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翻译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概念整合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首先由美国认知语言学家Gills Fauconnier提出,其"四空间模式"已被广泛运用到语言学研究的各个方面。从概念整合理论的角度,通过"四空间模式"分析翻译过程,揭示了翻译实际上包含"解读原文"与"创建译文"两个概念整合过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通过在目的语中寻找相同的概念表达和重构原文中的认知联系来将原语中的意义传达给目的语读者,从而在目的语读者头脑中唤起与译者同样的心理反应。  相似文献   

2.
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概念整合理论为研究语言运用背后的认知活动搭建了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使用活动,即语际交际活动,必然也与人的认知分不开。从概念整合理论的角度,通过"四空间模式"分析翻译过程,揭示了翻译实际上包含"解读原文"与"创建译文"两个概念整合过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通过在目的语中寻找相同的概念表达和重构原文中的认知联系来将原语中的意义传达给目的语读者,从而在目的语读者头脑中唤起与译者同样的心理反应。  相似文献   

3.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语际交际活动,具有创造性,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运作过程。根据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译文是原文符号激活译者认知框架中的概念,经译者心智空间认知加工而形成的、引导译文读者理解的认知框架,翻译过程即是一个双重网络的运作过程,经双重网络运作及双向解包后最终获得最佳译文。  相似文献   

4.
阮宏芳 《考试周刊》2014,(59):16-17
本文从概念整合模式下的认知翻译观看中国古诗翻译。概念整合下的翻译观认为翻译是一个四空间的整合过程。通过实例解读,作者认为,诗歌翻译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整合的过程,是一种跨文化的认知活动,除了文本之间的转换外,还涉及源语和译语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是译者在原文和译文认知框架制约下的主观选择过程。  相似文献   

5.
概念整合理论对翻译的阐释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华丽 《怀化学院学报》2007,26(11):155-156
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向人们介绍了语言内部及语言间的认知运作方式。翻译作为一种语言使用活动,与人类的认知活动分不开。译者在做翻译时,需要建构原文本空间和译者空间两大输入空间,两输入空间经概念整合产生的译文空间是具有创造性的合成空间。该理论对我们重新考察翻译研究中长期存在的一些争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作为认知语用学理论的关联论,给国内外语用学界乃至语言学界带来了较大、较长远的影响.根据关联论,翻译活动涉及三个交际者——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包含两个明示一推理交际过程.在这两个交际过程中,译者具有听话者和发话者的双重身份,所以译文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两个明示一推理交际过程的成功与否.本文从译者应如何担当好听话者和发话者的角色这一视角,摘取本文作者在翻译课堂上的作业与练习为实例,着重讨论并归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采取的翻译策略,以帮助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达到成功的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7.
人们常将翻译比作带着镣铐跳舞,然而,译者若能正确认知原文的概念,把握原文的精神,摆脱原文语言形式的束缚,面前就会出现一片自由的创作天地。当然,译者的创作不同于作家的创作。译者必然受原作的含义、语言形式、主导思想、文体风格等方面的制约。虽然不同语言在对所认知事物的概念化和词汇化机制方面存在差异,但译者如能在充分认知原语文本的概念和风格,体验原作者的所思所想的基础上,在译入语的译文重构过程中,进行选词、概念整合、重组,翻译时就有足够的创作空间。  相似文献   

8.
在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理想的翻译是原文中所蕴含的认知结果可以完全忠实地反映在译文中。鉴于源语和目标语在句法、文化方面存在的差异,译文和原文有时会存在差异,这使得原文中所蕴含的认知结果不能完全忠实地反映在译文中,译者在译文中对原文中所蕴含的认知结果进行了调整。从图形-背景理论视角看,译者有时需要在译文中对原文中所蕴含的图形-背景关系进行转换。本文通过简单句、复合句的翻译实例简要阐释了图形-背景关系在译文中的转换。  相似文献   

