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丹尼尔·贝尔的《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一书提供了一种看待社会问题,分析社会矛盾的角度和方法:断裂。他使我们注意到了文化在社会结构中的独立性和重要性,同时也让我们发现在看起来欣欣向荣的经济繁荣背后可能存在着文化的断裂,以及这种断裂所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及其影响的深远性。我们引入贝尔的“断裂”分析方法,从稍微不同的视角来看中国社会的现实矛盾和问题并试图阐述我们对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目前中国社会正处在史无前例的社会转型期,传统的价值观念已经式微无力,新的价值体系又建立不起来,因而产生了空前的道德困境和信仰危机.而道家文化中的道法自然、清静寡欲、自然无为、返朴归真、天道承负等思想元素,可以安妥抚慰人们的心灵,成为当下人们突围道德困境和信仰危机的重要文化资源.深入挖掘道家文化资源,不仅可以化解生命个体的信仰危机,而且可以为当下社会的道德危机探索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凸显,利益冲突加剧,社会问题丛生,造成人的精神世界的冲突加剧,人对自己以前的信仰产生怀疑,产生信仰危机。通过重构社会信仰,化解信仰危机,构建和谐的主观世界有助于解决社会转型期的矛盾,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道德信仰的困境,是理想信念的真理性与主体性价值需求的分裂,即作为真知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不能被主体“信以为真”。现代市场经济内在特质和经济理性的过度膨胀,是现代社会信仰危机的重要根源之一。解决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二元因素分裂的困境,就是要揭示大学生道德信仰危机的根源,揭示导致这两个因素分裂的深层次社会矛盾,实现道德信仰在道德人格上的超越本质。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道德信仰的困境及其超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道德信仰的困境,是理想信念的真理性与主体性价值需求的分裂,即作为真知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不能被主体“信以为真”。现代市场经济内在特质和经济理性的过度膨胀,是现代社会信仰危机的重要根源之一。解决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二元因素分裂的困境,就是要揭示大学生道德信仰危机的根源,揭示导致这两个因素分裂的深层次社会矛盾,实现道德信仰在道德人格上的超越本质。  相似文献   

6.
文化震荡背景下信仰缺失的心理学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化震荡背景下,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引发的价值观矛盾,西方国家信仰危机的影响,以及封建迷信思想和非法邪教组织的迷惑等,必然会导致个体显性价值观的矛盾、迷惘和隐性民族文化心理的冲突、失衡,进而形成信仰缺失.信仰缺失不但会使人心理失衡、行为失范,而且会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只有依据新的历史条件适时进行信仰重建,才能为个体的心理健康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可靠的思想基础和有力的精神保障.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信仰危机是目前中国社会存在的最为严重的问题,迷茫、缺乏信仰、价值混乱等是大学生信仰危机最为突出的问题。鉴于此,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上,基于文化的视野下影响大学生精神信仰的成因进行分析,并对大学生如何走出精神信仰危机困境做出了一定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一丹尼尔·贝尔 (DanielBell)是六十年代以来美国最著名的社会学家。不少流行观点—意识形态终结论、专家治国论、后工业社会理论等等都同他的名字有密切联系。贝尔的最重要著作是 1973年出版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和 1976年出版的《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两者均已译成中文。一般认为贝尔是美国新保守主义思潮的主要代表 ,但对此不能作笼统的理解。根据贝尔自己的看法 ,他仅仅在文化方面才是一个保守主义者 ,理由是他“崇敬传统 ,相信对艺术作品的好坏应作出合理鉴定 ,还认为有必要在判断经验、艺术和教育价值方面 ,坚持依赖权威…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垄断资本主义,其经济危机此起彼伏,政治局势动荡不安,阶级矛盾日益尖锐。而生活中的人们却有一种失落感,他们感到精神苦闷、生活里虚,对社会现实深感失望和不满,于是放浪形骸,游荡街头。人们的这种思想心态反映在文化领域就出现了以反传统、反理性、重天启、重本能为特征的现代主义文化思潮。面对失控的社会,资产阶级政客、学者纷纷著书立说,试图探究缘由,寻找其出路。当今美国著名学者丹尼尔·贝尔的《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就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一部著作。贝尔所说的“文化”有其特定含义,“对我来…  相似文献   

