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循环经济作为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新的发展模式,能够使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目标得以协调实现.国外在发展循环经济实践方面具有一些成熟的经验,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国目前存在着不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技术瓶颈,本文在对国外经验进行探讨的基础上,对我国克服政策和技术的瓶颈,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进行研究,尤其强调政府要从政策上支持技术创新,带动技术"绿化",促进循环经济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及经验,提出了“技术与市场联动”策略,并从技术引进、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的双向循环着手,对其进行了系统的论,同时详细分析了双向循环中的各关键环节及主要要素,最后结合我国现阶段实际情况给出技术与市场联动的总体框架。  相似文献   

3.
2009年哥本哈根环境会议的召开,掀起了全球发展低碳经济的热潮,循环经济理念在全球不断深入人心,而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动力。首先分析了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机理,探讨了企业推进绿色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因素,进而提出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对策。  相似文献   

4.
绿色壁垒引致出口产业链技术创新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除去贸易保护动机,绿色贸易壁垒也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进口国公众对环保的日益重视,体现了进口市场新兴的绿色需求。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中国出口产业链跨越绿色壁垒的过程,也是满足进口市场绿色需求的过程。在进口市场绿色需求的拉动下,出口产业链进行的根本性环保技术创新使产业链跃升到更高的技术轨道上,实现了产业链的跳跃式升级。本文结合中国制冷家电和纺织品服装两条产业链成功跨越绿色壁垒的实践过程,建立"需求拉动的产业链创新动态过程A U模型"来分析由绿色壁垒引致的中国出口产业链技术创新效应。  相似文献   

5.
关于经济增长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爱明  廖祥 《软科学》2003,17(1):6-9
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及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揭示了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在于提高经济发展各层面,尤其是提高投资实效和外延扩大再生产的质量和效益。一是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二是通过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提升。从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入手,调动社会各方面,尤其是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的积极性,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在产权制度、分配制度、企业法人治理、知识产权保护及相关政策等方面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制度保证体系。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乌海市煤焦化工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指出乌海市煤焦化工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产业链延伸不足、技术偏低,资金投入大、收效慢等诸多问题,提出了建立煤焦化工循环经济领导小组,加强循环经济产业链延伸与技术创新,扩大煤焦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等具体对策,以保障达到乌海市政府在《乌海市工业循环经济产业集群规划》中提出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通过产业集群实现技术创新是技术创新网络化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理解"两个熊彼特"悖论的新视角.建立在企业网络基础上的产业集群能够提供技术创新竞争的激励机制,建立长期、稳定的技术创新协作机制,降低企业技术创新成本,促进缄默知识的学习和传播,为技术扩散提供有效渠道.随着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孕育、形成,技术创新得以实现并能够进一步推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和提升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效能对于促进现阶段我国技术创新和产业集群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有效利用专利文献对产业链进行分析,能够清晰地发现产业链中涉及的研发主体有哪些,以及各主体的研发重点和方向,有利于把握整个产业的技术创新发展趋势。文章从申请趋势、技术分析、申请人、地域分布等多个视角对碳化硅产业链进行了全方位分析,从专利的角度阐述了碳化硅产业当前发展态势和研发主体情况,为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链的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技术与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是发展中国家实施"赶超战略"的机会窗口。新兴技术链是产业发展的"能力"或"内核",新兴产业链是把这种能力引入新市场并实现价值的媒介,二者的协同发展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的关键。理论探索和物联网产业的实践表明:要以专利和标准战略构建自主技术链,避免产业发展陷入"技术空心化";以商业模式创新整合自主产业链,避免技术创新进入"尘封的殿堂"。  相似文献   

10.
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必不可少的条件。在技术研究和开发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专利信息,才能极大地避免重复劳动,创造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利技术。虽然从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政府网站和一些机构的网站可以链接国外的知识产权网站、信息服务机构网站等资源,但  相似文献   

11.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我国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但从长期来看,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偏重于开发性创新,造成探索性创新和开发性创新之间的失衡,使其难以抵御恶劣的国际金融环境,阻碍了其持续发展。如何促进其由开发性创新向探索性创新转型,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文化与技术融合的视角切入,综合运用技术战略理论、资源基础理论与动态能力理论,构建"产业领域关联—企业主体合作—资源要素整合"的理论框架,借鉴美国迪斯尼公司探索性创新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特点,总结出新技术带动文化产业、文化需求推动技术革新与技术要素与文化创意协同三条创新转型路径。  相似文献   

