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在媒介融入受众生活,对社会影响越来越深入的当下,媒介化逐渐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论文在对媒介和媒介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媒介化的形成及条件、媒介在媒介化中的角色和媒介化对媒介的影响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建构出了媒介与媒介化的互动机制.文章认为,媒介与媒介化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改变与被改变的直线性关系,而是媒介与社会互动意涵的进一步彰显,是媒介传播理论在地化实践的一次尝试.在媒介与媒介化的互动过程中,媒介的传播行为渐渐带有一定的社会性, “媒介”也成为社会变迁和社会关系形式中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范围内,新闻媒介正在蜕变为娱乐媒介,大众媒介正在蜕变为小众媒介,严肃媒介正在蜕变为草率媒介,正义媒介正在蜕变为势利媒介,先锋媒介正在蜕变为尾随媒介。传统媒介的功能迅速异化,新兴媒介的功能尚未健全,急骤变化的当下需要特殊的智慧。  相似文献   

3.
媒介融合的多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综述媒介融合趋势及研究现状的前提下,以作者对媒介系统的划分为基础,结合对媒介主体的独特理解,展开对媒介融合的多维分析,具体包括媒介内容系统的融合、媒介网络系统的融合、媒介终端系统的融合、媒介规制的融合以及媒介主体的身份融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媒介融合研究的技术前提论。  相似文献   

4.
面对媒介与经济交叉研究的“盲点”,此次研究首先澄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生产话语的根本立场,然后结合媒介化理论,指出媒介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中的关系建构过程属于经济媒介化,媒介、媒介化与媒介逻辑是经济媒介化分析的操作化概念,最后通过历史性回顾展现了人类社会经济媒介化的元过程,即在基础设施媒介、经济媒介与信息媒介的配合与发展下,经济媒介化先后经历了渗透、延伸、改变与内化四个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媒介逻辑对经济发展具有建构与遮蔽的双刃效应。经济媒介化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物质生产背后“看不见的关系”的补充研究,为深化媒介与经济交叉研究以及媒介化社会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进路。  相似文献   

5.
媒介定位是根据竞争者在媒介细分市场中所处的地位和受众对媒介某些属性的重视程度,塑造出媒介与众不同的形象,确定媒介或媒介内容产品在受众心智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6.
媒介生态观源于西方,其研究是把社会作为中心,强调媒介对社会的影响,我们可称之为媒介环境理论。我国自引入媒介生态概念以来,对之进行了中国化的改造。媒介生态理论视角是以媒介为中心,强调社会的各个方面对媒介发展的影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媒介生态理论。在媒介生态学领域的研究上,中西方学者彼此做出了互为补充的研究,实际上媒介生态学是一门涉及十分广泛的学科。邵培仁教授在《论媒介生态的五大观念》中提出媒介生态涉及五大方面,即媒介生态整体观、媒介生态互动观、媒介生态平衡观、媒介生态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农民工的媒介素养(媒介使用、媒介认知、媒介评价、媒介参与)现状做了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媒介的使用上,农民工只是偏好于他们平时有能力接触到的电视;媒介认知上,农民工不能充分认识媒介的性质和功能;在媒介的评价上,农民工认为媒介不能准确反映他们所处的真实世界;媒介的参与意向调查表明,有小部分人表示会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参与媒介信息的制造。总体来说,农民工的媒介素养现状令人堪忧。  相似文献   

8.
我们生活在风险社会,也生活在媒介社会。媒介传播从媒介渠道类型、媒介信任、媒介内容框架三方面影响了公众的风险感知。传统媒介与新媒介、官方媒介与非官方媒介使不同背景的公众风险感知产生差异。较高的媒介总体信任度则可以降低公众风险感知。媒介呈现风险事件时正负性内容框架使风险感知呈现差异化结果。媒介因素对于风险感知的影响以情绪、知识两变量为中介。因此,在应对风险事件时,媒介应维护品牌信任度,结合自身属性与细分受众发布有效内容,稳定社会情绪。  相似文献   

9.
媒介安全是媒介在社会系统中的安全属性,是媒介的功能之一。媒介安全的实质是通过媒介实现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群体安全。媒介安全的主体是媒介,媒介安全可以预防和制止媒介恐慌与社会恐慌。①  相似文献   

10.
媒介融合是一种基于数字化进程而产生的媒介形态的演变过程,在此过程中必将对传媒的生产和经营管理产生影响。传媒的竞争与合作属于媒介经营管理的范畴,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传媒合作体现出跨媒介生产与经营的特征,媒介融合又成为媒介集团化发展新的动力和突破口。本文在论述媒介融合带给传媒发展何种影响的同时,也试图厘清媒介融合的相关概念。  相似文献   

11.
文章采用思想史的研究方法探讨了英国学者戴维·莫利的媒介观。研究发现,在对媒介认知上,莫利在受到人类学的影响后通过论证媒介的物质性来拓展了媒介的内涵,并且逐渐关注媒介“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在媒介定位上,其思想则经历了将媒介视为背景、前置媒介、认可媒介逻辑三个阶段。莫利近五十年的思想历程,不仅体现个人的媒介认知变化,也投射出英国文化研究的变迁。此外,莫利媒介观的延展对于当下媒介研究具有认知论与方法论上的双重启示。  相似文献   

