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日本政府为建立面向21世纪的教育新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新《学习指导要领》,中小学教育内容及课程改革等都是其重要内容.日本《学习指导要领》重视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和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及生存能力.日本中小学课程主要特征:课程目标兼顾总括性和具体性;课程结构合理化;课程设置灵活,富于弹性,趋于科学;重视道德教育;重视体验,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日本政府为建立面向21世纪的教育新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新《学习指导要领》,中小学教育内容及课程改革等都是其重要内容。日本《学习指导要领》重视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和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及生存能力。日本中小学课程主要特征:课程目标兼顾总括性和具体性;课程结构合理化;课程设置灵活,富于弹性,趋于科学;重视道德教育;重视体验,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正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学科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构、实施,是中小学实现教育目标,立德树人的最主要工作。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以来,新课程理念得到了普遍认同。基础教育课程逐渐走上"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轨道。要求中小学开设的各门课程,依据课程标准教学,"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1]。新课程实施以来取得的成果为进一步推动立德树人的工作奠定了基础。由于种种原因,学科课程的教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基于2008年以来英国中小学的新课程改革,对学生艺术内容学习中的变化进行分析,以获取对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为实现这个目标,研究建立在英国中小学课程改革与实施的政策和文献综合梳理以及原因分析的基础上.这些研究表明:英国的艺术教育改革旨在培养学生应对未来的实践和生活能力,在执行上提供多维度的支持平台以及教师自主研究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张文瑞 《内蒙古教育》2012,(14):33-34,41
课程改革给中小学教育带来无限生机。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三维教学目标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追求的崭新目标,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要解决的又一问题。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对教师教育观念及教学方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的功能、内容、目标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新课程的实施,对中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要求中小学教师改交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要关注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发展;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北京市中考改革的实质就是考察学生的核心素养,政策亮点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多元兴趣.对中考改革背景下的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进行调研,结果表明:各学校考试已更多地开始关注多素养内容;学校教学改进力度最大的是阅读;教师专业化要求再度升级;教研方式更依赖跨界协作;中考改革推动了中小学段人才培养的一体化.针对新中考背景下中小学教育教学面临的挑战,对策与建议是:育人目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课程结构—根据核心素养及权重合理设置;教学改革—情境中运用问题解决方式学习;教学管理—加强和改进组织制度保障;校内评价—开发和运用多元的评价方式及方法.  相似文献   

8.
2001年6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规定新课程的结构时,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的必修课程,信息技术教育被规定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之一,并强调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而在此前,教育部规定在中小学开设独立学科课程性质的信息技术课程,其目标、内容、学习方式、评价等课程元素都相对明确。如今,新课程改革又将信息技术教育纳入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引来  相似文献   

9.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俊霞 《教育革新》2009,(11):71-71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把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定在“应用”上,主要是激发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并能运用计算机进行有效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基于以上目标及新课程改革理念.我认为信息技术教育的改革应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论英国中小学课程改革与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通过对英国中小学课程改革历史沿革的回顾及现行改革的介绍,揭示了英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国家对课程的宏观调控;重视价值观教育和学生精神、道德的发展;加强社会公民的教育与培养;以基础学力为核心致力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努力提高学生的信息和交流技术能力。  相似文献   

11.
学校专门开设体育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教育和引导学生有计划地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进行体育锻炼,增进、增强学生体质,这是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体育课程是中小学教育和教学的组成部分,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体育课程教学的目标,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任务?是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项重要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12.
通过基础教育改革对中学英语教师的素质要求,提出高校英语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目标以及改革内容.英语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必须强化教育类课程,拓宽基础课程,调整学科专业课程,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中学培养出更多的适应基础教育改革要求的英语教师.  相似文献   

13.
正学校教育面临着信息化社会和知识经济的挑战,"学会学习"、"开发每个人的创新潜能"、"培养学习者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明确提出: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中小学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以来,丹麦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改革与时俱进,2013年取消了“家政学”“手工艺”与“针线活”课程,正式设立“食品科学”和“工艺与设计”两门课程,以培养学生健康、科学的生活观念以及创意开发与设计能力。丹麦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贯穿小学3年级至初中9年级,课程围绕着中小学教学计划的共同目标,按照“能力目标+知识+技能”的方式展开,以未来家庭生活和职业需要为取向,为参与未来民生社会生活作准备。课程实施倡导真实情境学习、跨学科交叉主题学习和项目化学习;课程测试与评估提倡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不仅关注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而且关注产品制作中的创意与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通过基础教育改革对中学英语教师的素质要求,提出高校英语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目标以及改革内容。英语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必须强化教育类课程,拓宽基础课程,调整学科专业课程,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中学培养出更多的适应基础教育改革要求的英语教师。  相似文献   

16.
当今,中美两国的科学教育在目标上都既重视面向全体,又重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但在课程实施的理念方面差异很大,主要体现在课程的综合性、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科学概念的推理方式、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理论与实践孰轻孰重、评价方式等方面。.这也是我国中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17.
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应用信息技术对教育体系、内容、方法和手段进行全面的改革.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要从传统的课件制作,转移到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和学习信息技术。积极探索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这为实行...  相似文献   

18.
创客教育以实践创造学习,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已成为共识,创客教育首先要培养创客教师。针对目前创客教师培养内容单薄、空间受限、目标不明的问题,以浙江师范大学国家级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创客教师培养为例,从创客教师培养课程群构建、创客空间功能设计和教学模式改革3个方面阐释了在创客教师培养体系方面的改革举措。近两年选修课程人数、课程评价情况的分析表明,该培养模式和目标卓有成效,深得学生认可。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新课程改革中对初中语文课程的结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等方面都作出了很多变革,特别是在初中语文课程设计中,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培养作为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课程和内容的学习大多还属于基础内容的学习,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新课程改革内容中也多次提出语文课程教学要多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社会道德品质,逐步形成有价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初中语文教学的培养目的。本文笔者则主要针对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方法提出几点看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世界教育信息》2013,(1):45-50
21世纪以来,澳大利亚中小学课程特别突出地强调了课程中的全球和国际维度,政府和相关机构为此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其中《全球视角下澳大利亚学校全球教育的框架》是里程碑式的教育规划。该规划设置了5个学习重点,旨在提升学生的价值观、知识、技能及实践活动能力,从而将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具有责任感的全球公民。澳大利亚中小学课程发展和改革的全球教育走向,为我国中小学全球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了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