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即将成为历史,21世纪已经在向我们走来。对于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来说,“21世纪”究竟意味着什么?它向通常被视为青少年学生道德教育之“权威机构”的学校与“社会代言人”的教师究竟提出了什么?这是每一位处于世纪之交的学校德育理论工作者都必须深入研究并作出明确回答的问题,也是每一所学校、乃至每一位教师都不能不认真思考并获得科学认识的问题。① 笔者的基本回答是:对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而言,21世纪意味着传统的“教会顺从的道德教育”必须转变为“教会选择的道德教育”;它向我国学校与教师的道德教育素质提出…  相似文献   

2.
自主性德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路,将促进德育教育由“教会学会顺从”向“教会学生选择”的转变,它以人的自主性,独立性为基础,充分体现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的思想精神,注重人的心灵的关怀和责任感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试论主体性道德教育的特征和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体性道德教育就是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前提 ,利用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教育方式 ,以形成学生真正自律的道德品质为目的的教育。主体性道德教育是对传统道德教育忽视学生主体性弊端的反叛 ,也是回应当前道德教育实效持续低迷的现实而兴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本文旨在探讨这一新兴道德教育理念和模式的特征 ,并据此评价三种行之有效的主体性教育方法。一、主体性道德教育的特征主体性道德教育的目的不是“教会顺从”、“教会听话” ,而是“教会选择”、“教会负责”。这鼓励学生接受理性的自我指导与自我决定 ,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和…  相似文献   

4.
当今我国社会从物质技术到观念形态,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化。学校道德教育也必须变革自身才能适应新时代青少年发展的要求,德育改革应首先是德育观念的转变,而德育观念的转变突出表现在德育内容、德育过程、德育方法等方面观念的转变。一、德育内容由“崇高化”向基础化转变从过去学校一般德育教科书中,我们都可以看出:“德育”一般是指政治立场、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等方面的教育。在这种界说中,“德育”主要是指政治思想教育,这也正是教育现实中人们对德育的厂般理解。政治教育几乎成为德育的全部内容。另外…  相似文献   

5.
蒋月桂 《文教资料》2007,(2):134-135
道德教育与社会远离、与实践远离已成不争的事实,要从根本上消除幼儿道德教育的弊端,必须让德育回归幼儿的生活世界,挖掘根植于幼儿生活的德育内容,探索符合幼儿生活经验的德育方法,使幼儿德育从“书本”走向“生活”;必须让幼儿走向生活,体验丰富的道德情感,体验温暖的家庭生活,体验多彩的社会生活,使幼儿德育从“说教”走向“体验”。  相似文献   

6.
高校德育在教育效果方面上存在着“瓶颈效应”。要突破高校德育效果的“瓶颈效应” ,就必须要转变德育教育者的观念 ,把道德教育的目标与大学生追求发展、追求成功的需要结合起来 ,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充分发挥网络在高校德育中的积极作用 ,注重榜样示范教育 ,为人师表 ,强化道德实践教育 ,增强道德教育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7.
小学德育“选择一养成”模式,即以主体性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尊重学生道德生活主体地位为前提,以教会自主选择、引导主动养成为特征,以培养学生现代公民基础素养为目标的道德教育新模式。 主要特征: 在目标内容上,变教会顺从为教会选择,养成基础性公民素养;变目标高远空虚为贴近儿童生活,注重培养学生道德实践能力;变统一要求为分层要求,因材施教。 在方式方法上,变重结论灌输说教为重视启发学生主动分析、判断和选择,能动地参与品德形成全过程;变简单防范限制为引导学生在开放的道德生活情境中自主选择和养成;变包办代替为指…  相似文献   

8.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德育理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基本原则。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将其三大基本原则具体运用到学校道德教育实践,在德育模式上实现从灌输德育到生成德育、从封闭德育到开放德育、从知性德育到践行德育转变。  相似文献   

9.
道德教育不能仅靠专门的德育课程来实施,各门课程都是道德教育的平台。这种新课程理念内在地要求学校所有的教职员工,尤其是教师,转变德育观念,形成新的德育意识。但教师的德育积极性不容乐观,“德育工作即专职德育队伍工作”的德育价值观是其深层观念根源,“德育职能即政工部门职能”的德育管理观是直接的制度根源。要调动教师的德育积极性,必须倡导生活化的德育价值观和构建新型的学校管理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0.
大学德育实效性的弱化和低迷已成为德育理论和实践界关注的焦点。要从方法论的角度重新反思和解读道德教育.若要走出德育困境,提高德育实效,必由之路是实现三个转变:道德教育必须以人为本;道德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理解与对话是提高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方法论追求。  相似文献   

