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国家大力倡导建设海绵城市的背景下,海绵城市建设在我国蓬勃兴起。城市公园作为实践"海绵城市"的载体,其"海绵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在城市公园建设中,如何在公园的地形、水体、道路铺装、植物种植四个方面的建设中应用"海绵"技术,使建成后的公园不仅在实现"渗、滞、蓄、净、用、排"的作用上具有明显效果,而且仍然能够满足城市居民对公园的各种需求,是海绵型公园建设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海绵城市"理论改变了传统城市建设理念,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融原则,通过合理布局和科技手段,完善优化城市水生态基础设施,能够实现收集、调节和净化雨水的功能,调整修复城市里面的水生态整体系统,解决雨水径流污染、洪涝灾害及水资源匮乏等问题,促进城市与自然环境资源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海绵城市"理念对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具有积极作用。本文首先阐述了海绵城市建设背景及"海绵城市"理念内涵;然后,分析了"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作用;最后,以上海"海绵城市"为例,分析城市公园景观理念和方法。上海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案例注重对自然生态的展示和对文化层次的表达。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公园景观设计能够满足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被扩展,在构建这类城市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海绵景观形成并受到了关注,在设计与规划景观系统时,可将海绵生态功能的概念引入,建设海绵型景观系统,使景观能够自然吸水、净水与蓄水。围绕自然水系,合理规划海绵景观显得更为必要。现结合对黑龙江省城市中的自然水系的认识,探讨其设计海绵景观的基本要点,以此来累计这类景观建设经验。  相似文献   

4.
通过详细剖析海绵城市的概念及"六位一体"特征,指出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并从指导原则、技术支撑、政策引导和全民共建等四个方面设计出海绵城市的建设路径。期望借助海绵城市建设这一契机,转变城市发展模式,实现生态环境自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助推经济朝"质优速稳"方向发展,谱写生态环境保护与人类城市文明发展和谐双赢的篇章。  相似文献   

5.
《科技风》2017,(18)
近年来,中国城市尤其是南方城市在暴雨天气普遍出现内涝现象。为应对这一问题,"海绵城市"概念应运而生。海绵城市是旨在保证城市工程设施安全的前提下利用自身海绵体使雨水在城市内就地吸收、利用的雨水管理模式。此文基于生态视角,主要从城市地面铺装、雨水花园、城市排水系统三方面对海绵体建设进行研究。对建设中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建议,并对海绵城市未来的发展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实行扩招政策以来,各高校新校区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其速度之快、规模之大,是其他国家所不能及的。这为高校实现其职能提供了动力,但同时也出现了诸如如何高效的进行新老校区的管理和协调建设等相关问题。在纵观国外高校校区变化过程和调查国内高校新校区建设过程的基础上进行了概括分析,从而给正在新建校区和将要兴建新校区的高校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在武汉的各大高校中存在很多不同形式的小型商业街,他们的兴衰与师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武汉高校商业购物中心的规划和建设越来越复杂,近几年新校区在建设初期就会慎重考虑如何规划,而老的院校也会根据实际的情况来逐步调整和改造。通过对湖北工业大学商业街的改造,探索在高校服务中心的规划中运用"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实现美化校园,改善学生和教职工的生活环境,让武汉的高校校园环境真正达到多样性和多功能性。  相似文献   

8.
近期发生的台风"利奇马"带来的危害性让人汗颜,引发的城市内涝现象尤为严重,表明了城市雨水治理还存在严重的隐患问题,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的兴起,城市生态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极大重视,面对城市内涝问题,本文是站在海绵城市建设的角度,从城市绿化、生态环境、综合经济效益三个方面分析了海绵城市建设发展的有效措施及策略,以及带来的发展效益,探讨了海绵城市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合理规划城市建设和合理高效利用水资源,可以有效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更能有效的解决干旱和内涝现象。  相似文献   