9.
格特(Gutt)的关联翻译理论是把翻译看作一种认知-推理活动,一种涉及大脑机制的交际行为。这一交际行为包含两个明示-推理过程:一是译者根据原文以读者的身份经认知获得最佳关联;二是译者以交际者的身份在译文中向译文读者转达原文作者的明示和交际意图,而译文读者进行推理,以最小的推理努力获得最佳关联。本文作者试图以分析一首唐诗的八种不同英译本为例来论证其在翻译唐诗中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0.
刘欢  孟增辉 《海外英语》2014,(15):126-127
从认知语用理论出发,结合隐喻认知观和关联翻译理论,对诗歌中情感隐喻的翻译进行了实例性的分析和阐述,提出译者翻译过程中译文与原文认知效果的最佳关联就是翻译力求达到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文本的生成有赖于“文化语境”。翻译,作为对原作的一种阐释,不能忽视原作所赖以生成的“文化语境”;同时,为使原作的生命在新的文化土壤里得以延续,翻译也必须兼顾译入语的“文化语境”。文章通过引用实例来分析源语文化语境中的地理环境、思维方式、历史背景及历史典故等对原文本解读的影响,并运用相同实例进一步阐述译入语文化语境在译文表达阶段对翻译策略的制约。可用意译法、归化法和类比法等策略来传迭源语语境下的原文,使译文的表达贴切自然,使原作的生命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12.
翻译即征服     
翻译历来体现不平等性,体现权力之争。传统译论中的“忠实”、“对等”体现原文与译文权力的不平等性,强迫翻译征服译文。而后殖民语境下存在着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之间的权力差异,翻译是殖民者用以征服弱势文化的工具。这种翻译研究及翻译实践中的权力差异使翻译具备的征服性,均对翻译活动与翻译实质缺乏正确解读。翻译急需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3.
翻译贵在理解。只有理解了原文,才能使译文忠实于原文,才能使译文通顺易懂。理解原文的钥匙在于把握原文的语境。译制片之所以能有效吸引广大观众,能在最短时间内传达于观众,是跟译者的深厚的语言功底分不开的,而文化语境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欲从文化语境的角度研究其在电影翻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全球一体化趋势促进了工程类项目的发展,工程类文献的翻译需求也与日俱增。工程类项目涉及面较广,包括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海洋工程、科学环境工程等。为促使中国工程行业更好地与世界互联互通,工程类文献翻译不仅要有极高的准确性,也要充分展现其文化内涵,使目的语读者能准确了解其意。在文本类型理论的指导下,从意译法、直译加注、文本贴切程度入手,以水利工程和土木工程典籍翻译为例进行分析,探讨如何使工程类文献翻译更好地再现源语文本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从现代语言学互文性的角度看,作为文学文本之实体构成的语言,其包含的多层次多方面的质素,语音、语词、语法无不透露出或隐或显、或强或弱的互文性信息。在文学文本翻译的原语文本和译语文本的对照中,洞察出更为丰富多样的互文性表征:语音听音显意、语词文化会意及语法结构限意。这种对文学文本翻译的语言学互文性规律之解读,既显现出重要的文本翻译互文性理论建设之价值,又富有指导文本翻译实践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分析原文、语际转换、译入语语内重构和检验这四个翻译阶段各有自己的分工,都不能缺少。虽然“对于完全称职的翻译者来说,译入语语内重组几乎是自动化的。事实上,这几乎像说母语那样脱口而出”。然而从实践上说,在完成对原文的分析和语际转换之后,译文质量的好坏完全取决于译入语语内重组的成败。张培基、庄传绎、孟庆升等人在各自编写的翻译教程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语篇翻译失误。作为学习翻译者的翻译范本,选择翻译材料和译文要做到精之又精。  相似文献   

17.
逆向思维是再现原,实现原与译量大限度等值的手段之一。本从肯定与否定的转换,主动与被动的转换,着笔角度的转换,句式的转换和视点转换等五个方面探讨了在英汉互泽中,通过逆向思维可以找到既符合译语习惯又与原语反向对应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8.
在"语言反映存在"的认识基础上产生的翻译观基本都是寻求译文与原文的对等,而后期人们对于语言的本质展开了更为深入的讨论,"语言就是存在",而不再是人认识世界的理性工具,传统理论中原文与译文的关系遭到了颠覆,人们开始怀疑语言是否有确定的指称,是否能在译语中实现对等,是否能完全理解文本原意。  相似文献   

19.
由于不同民族语言中文化预设的差异,以及理解的历史性,使得误读成为翻译之必然。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源语文化预设的茫然无觉会导致无意误读。有意误读则是译语文化预设与源语文预设碰撞后所产生的扭曲与变形。我们认为这种有意误读不仅是译者对源语文化预设所做的个人选择,同时也是译者所处时代两种文化张力斗争的结果,因而也是一个时代的选择的侧影。不同时代的译者对同一源语文化预设所做出的不同选择记录了两种文化从冲撞、矛盾、抵触到相互理解、相互借鉴以及到相互尊重、相互融合的交流过程。因此,误读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历史性,我们应从文化交流的目的出发,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翻译中的误读,正确评价译文,从而提高翻译批评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