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媛 《东南传播》2021,(1):118-122
2020年春季,COVID-19疫情下遽增的信息对学生认知造成极大困扰,因此有必要继续开展媒介素养研究。本文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为数据源,利用科学计量分析工具CiteSpace(5.6.R4版本)刻画了自2003年至2019年间国内"媒介素养"的知识图谱。研究发现:1.该领域文献数量在2007年至2013年间遽增,此后降低;2.张舒予、陈晓慧、张开为该领域高产作者,中国传媒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浙江传媒学院是主要发文机构,但合作并不密切;3.该领域最大的五个聚类集中于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4.关键词研究发现:"数字素养"研究持续时间最久,"素养教育"是最强的研究转折点,"批判性思维"是近期研究热点;5.构成该领域知识基础的是国外理论,共有十篇文献在演进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通过以上分析得出,媒介素养学科研究范式逐渐多元化,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是应对疫情芜杂信息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2.
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论文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青丽  陈涛 《东南传播》2010,(6):110-112
本文选取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的文章,运用文献计量学统计方法并结合文献内容,从文献量、著者、期刊和主题等方法对2000年以来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论文进行统计分析,以探究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脉络与思路。  相似文献   

3.
胡翼青 《新闻界》2006,(6):40-41,50
关于媒介素养的探讨已经成为当前国内新闻传播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从1997年我国出现第一篇关于媒介素养的论文以后,国内掀起了一场媒介素养讨论的热潮。胡连利等研究者通过较为全面的文献研究发现,近8年来,我国媒介素养研究的特征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即主体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4.
李兴蓉 《报刊之友》2013,(3):138-139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调查的文献进行综述,归纳总结了现有文献有关大学生媒介素养的调查内容。研究发现,现有文献缺乏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成因的调查分析。本文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调查的同时,也调查了社会、家庭和学校在媒介素养教育方面的参与和认知情况。最后,本文基于调查结果提出“三元互动”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模型。  相似文献   

5.
2007年12月8日-9日,首届"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在复旦大学举行。本次论坛主题为"媒介素养与公民素养",由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媒介素质研究中心、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主办,央视一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协办。会议期间,来自美国、日本、俄罗斯以及港、澳、台等两岸三地的学者会聚复旦,围绕"媒介素养的国际发展与本土经验"、"中国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研究""媒介素养与公众参与""媒介素养教材编撰及教学成效评估"等议题展开研讨。  相似文献   

6.
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各种媒介的出现,媒介素养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人们所必备的重要素养之一,而媒介素养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本文对2003~2007年媒介素养教育方面的文献进行简单的内容分析,试图梳理出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特点和趋势,从而发现我国在媒介素养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杨希 《新闻世界》2011,(10):171-172
媒介素养研究自上世纪90年代被提出后,就受到了中国学者的广泛关注。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媒介素养研究逐步发展并开始由理论走向实践。本文是以媒介素养为主题,以2010年度中国内地较权威的数十种新闻传播学理论期刊上的文献为研究对象,对中国国内媒介素养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简单梳理和浅显评价,描绘了此年度国内媒介素养研究的概貌。  相似文献   

8.
近两年来,中国社会各界对于媒介素养研究的认识在不断加深,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研究领域、对象、范畴不断扩大,正在初步建构适合我国国情的媒介素养研究体系。可以说,全国的媒介素养研究和实践出现了蓬勃发展的生机,参与媒介素养研究的面越来越广,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单位越来越多,介入媒介素养实践的层次越来越高,从事媒介素养理论研究的程度越来越深。特别是以《人民日报》2011年6月16日发表评论员文章《"媒介素养"体现执政水平》一文为标志,媒介素养的理论研究、社会实践、公民教育已经引起政府和主流媒体的关注。现在社会上,特别是大、中、小学关于媒介知识和信息知识的普及教育、媒介信息知识的技能教育已经进入课堂。笔者主编的  相似文献   

9.
以"媒介素养"作为关键词输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在1979年~2008年(最早一篇见于1990年)这段时间内共出现818篇相关文章.本文以这818篇媒介素养研究文章作为文本分析的主要对象,力图对国内媒介素养研究的对象及研究特点进行分析和梳理.  相似文献   