11.
从词源上分析,德育指道德教育是最基本的教育事实,其本质是教人“向善”和“求善”。德育的这种本质性认识要求我们必须以“善德”为核心重新构建德育的内容体系,建立起相对独立的道德教育体系、公民教育体系、政治教育体系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立足于道德教育,整合其他各种教育活动,全面培养人的良好品格。  相似文献   

12.
试析灌输对道德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季爱民 《教师教育研究》2004,16(1):65-67,51
灌输的本义是“输送”,它是个中性的概念。德育实践中,由于对“灌输”认识的偏差,使得道德教育活动成为一种压抑人性的活动,究其原因,可从哲学、社会学、教育学、教学论等诸层面找到根据。由于德育是培育人性的活动,道德教育必须以师生之间的“心灵”交往为基础,使德育散发人性的魅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德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13.
小学德育“选择—养成”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德育实效性不高,一直是困扰教育工作者的一个老大难问题。为什么在加强德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对德育投入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其实效性没有提高呢?我们认为,造成德育实效性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德育的适应性问题,即学校所采取的一成不变的德育模式与变化的社会、变化的学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适应。当今时代,社会已不是封闭的社会,而是一个开放式的信息社会,社会道德生活环境越来越丰富、复杂。这就要求德育必须教会学生自主选择,使学生在种种道德冲突面前不会迷惘无措。特别是当前独生子女已不再是顺从的一代,而是有较强自主选择意愿的一代,这就…  相似文献   

14.
学校道德教育应加强道德需要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培养道德需要的意义提高学校道德教育实效,要求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道德教育观念,把培养道德需要放在主体性道德教育的高度来认识,充分发挥学生在道德学习中的主体作用。1.培养道德需要是道德教育的内在要求。在胡守主编的《德育原理》(1989)中指出:“德育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还有观点认为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通过特定的教育活动,把特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檀传宝在《学校道德教育原…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是现代文明的本质特征,现代文明对我国德育的影响恰恰是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的时代浪潮带来的。积极的方面表现在:现代文明带来德育视野的变化;促进德育内容的更新和丰富;带来德育方法的革新。现代文明对德育带来的挑战主要是:价值多元化的挑战;文化多样性的挑战;意识形态复杂性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传统德育需要实现向现代德育的转变。主要有:第一,德育目标:由教会顺从向学会选择的转变;第二,德育过程:由知性德育向生活德育转变;第三,德育视野:由封闭式德育向开放式德育转变。  相似文献   

16.
学会负责——道德教育的当下使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会负责是为保证当下生活世界有序运行对人的素质提出的迫切需求,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根植于生活世界、承担着教人做人任务的道德教育,要突破意识形态化的传统积弊、提高教育实效,就必需以教人学会负责为己任,实现从“学会顺从”的道德灌输到“学会选择”的主体性道德教育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17.
小学教育是学生想成道德认知的最关键的时期,必须要在这个阶段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语文这门学科是各个学科的基础,它是渗透德育思想的基本方式和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德育思想,有利于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形成优秀的思想品德,从这个时期开始,让小学生逐渐建立真善美的良好价值观念。不仅要教会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最重要的要教会学生踏踏实实、堂堂正正做人。  相似文献   

18.
萨特的自由观以自由、选择与责任为核心,其自由观中对个体生命存在创造性、超越性的积极肯定,对个体自由能动的选择和勇于承担责任的强调对当前我国学校道德教育有以下启示:关注生命存在,提升生命意义;树立选择意识,增强选择能力;加强责任教育,培养责任意识,使道德教育实现由"教会顺从"向"学会选择"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德育目标从社会本位走向人与社会的和谐道德,道德教育不仅是“在人与人之间进行的精神交流和对话”而且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实现其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和谐,达到自觉的道德境界。长期以来,我同基础教育中德育的目标过于政治化,学校德育过分凸现德育的社会功能,忽视个体存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小学教育是学生想成道德认知的最关键的时期,必须要在这个阶段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语文这门学科是各个学科的基础,它是渗透德育思想的基本方式和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德育思想,有利于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形成优秀的思想品德,从这个时期开始,让小学生逐渐建立真善美的良好价值观念.不仅要教会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最重要的要教会学生踏踏实实、堂堂正正做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