9.
作者在一所高校新校区建设中担任了电气专业负责人,以新校区建设为例,结合建筑电气的发展趋势,较为全面地总结了新校区建设中电气方面设计和施工的经验以及教训,探讨了电气工程师在学校新校区建设施工管理中的作用,对高校新校区建筑电气设计和施工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0.
海绵城市理念是通过在城市中建设园林植物,使城市达到主动调节城市水体的目的。海绵城市理论的生成,对城市环境有着很大的益处,是城市解决汗露矛盾的有效途径。我国城市,长期存在着水资源分布不平衡的问题,正是这个问题的存在,才促使海绵城市理念的生成。本文从某地区园林植物在海绵城市中作用角度出发,综合阐述了园林植物在海绵建设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高校新校区的建立在拓展办学空间、发展大学规模的同时,也使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成了一个亟待探索的问题.从重庆几所大学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出发,对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随着高校扩招,高校原来的图书馆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科研的要求,为此国内许多高校都进行了新校区建设,而图书馆设计理念的创新成为新校区建设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文章对高校图书馆的功能分区划分原则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建筑设计要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准则,给出了高校图书馆建筑造型需满足的基本原则,建议图书馆设计应充分重视智能化和生态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当今时代背景下,海绵城市建设成为了我国城市未来发展的趋势,能够良好缓解城市发展当中出现的内涝以及水资源短缺的现象。针对海绵城市的有效建设来讲,一定要紧紧围绕生态环境实现良好有效的设计处理,这种生态选择尤为关键。文中通过分析海绵城市的理念,介绍了海绵城市建设中生态设计模式应用要点,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中的生态选择策略。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城市快速发展,导致了城市下垫面不透水面积不断增加,城市地表径流量不断增长,地表水下渗量减少。加之城市排水系统缺乏科学的规划,从而导致城市内涝频发,严重影响到我国城市的正常运行。因此国家提出了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的构想。文章对海绵城市理念进行了总结,并对海绵城市概念下的道路排水系统设计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中伴随着城市病及水生态环境的危机,从海绵城市的特点出发,针对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中非建筑与小区类的项目,提出全寿命周期建设过程中的项目管理模式,借助物联网及云平台来实现多方参与,全方位、多角度地控制海绵城市建设;系统地分析该项目管理模式,分别对全寿命周期中的概念阶段、规划设计阶段、施工阶段、运维阶段、拆除回收阶段设计各相关方因果关系,具体地分析相关方的相互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三角洲地区为国家黄蓝战略与环渤海经济带的核心城市,近年来地区发展令人瞩目,但高速发展与基础设施矛盾凸显,特别是生产、生活、生态需水与实际供水产生的缺水量逐年增大。本文通过结合该地区实际,遵从国家海绵城市建设方针,提出了黄河三角洲地区海绵城市建设思路,蓄水网络、泄水网络、监测网络、监管体系有序结合。更引入本公司自主产权的"CSAX-PSAF-纳米二氧化硅复合絮凝材料"作为水体污染突发应急材料来保障蓄水网络中水体水质质量,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障黄河三角洲地区海绵城市的科学构筑。通过在黄河三角洲地区核心城市东营市的区域实践,提高了用水效率,降低了生产用水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需水要求,起到了节能减排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镇一体化建设的推进,城市板块逐步扩大,工程建设与环境资源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城市内涝与缺水的矛盾日益突出。海绵城市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将城市雨水径流面进行海绵体改造,使其在适应环境变化以及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干旱时将蓄存的水加以"释放"。低影响海绵改造的根本就是通过低影响设施建设,在源头进行雨水的有组织收集、通过材料及生态环境的作用进行高效的渗透、地下净化及回收利用。这种开发方法在老旧小区的海绵改造中可以被采用。  相似文献   

18.
当今中国正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洪涝灾害,水生物栖息地丧失等多种水问题。"海绵城市"理论的提出正是立足于这一背景。本文介绍了海绵城市的概念和背景,探讨了海绵城市的构建途径与技术。  相似文献   

19.
随着近年来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招生数量和办学条件不足的矛盾日渐突出,各高校纷纷采取创建新校区的形式来缓解这一矛盾。在新校区的建设过程中,新、老校区自然分离的状态给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一些问题,使得新校区因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对滞后而引起学生对新校区认同不够,归属感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高等学校教育效果。本文旨在对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为今后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逐渐加强,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也在环境治理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尤其是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极为重视,海绵城市的新理念无疑对于城市排水问题提供新思路,但是在海绵城市的探索之路仍存在许多不可忽视的障碍。要想有效的将城市发展与水生态平衡结合起来,我国需要进一步加强技术与政策方面研究,让其成为城市治水利器。本文针对"海绵城市"的技术与实际应用方面展开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