10.
先进工业文化进入职业院校校园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是新型工业化的生力军,面对更加自主更加个性化的青年一代,面对日益加快的技能革新,面对日益凸显的劳资矛盾,提高学校和企业的工业文化水平,把工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实现优秀工业文化进校园、优秀企业文化进课堂是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突破口.为此,应开展工作价值观教育,提高学生工业文化素养;校企共建符合先进工业文化特征的职业教育课程;跨越校企文化鸿沟,提高教师工业文化素养;吸收企业文化精华,建设有工业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利用社会资源,广泛开展工业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文化研究不单是一个纯粹学理层面的问题,它与言说者的文化身份密切相关。在文化研究的译介过程中明显存在着“中国与西方”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在对文化工业批判中建立了文化研究的“边缘文化身份”;文化研究中的现代性、历史主义立场初步建构了其“混合文化身份”;阶级分析、政治经济学分析的回潮形成了“重构文化身份”。文化研究及其言说者的身份嬗变还远远没有结束,文化研究的文化身份是一个开放的结构。今天的文化研究者必须首先对自己的文化身份进行深刻的反思,然后才有可能对文化研究及其文化身份有清醒的自觉。  相似文献   

12.
后现代文化思潮是对现代文化哲学和精神价值取向进行批判和解构的文化运动,它对包括心理学等诸多领域产生颠覆性的影响.文化建构主义心理学作为后现代文化思潮的产物及组成部分,实现了心理学中的文化意识的衍变.文化心理学认为心理是文化的投射,而文化建构主义认为心理与文化是相互建构的关系.文化建构主义开启了一种新的心理科学观、理论观,大大拓宽了心理学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13.
民族文物在保存民族的记忆和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民族发展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下,民族文化的衰亡和民族文物流失的进程大大加速。如何保护民族文物从而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成为国家文化政策迫切关注的问题。《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的通过为我国民族文物的保护提供了契机和机遇。  相似文献   

14.
不仅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人具有文化特征,而且心理学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体现为研究者及研究活动的文化负载。研究对象的文化特征可以称为文化心理,研究者的文化特征可以称为心理文化。从文化心理到心理文化,体现了心理学文化意识的积极拓展。  相似文献   

15.
文学创造是对至高无上的永恒的终极事物的追问,是对人的生命内在需求和内在冲动的追问。是对人的存在和终极价值的追问。正是这种追问,把文学创造提升到与哲学思辨同样高的位置。因而说文学体验实质上也是一种形而上学的体验。文学的形而上学是构成文学艺术哲学意味的内在根源,是文学创造的永恒和深层的动力。  相似文献   

16.
文化资本作为一种社会资本的形式,由于其占有了社会的文化资源,将参与社会资本的再分配过程。文化资本对社会资本的再分配表现在可以转化为其他资本,如经济资本、权力资本等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企业在转化文化资本的过程中起了巨大的作用。文化资本本身就是一种权力,具有符号和象征意义,时代要求人们将从文化资本占有状况来确定其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7.
文化是社会主体创造出来的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各种支持系统。人类从事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有文化创造、文化传播、文化建设。文化创造是人类的基础性的文化活动形式,分为无意创造和刻意创造两种。文化传播是把文化元素从一个地方传布、扩散到另一个地方的活动,分为有文化扩散、文化采借两种形式。文化建设是一种主要由国家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整个社会的文化引导到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轨道上来的文化活动形式,包括正确评估本国民族文化、确立以社会现代化为轴心进行文化建设的战略思想、处理各种文化系统的关系、兴办文化产业和繁荣文化市场等具体操作方法。文化创造、文化传播、文化建设是人类开展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三种基本文化活动形式。研究人类开展的文化活动形式有利于突出人类在文化创造、传播、应用上的主体性,增强人类在变革文化过程中的自觉意识;为我国发展文化事业提供理论启发,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文化移植是在民族文化资源开发过程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文化变迁是文化移植的深层原因,民族文化富含生产力是文化移植的直接原因。文化移植现象,主要存在直接移植和间接移植两种途径。通过文化移植,民族文化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同时文化移植也使得民族文化发生了变异,出现了表层性的肤浅的文化甚至是出现了虚假的文化现象。文化移植现象必将在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中一直存在,在规避其负面作用的前提下,尽量发挥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功能。  相似文献   

19.
文化哲学具有文化性与哲学性,文化性是它的基础。文化哲学的文化性体现于它在文化视阈下,文化程序的纵向展开的可能性,也就是文化的发生、发展和文化成果。在文化性与哲学性的不同维度的对话中,文化哲学达到了合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关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软实力是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软实力塑造的重要支撑和有力依托,在提高国家软实力中发挥着重要的前锋作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有助于培育文化创新力、扩大文化影响力、增强文化凝聚力和感召力等,从而有助于提升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