10.
媒介素养研究在国内已走过10个年头,学界在介绍国外媒介素养理念及实践的同时,从不同视角探讨了我国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及路径,但普遍认为我国没有媒介素养教育历史可以追溯,该理念为舶来品.本文对此提出异议,作者通过文献研究及深度访谈,分析了我国,尤其是北京地区高校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开设的电影公选课,认为30年来我国高校开展的电影公选课可视为原生性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并就其自身特点和历史发展脉络与国外媒介素养教育进行比较分析及批判性解读.  相似文献   

11.
邓文华 《东南传播》2013,(3):98-100
媒介素养研究在西方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和"文化强国"建设的推进,媒介素养研究也成为学界关注的重要议题。如何在借鉴西方媒介素养研究既有成果的基础上,从中国本土媒介发展的实际情况及培养国民媒介素养的实际需要出发,提出符合中国媒介素养研究及教育的范式并建构相关理论,成为当下及今后一段时间内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7年至2006年"媒介素养"主题所包含的研究论文为统计对象,研究10年来中国媒介素养主题论文的时空分布和总体发展趋势,顺势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和定比分析法对中国共产党非自觉状态的媒介素养教育加以考察,认为:由于历史条件等的限制,中国共产党的非自觉状态的媒介素养教育与当今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质内涵相比存在许多的不足.但瑕不掩瑜,其中最大的启发在于:中国当今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应在借鉴西方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实践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我国的国情,形成中国本土化的、独具特色的研究之路.  相似文献   

14.
陈喜诺 《采.写.编》2021,(10):109-111
近年来随着媒介融合的提出,媒体的发展呈现出新的媒介环境样态,对大众的媒介素养有了全新的要求.大学生作为媒介使用的主力军,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贵州省高校为例,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基于融媒体背景下,探究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探索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5.
吴玲玲 《青年记者》2012,(36):36-37
媒介素养由西方的"Media literacy"翻译而来。199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的卜卫女士在其《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与方法》一文中,提出"媒介素养"一词,之后关于媒介素养的理论介绍和实践经验获得了长足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村青少年媒介素养的实证研究尚显不足,通过对桂东南某农村初中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现状的调查发现,农村青少年素质教育中依然存在:媒介素养教育呈"原生态";农村青少年也存有"追星"倾向;教师的媒介素养水平参差不齐;学校偏应试指导轻媒介素养教育等。鉴于此,建议多方培养媒介素养教育师资;学校应建立以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为主、渗透式多层次教学为辅的教学体系;教育主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策等作为改进媒介素养教育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7.
"批判型受众"是德国青少年媒介素养培养领域中的重要概念。本文通过对德国战后五十年媒介批判能力教育发展情况的历史分析,介绍了德国学者关于媒介批判素养教育的理论研究范式,并结合当代德国著名的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杂志——Spinxx的项目案例,指出在新媒介情境下,德国青少年"批判型受众"培养模式的作用与意义。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讨论了这一模式对我国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模式与传受关系正在迅速发生变化.对受众来说,新媒体环境正在催生"参与式文化",受众从以往"传统媒介的靶子"转型为媒介的"管理者",因此促成了受众媒介素养的转型,从以往强调受众对待媒介时的批判能力到强调受众的自我选择和管理.根据这一变化,有学者构建了"媒介素养之塔"理论框架,据此框架,受众的媒介素养可以从媒介安全素养、媒介交互素养、媒介学习素养、媒介文化素养四个层次分析.  相似文献   

19.
李媛 《东南传播》2021,(6):122-126
媒介素养研究起源于海外,新世纪以来,研究主题有过多次转向.本文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为数据源,利用科学计量工具CiteSpace(5.6.R4版本)刻画了自2000年至2020年间海外媒介素养研究的知识图谱.研究发现:该领域研究对象涵盖多样,研究范式多以实证为主,研究热点聚焦于建立批判性思维和制定媒介素养量表.针对2015年以后海外多个国家增加了对该领域基金项目投入,说明未来各国政府会更加注重对公民个人媒介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信息真伪带来的社会动荡.  相似文献   

20.
在数字媒介环境中,传统媒介背景下的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传统似乎难以发挥重要作用,以至于构建在传统媒介环境中的媒介素养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活动难以获得研究者所期待的显著效果。基于这一背景,针对数字环境中媒介素养教育主体研究所面临的理论与实践困境,本文试图从传统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目标——让媒介素养教育主体充分享有"传播权利"入手,通过对数字环境中媒介素养教育主体传播权利的再思考,提出道德伦理与传播权利二者之间的平衡作为数字环境中媒介素养的新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