12.
媒介知识分子:关系、角色特征及身份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知识分子是传媒现代化的产物.在消费社会,媒介知识分子与媒介的关系改变了以往知识分子与媒介之间的主客关系,成为媒介利益链条上的一部分.当前,媒介知识分子的角色特征表现为:内部媒介知识分子的市场化和外部媒介知识分子的媒介化,这影响了媒介知识分子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媒介知识分子亟需通过身份重建,重塑权威性.  相似文献   

13.
人的媒介主体性与媒介的人性的辩证统一,即人与媒介之间具有的本质相关性,构成了媒介人性研究的核心问题。媒介人性研究试图从人的本质角度阐明媒介的本源,探寻媒介的运行和发展规律,以及人与媒介之间具有的本质相关性。从人的角度看,主要研究人如何在媒介中发挥主体性;从媒介的角度看,主要研究媒介中的人性。媒介是顺应人性、促发人性还是背离人性、灭绝人性,决定了媒介发展的趋向,这是媒介价值发展的基点,也是媒介人性研究的核心价值和首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倩 《军事记者》2009,(8):54-55
如果说权威是媒介的品牌的话,那么,媒介典型人物就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媒介的“代言”,是媒介形象的骨干部分。媒介的权威建立在受众对媒介的信任之上,而媒介形象中典型人物的多少以及他们的受关注程度也直接影响了媒介典型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张玉 《东南传播》2021,(8):112-115
视觉中心主义下的媒介素养教育重视对媒介信息内容的批判,这是表征视域下视觉霸权的一种体现.而在当下的数字媒介实践中,个人的媒介接触行为不仅是通过视觉进行感知的过程,而且还是作为整体的人和媒介交互的过程.在既有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中,通过视觉"看"到的内容在媒介素养教育中处于中心地位,主体在传播实践中的其他感知体验处于被遮蔽的状态.媒介素养教育要与媒介环境相适应,在整全性感知方式逐渐复兴的媒介生态中,以视觉文本信息批判为中心媒介素养教育应寻求新的发展可能性.本文结合个体日常数字媒介实践中的情感、技术、身体等重要因素,探讨媒介素养教育超越视觉中心主义的新方向与新路径.  相似文献   

16.
杨继英 《传媒》2021,(2):57-59
媒介教育是新媒体时代衍生的全新概念,强调的是人、媒介和社会之间和谐关系的生成,而这与媒介生态学存在本质共通.就现状来讲,我国从信息生产、媒介形态到媒介使用中所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都反映了我国媒介教育缺位的现实情况.媒介生态学则为媒介教育提供了全新视角和支撑,主张在理解把握媒介特性的基础上,通过人文教育和批判性思维,促使人、媒介和社会达成和谐共同体.美国作为媒介生态学的发源地,在媒介教育方面也进行了成功探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重点对媒介生态学视角下美国媒介教育进行理论与实践层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随着媒介的实力一天天壮大,媒介批评的重要性也随即表现出来。然而相对于媒介的强势,媒介批评却没有完全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在我国,媒介批评的理论仍不完善,媒介批评的实践也处于无序的状态,然而媒介批评依然拥有与媒介相制衡的能力。因此讨论媒介与媒介批评如何实现良性互动就是本文的主题。  相似文献   

18.
周立春 《东南传播》2012,(11):75-76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去中心化的信息传播状态使公众的信源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大众媒体。当草根媒介在网络上自由发布信息时,引发媒介恐慌的信源就不再局限于大众媒介。本文主要从信源上探讨引发媒介恐慌的中介因素,旨在证明在去中心化传播时代,媒介恐慌的引发者从单一的大众媒介发展为大众媒介与草根媒介,以期丰富对媒介恐慌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革命战争时代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的主流媒介就是报纸、期刊和广播;1958年电视媒介在我国出现以后直到现在,我国的主流媒介基本上稳定在报纸、期刊、广播、电视四大传统媒介领域,其他均为非主流媒介。就报刊来说,虽然它们是传统的主流媒介,但是并非所有报刊都是主流媒介,所谓主流媒介也仅仅是指党报党刊。在我国,由于广播电视媒介在政策上只允许党和四级政府机构来办,  相似文献   

20.
张亮 《报刊之友》2013,(8):25-28
本文目的在于论述媒介与受众之间存在的冲突和平衡。在简单介绍媒介的发展情况,受众利用媒介的原因和利用情况的基础上,阐述了媒介与受众的冲突。同时本文阐述了媒介与受众的平衡,介绍了媒介监视环境等正面功能。随后,媒介加强与受众的互动,使受众拥有了"话语权"。此外还阐述了媒介与受众相互作用的现状。媒介为了获取更多的受众和更大的经济效益,开始以受众的需求为主,而受众在利用媒介获取信息的同时,逐渐对媒介产生依赖。最后阐述了媒介与受众之间相互修正、相互提升。媒介在以后的发展中定要培养新闻职业道德,而受众也应该逐步培养自身的媒介素养,做好自己的"把关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