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灵感基础上的教学创新,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教师灵感产生于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探索,同时受教师自身素养、学生素养及教材诸方面的影响。教师的教学创新,根植于对教学灵感的筛选、储备、分类与使用。该文从探讨教师灵感的诱因出发,对影响教师灵感的因素及如何处理灵感。使之成为教学创新的动力的方法、途径做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2.
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对于面临的新的意外情况,能够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并且随机应变地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以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教师综合教育能力及高度教学艺术的完美体现,同时也是智慧与人文关怀的和谐统一。教育机智是一种艺术,它的艺术性表现为机敏性、智慧性与人文性。它与“灵感”有相似之处,但本质上又不是一种简单的“灵感”。具体而言,教育机智的独特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教育机智来源于教师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的深刻了解,来源于教师对学生心理脉搏的准确把握,是教师长期深思熟虑和积累丰富教育经验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捕捉学生的灵感 培养学生的个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怎样去捕捉学生的灵感教师在指导学生各种地理活动时,要时刻揣摩学生的思维活动,要有意识地诱发灵感,善于“一张一弛”。1.培养长期探索的精神 灵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人脑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产物。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设想,勇于探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诱发灵感创造条件。2.培养兴趣是打开灵感之窗 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使其具备丰富的科学知识、文学知识,这也是捕捉灵感的一个基本条件。若把学生关在教室里,只灌输课本知识,不利于灵感的出现。3.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闪烁灵感之光 在各种地理活动中,教…  相似文献   

4.
论教学灵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在充满创造性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灵感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和作用。教学灵感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情绪处于奋发激昂、思维处于活跃升华状态时,由于外界某种因素的启发,突然使正在探索的或者长期探讨而未解决的教学问题或难题得到明确解决的精神活动。只要教师对专业执着追求,热爱学生、关心和了解学生,有明确的教学创新动机,有一个良好的心绪,善于捕捉教学灵感来临的时间,能进行长期艰苦卓绝的创造性劳动,就能激发出教学灵感。  相似文献   

5.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创造活动中,新形象与新思想的出现,常常带有突发性。这种心里状态称之为“灵感”。人的灵感不仅出现在创造性的想象中,且常常出现在创造的想象中。灵感并非无源之水,它是长期劳动的结果,“灵感不喜欢拜访懒惰的客人”(柴可夫斯基语);“灵感是对长期艰苦劳动的奖赏”(列宾语)。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应教育学生勤奋刻苦学习,积累知识,养成爱思考的习惯,从而逐步启迪学生的灵感.  相似文献   

6.
有一种教育机智叫“顺水推舟”。 在教学中,学生的回答有时会出乎教师的意料,但却由此给教师以教学灵感,于是教师不妨以此为切入口,把它作为“生成”的教学资源,顺着新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7.
引探成功论     
引探教学法的实质,是教师的积极引导与学生的主动探求的有机结合。“引”是对教师的“教”来说的,“探”是对学生的“学”来说的。所以,抓好教学的核心是做好“引”与“探”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引”与“探”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的两个侧面,是“引” 中有“探”,“探”中有“引”,“引”指导“探”,“探”检验“引”的一种动态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8.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求异,具有独特见解等,已成为我们教育教学活动的重点。因此,在教学中要以发展学生的智能为出发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引探教学法是现代诸多教学法中的一种,是教师的“引”与学生的“探”有机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两年的实践,我认为要充分体现引探教学法的优越性,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引探过程中要抓好“双基”创新与“双基”具有辩证关系,它们之间不是脱节的,更不是对立的。如果基础知识不扎实,创新…  相似文献   

