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王佳  穆志慧  宋秀云 《科教文汇》2010,(17):137-137,145
本文以哲学阐释学为理论基础,从译者的主体性角度研究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现象,并以庞德的《华夏集》为个案详细论证了本文的观点——创造性叛逆不是指译者对原文的任意背离,而是文学翻译中译者实现对原文更深层次忠实的手段。  相似文献   

2.
陈丽琼 《科教文汇》2010,(32):127-127,144
根据谢天振对"创造性叛逆"的阐释、丰富和发展,"创造性叛逆"可以理解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在特定文化心理和某种明确的再创作动机的驱使下,通过积极发挥和运用主观能动性.对原作在文字、结构、内容及美学效果等层面进行能动的I阐释和建构而完成的创造性翻译行为.本文试图从解构主义的视角来解释译者的创造性叛逆以及接受者和接受环境的创造性叛逆的必然性,并着重论述创造性叛逆的理论对于翻译工作者从事翻译研究和实践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孟丽 《科教文汇》2009,(13):231-231
本文从译者主体出发,试论译者是否可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科技翻译译文进行创造性叛逆,并对创造性叛逆“度”的把握及运用适度的创造性叛逆所产生的效果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4.
涂宇明 《科技风》2014,(14):227-228
接受理论文学翻译模型不仅在理论上具有创新,而且在翻译实践活动和译本研究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能用来更好地理解翻译的本质和指导翻译实践活动。本文简介了接受理论文学翻译模型,并从接受美学角度对文学作品的重译,译者的创造性叛逆,译者对目的语读者的关照和翻译的对话性特征这四个概念进行了相应的阐释。  相似文献   

5.
康宁 《科教文汇》2008,(4):162-162
传统的翻译伦理研究集中讨论“忠实”与“叛逆”的问题,重点是原文与译文的关系,凸现了译者对原文作者的单向的忠实和伦理责任。这种伦理观在切斯特曼总结的伦理模型中被称为再现伦理。对等是翻译中语言学派的一个核心概念,体现了原文与译文,原文作者与译者之间的关系。赖斯的翻译思想以对等为基础,集中体现了对等再现伦理。  相似文献   

6.
通过描写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审美反映过程,指出译者对原作创造与叛逆同时是其对原作进行审美的过程,进而分析了在理解与阐释阶段以及表达阶段译者的创造与叛逆。  相似文献   

7.
黄从玲 《内江科技》2011,32(3):51-51
理解和表达是翻译的两个主要步骤。译者对原文的理解需正确,正确理解在翻译过程中至关重要;译者的表达要充分,充分表达在翻译过程中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8.
王雪梅 《科教文汇》2023,(3):181-184
该文以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第141首的不同中译本为案例,从结构、主题和意境方面来分析译者视域对翻译和阐释的影响。译者视域不同,对原文的理解和阐释也会不同。因此译者要不断扩大自己的视域,只有使它与原文的历史视域相融合,才能更好地再现原文的内容与风格。  相似文献   

9.
翻译,无论是文学翻译还是非文学翻译,都离不开对原文的理解和解释。如果说,理解是对原文的接受,那么,解释就是对原文的一种阐发。在这个意义上,译者既是对原文的接受者即读者,又是原文的阐释者即再创作者。传统的解释学(Hermeneutics),从古希腊的解释学,中世纪的“释义学”和“  相似文献   

10.
翻译,无论是文学翻译还是非文学翻译,都离不开对原文的理解和解释。如果说,理解是对原文的接受,那么,解释就是对原文的一种阐发。在这个意义上,译者既是对原文的接受者即读者,又是原文的阐释者即再创作者。  相似文献   

11.
翻译的过程主要为理解和表达的过程。要正确理解原文的含义或作者的意图,就得依赖于译者的认知在原文语境中进行判断和推理;恰当表达原文作者的意图,使译文达到与原文神似与形似的表达效果,取决于译者对译入语读者的语言和世界知识结构认知程度,因此译者认知能力的培养在翻译实践中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从接受美学视角看翻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枫红 《科教文汇》2008,(30):235-236
在翻译过程中,文本意义的实现依赖于译者的前理解,译者对翻译过程中的创作自由度是有限的,须以原文文本为依据:译者还要相信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文章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文学接受过程中作为审美主体的译者在阅读欣赏时的主观能动性,翻译活动应重视读者的“期待视野”。  相似文献   

13.
张晓娟 《内江科技》2006,27(7):69-70
本文运用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来探讨翻译过程中的语境问题。要准确地翻译原文,就要找到原文与语境的关联,对可能有关联的各种信息进行合理的推理,才能正确地理解原文。即是从作者以文字方式明示的信息中寻找最佳关联,另外,语境有助于译者正确理解原文作者的语用用意(pragmaticforce),从而正确理解作者意图。  相似文献   

14.
王振  邢晓囡 《金秋科苑》2008,(8):264-265
现代翻译界认为翻译是一种原作者,译者和读者之间的三元交际过程译者和读者特别是译者都要理解原作者在原文中表达出来的各种意义,而关联理论认为人们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包含明说(explicature)和暗含(implicature)两种意义,叫交际者不但要理解对方的明说还要理解言外之意,所以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翻译可以给目的语读者提供充分的语境效果而达到最佳关联,实现互明。  相似文献   

15.
解构主义对文化意象翻译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构主义将译文置于与原文平等互补的地位,重视文化的差异性,强调译者的自主权和创造性。这些全新的理论对翻译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重点阐述解构主义理论给文化意象翻译实践活动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王振  邢晓囡 《今日科苑》2008,(8):264-265
现代翻译界认为翻译是一种原作者,译者和读者之间的三元交际过程译者和读者特别是译者都要理解原作者在原文中表达出来的各种意义,而关联理论认为人们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包含明说(explicature)和暗含(implicature)两种意义,叫交际者不但要理解对方的明说还要理解言外之意,所以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翻译可以给目的语读者提供充分的语境效果而达到最佳关联,实现互明。  相似文献   

17.
"忠实"是译者一贯坚持的翻译标准.但在英汉翻译中,我们会遭遇坚守"忠实"时的种种尴尬."叛逆"的介入给译者带来了新的希望,给译文注入了活力.本文拟从叛逆介入入手,谈谈叛逆介入的意义及其分类.  相似文献   

18.
张娟 《科教文汇》2010,(34):154-154,173
伪译者借助翻译的名义,进行非原文本和译文的转化。文学翻译体现译者的创造性。本文以文学翻译的创造性为基础,研究伪翻译的创造性,找到文学翻译和伪翻译的共同之处,以阐明伪翻译亦是伪译者一种文学创造性活动。  相似文献   

19.
吴春梅 《科教文汇》2007,(10X):201-202
“忠实”是译者一贯坚持的翻译标准。但在英汉翻译中,我们会遭遇坚守“忠实”时的种种尴尬。“叛逆”的介入给译者带来了新的希望,给译文注入了活力。本文拟从叛逆介入入手,谈谈叛逆介入的意义及其分类。  相似文献   

20.
该文从译介学着手,以《三体》英译本为依托,旨在通过案例分析,揭示翻译的"创造性叛逆"现象;结合在西方科幻文学界的译介效果,剖析译者刘宇昆在翻译中的主体地位,进而评析译者主体性对选择翻译策略的影响。研究认为,译者基于对源语及目的语文化的精准把握,参照特定历史文化背景,联系本人生活经验,凭借扎实双语功底,充分发挥其主体性,最终提供了被人们广为接受并广而传播的优秀译文,助力《三体》成为震撼西方科幻文学的中国作品,一举斩获多个奖项和提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