12.
科学技术作为社会生产力促进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一事实已为人们所认识。但是怎样才能使科学技术最有效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则是一个急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为此必须吃透两头:我国科学技术的实际能力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从这两个实际出发,方能把握住使科学技术得以发挥最大经济效益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3.
提出一种直播服务器设计方案,媒体接收端根据节目链接访问媒体源,获取媒体数据流;媒体数据缓冲区是一个双循环缓冲区,循环缓存媒体接收端获取的媒体数据流;媒体服务器发送端根据媒体数据缓冲区建立子会话,生成访问该节目的直播服务器链接,终端通过链接访问直播服务器,直播服务器从媒体数据缓冲区中循环读取媒体数据发送给终端。设计方案具有适合多种网络、架设过程简单、可多台服务器级联等特点,并且成本低廉,可扩展性强。  相似文献   

14.
构建生态草牧业科技体系是新时代"大粮食安全观"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国家战略"的技术支撑,也是立足国内大循环的迫切需求。科学制草可有效链接起前端的种草和后端的养畜环节,使草牧业真正形成产业链条。然而,我国饲草加工贮存方面存在的损失大、营养提升有限、草产品质量和安全控制难等一系列重要瓶颈问题,以及草产业发展方面面临的标准化、商品化、产业化、市场化、智能化程度不够等问题限制了优质草产业的健康发展,造成的"草畜两张皮"局面极大影响了生态草牧业核心产业链条的形成和健康发展。文章从草产业发展的战略需求、草产品加工亟待突破的理论及技术瓶颈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提出了科学制草促进草产业发展的具体建议,为提升我国草产品加工技术水平,打通草牧业全产业链条,打造优质草产业,实现草畜产业链高度耦合提供理论依据和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5.
综合运用产业转移理论、技术创新理论以及产业竞争力理论等构建"双转移"、"双提升"循环促进模型,结合广东省实际情况从模型各个链条及各环节分析制约广东实施"双转移"、"双提升"的循环促进模式的核心障碍,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张利庠 《中国软科学》2007,8(4):127-133
本文通过对我国农业企业自主创新调查问卷的分析,提出影响我国农业企业自主创新的因素和障碍,分析了农业企业自主创新的特殊性,并据此总结出我国农业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策略模型,提出了农业企业四大创新平台的建设,即技术创新平台、市场创新平台、文化创新平台和知识创新平台。农业企业的创新策略体系通过技术创新平台的整合集成、市场创新平台的产业链互动、文化创新平台的自催化机制、知识平台的超循环机制得以全面实现。  相似文献   

17.
市场结构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一直认为,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是最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理想化的模型.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权利地位不相上下的厂商在追逐利润最大化时,一方面会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实现个人、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另一方面,自由竞争又会使企业的生存环境十分险恶,从而使企业的创造力和开拓精神得到最大程度地的发挥.而垄断则与资源配置的低效率联系在一起:垄断必然使企业减少产量,提高产品价格,使企业不思进取,技术进步停滞、萎缩.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市场结构是自由竞争市场.因此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经济发展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过程,具有和谐的、无冲突的特征.最早对这种自由竞争的市场结构提出疑义的是马歇尔,通常称之为"马歇尔冲突”.  相似文献   

18.
徐广军 《软科学》2001,15(5):68-71
从理论上可以将制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划分为三类:技术决定论、制度决定论和技术—制度辩证论。简单地强调制度或技术决定论都会危害我国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兼顾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协调发展的政策导向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吕燕  蔡宁 《科研管理》1998,19(2):38-43
本文指出生态技术创新包括末端技术、工艺导向型技术和产品导向型技术创新,认为营造有利于生态技术发展的技术选择环境是设计组合激励手段,以有效地促进生态技术创新的前提条件。由此,本文运用经济学理论从成本和效益,价值与文化、信息传递机制等角度,阐述了不同类生态技术创新的选择环境。研究表明,生态技术创新的激励不应将整个技术系统视为黑箱,激励机制的设计应当针对不同类型的技术创新而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20.
以往研究不论是否支持"波特假说",但一个政策共识都是需要加大环境规制强度,以此促进技术创新。环境规制强度与技术创新真是线性关系吗?为此,首先利用我国1992-2009年的面板数据分别从全国与地区层面判断我国环境规制和技术创新的关系,进而利用非线性门槛面板模型实证研究我国环境规制和技术创新的"门槛效应"。研究表明: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存在地区差异,"波特假说"在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难以支持,而在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则得到了很好的支持。这种地区差异主要是受到环境规制强度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环境规制强度和技术创新之间呈现"U"型关系,只有环境规制强度跨越特定门槛值时,"波特假说"才能实现;经济发展水平则存在双重门槛,GDP跨越的门槛值越高,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越显著。环境规制强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双门槛效应能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做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