9.
学会与学生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崇尚个性的时代,必定是一个崇尚合作的时代。这是因为,一方面,个性使得合作成为必要与可能;另一方面,个性也只有在人与人的合作中才能得到健全与发展。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必须善于与学生合作,一个善于与学生合作的教师,往往就是一个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成功的教师。学会与学生合作,必须做到3个“善于”,即:善于倾听、善于宽容、善于等待。一善于倾听从某种意义上说,真正的教育是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的,而心与心的对话又是从真诚的倾听开始的。不会做一个真诚的倾听者,就不会成为一个合格的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听和说是同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一节的教学为例,就探究性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探点”、“探境”、“探效”及“探况”四个环节逐一论述,旨在与一线教师共勉。  相似文献   

11.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引探教学法则体现出该过程的主题是沟通与合作,具体表现为教师的“引”与学生的“探”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引”中有“探”,“探”中有“引”,“引”指导“探”,“探”检验“引”的一个动态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围绕着教材进行对话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在我们的中学作文教学中,患“失语症”的学生越来越多。如何保护并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与冲动,引导学生能自觉地去寻找并保持这种冲动,是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并勇于探索的问题。从心理学角度看,引起写作动机的因素很复杂,有内部的驱动也有来自于外部的刺激。一个好的作文教师,善于创设情景,激活学生的写作欲望;一个好的作者,能善于积极主动地捕捉写的冲动与灵感。  相似文献   

13.
撰写教学反思,既可以防止教育机智、教学灵感的流失,教学中的“缺陷”与“遗憾”的忘记,又可以为我们今后的经验总结、进行行动研究提供鲜活的素材,促使教师有效进行自评、自查、自省、自改,达到自主提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撰写教学反思既可以防止教育机智、教学灵感的流失,教学中的“缺陷”与“遗憾”的忘记,又可以为我们今后的经验总结、行动研究提供鲜活的素材,促使教师有效进行自评、自查、自省、自改,达到自主提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李元清 《贵州教育》2005,(13):44-45
善教者所追求的完美的教学效果应该是:调动学生的情、智、意、能各种感观,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并在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研究探索,合作交流,发展创新。在教学中把教师的“引”与学生的“探”有机结合起来,“引”中有“探”,“探”中有“引”,“引”指导“探”,“探”检验“引”。从而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入语文世界,在探索中激发兴趣,从发现中寻求快乐,主动地获取知识,从中感悟知识,获得创造性活动的方式和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作为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探索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乐学、爱学、善学、会学,使他们既掌握学习的客观规律,又能发  相似文献   

16.
程天君 《早期教育》2005,(8):i003-i003
教师要实现从“试误型”、“辛苦型”、“经验型”向“反思型”、“研究型”、“创造型”角色的转换,必须走教学和科研一体化的道路。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并善于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理性地思考教育问题,在“缄默知识”与“科学知识”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创生教育机智,从而真正达到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的统一境界。  相似文献   

17.
凌芸 《南昌教育》2007,(12):36-37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引探教学法则体现出该过程的主题是沟通与合作,具体表现为教师的“引”与学生的“探”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引”中有“探”、“探”中有“引”、“引”指导“探”、“探”检验“引”的一个动态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围绕着教材进行对话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引动导探”教学法是山东省青州第一中学自1999年转变传统的“授——受”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学实践研究,在当前的新课程改革中,这一教学方法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总结和升华。“引动导探”教学的主旨是,实施“活动——探究”教学机制,以实现学生的自主活动、探究活动、合作互动,体现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实现学习创新性的主体价值,促进创新素质的提高。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善于“引导”上,要引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善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诱导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在积…  相似文献   

19.
唐广灯 《学子》2014,(10):23-23
一、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意识教学实践表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关键在于教师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当作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灵感、数感和情感;要善于帮助学生观察世界、认识自我、挑战自我;善于培养他们求异求真的习惯和自信心。要充分认识到只有改变过去那种"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中学政治课教学弱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情感因素”缺失的分析,指出通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感和实施爱的原则等提高政治课教育教学实效,提出教师要熟练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情感教育方法,如善于调节情绪,演好“情感角色”;善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善于对部分教材进行适当地“编辑”;探索有自身特色的课堂教育评价模式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