物与档案、档案工作密切关联,特别是权威性与真实性高、统分紧密结合与结构科学合理的内在优势使其在档案史研究中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作为档案史史料,它们涉及大量档案机构与人员、档案工作制度等方面的内容,具有极为重要的史料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6.
历史学是在占有大量史料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类社会过上发生的各种历史现象并探寻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和依据,没有史料,就没有历史学.军事历史学是研究历史上军事现象和军事恬动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既是军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分支,也是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分支,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也是军事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档案史料也是军事历史研究最重要的基础和依据."有些历史学家称誉档案是‘没有掺过水的史料’"[1]32.  相似文献   

17.
赵春亮 《兰台世界》2012,(28):10-11
傅斯年(1896-1950),字孟真,山东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曾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和台湾大学校长.他6岁入私塾接受早期国学教育,11岁时即可熟背《十三经》,20岁考入北京大学国文系,21岁赴欧洲留学.傅斯年自1927年海外学成归国从事教研工作直至1950年病逝,23年间为我国历史,语言、考古等专业培养了大批人才,也作出了杰出的学术贡献.他一生出版学术专著70余部;组织参与了前15次殷墟考古工作;组织清理研究大清档案资料.在档案学领域,傅斯年也颇有建树.他在《史学方法导论》、《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等历史学专著中,提出了很多关于档案编撰、整理、利用等独到见解,在为历史学研究添砖加瓦的同时,也丰富和推进了我国档案事业.他的档案思想至今仍是我国档案研究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8.
马晓琼 《东南传播》2010,(9):130-132
中国近现代出版史作为中国出版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一直受到学界的关注。总结梳理有关近五年来我国近现代出版史研究的著作和论文,可以发现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史料的收集和整理、专题史、出版机构和出版人物上,并呈现出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各个学科相互融合、以思想文化史的视角研究近现代出版史角度新颖、近现代出版史具体时段的研究成果丰富等特点。但也存在着对近现代出版史宏观上的研究少,诸如出版法制史、出版发行史等领域研究不够系统、深入等不足。  相似文献   

19.
苏秉琦是中国考古学的一面旗帜,他的学术思想对中国考古学产生的影响巨大而深远。苏秉琦创建中国"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论"和"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道路理论"的过程本身,就是创建具有中国特色考古学派的过程。以"两论"为代表的"苏秉琦学术思想",是指导中国考古学的基本理论,也是中国考古学派形成和存在的重要标志。在没有出现新的能够超越它的理论或学说以前,中国考古学仍然处于"苏秉琦时代"。  相似文献   

20.
"中国考古会"创立于1933年5月14日,是由考古学家顾鼎梅、关百益、田玉芝,美术家刘海粟、滕固、王济远六人倡议,时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任主席的近现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考古学会,集合了当时各地方性考古与历史学会成员。虽然由于动荡时局的影响,这一考古会存在时间不长,但是其组织全国学者齐心保护历史文物和启发当代全国性考古学会创立的作用不可低估。本文通过河南博物院藏关百益画像及新发现的相关史料,对中国考古会成立的背景、倡议者、酝酿过程、成立大会、章程、理事等相关内容进行梳理考察,力求全面呈现中国考古会创立的原貌。探讨这一全国性考古学会成立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意义,力求推动学界进一步加深对我国近现代考古学史的深入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