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生物多样性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减少,中国尤为严重,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又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该文探讨了我国农药使用现状及其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的影响,既有人们生物保护的观念问题、也有化学农药品种、使用技术及管理的问题,最后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
生物多样性是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传变异和它们的生存环境的总称,按照空间尺度可以划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砚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自然赋予人类的财富,对维持全人类的生存环境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两个世纪以来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极大地破坏了世界的生物多样性.世界范围的生物多样性正在急剧下降.奉文综述了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国内外生物多样性的测度方法、全球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以便为保护和利用全球生物多样性提供知识支撑.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口的日益增长,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已经引起了生物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环境的剧烈变化,生物多样性已不仅仅是科学家研究的问题,而且也引起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广泛关注。因为人类已经发现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物圈内生命演化的基础,它为全球人类提供了许多必要的物质和服务。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4.
海南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改善和持续利用生物资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是人类未来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海南岛是我国热带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因此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研究,对跨世纪的海南建设生态省,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是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的国家,也是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的国家。本文简单论述目前我国生物多样性现状和受威胁状况并阐述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通过阐释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概念,探讨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重要影响,分析生物资源研究状况、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现代高新生物技术在生物资源利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等,提出了在扩大内需满足我国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之时,应注重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机制、长效保护策略研究,为重点物种保护工程提供理论基础和关键核心技术支撑;同时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资源永续利用研发,推动新兴生物产业升级,对现代化生态城市建设、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都有重要指导作用。寻求自身发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方式,将是人类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三江源国家公园是我国正式设立的首批国家公园之一,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高原生物种质资源库,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都具有重大的保护价值。针对三江源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丧失、野生动物栖息地破坏、高寒草地退化和家畜超载放牧等一系列生态保护问题,基于草地多功能目标管理理论创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新技术研发,推动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的落地实施,形成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民生改善的科技支撑新范式,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实践方案,为全球国家公园建设提供了中国智慧,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8.
加强植物迁地保护,促进植物资源保护和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植物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由于人为和自然原因,植物多样性面临着严重威胁。迁地保护是解除威胁的重要方式,植物园和种质库是迁地保护的主要载体。全球植物园迁地保护了105 634种植物,约占全球植物总数的30%,并且保护了超过40%的受威胁物种;同时,全球500多座种质资源库收藏作物资源300多万份。中国的植物园迁地保护了20 000余种本土植物,约占全国总物种数的60%;国家农作物种质库和资源圃共保存种质资源50余万份。植物迁地保护机构在加强植物保护的同时,开展了大量科学研究和资源利用工作。文章在介绍植物迁地保护状况的基础上,综述了相关研究进展,提出了加强我国植物迁地保护的建议,以期促进植物多样性迁地保护和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9.
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今生物有机体面临的最严峻的生态胁迫。气温升高和降雨格局的改变使得生物有机体的性状、种间关系、分布格局与生物多样性发生改变.进而影响以生物有机体为主体的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最终影响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介绍了国内外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对气候变化响应研究的进展,结合我国在该领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利用现有基础研究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稳定性及反馈调节的主导学术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重点.以期全面阐明陆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与全球变化的相互作用机制,为我国陆地生态系统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及适应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推动我国生物多样性及全球变化生态学研究的全面发展和理论突破。  相似文献   

10.
“一带一路”上的全球生物多样性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同时赋予人类一些大自然的馈赠,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至关重要。然而,随着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以及气候变化等已经对生物多样性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开始造成地球上第6次生物大灭绝。随着人口数量和消费速率的增长,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速率正在急剧增加,一系列威胁地球上维持生命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正在凸显。目前,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正在采取积极的措施,出台相关的政策等对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中国政府的决心、"一带一路"建设、对基础研究的资助力度加大以及中国科学院海外科教基地对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布局等,将对全球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作出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Biodiversity science in China has seen rapid growth over recent decades, ranging from baseline biodiversity studies to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es behind evolution across dynamic regions such as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We review research, including species catalogues; biodiversity monitoring; the origins, distributions, maintenance and threats to biodiversity; biodiversity-related ecosystem function and services; and species and ecosystems’ responses to global change. Next, we identify priority topics and offer suggestions and priorities for future biodiversity research in China. These priorities include (i) the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and surrounding mountains, and that of subtropical and tropical forests across China; (ii) marine and inland aquatic biodiversity; and (iii) effective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to identify and maintain synergies between biodiversity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to fulfil China''s vision for becoming 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addition, we propose three future strategies: (i) translate advanced biodiversity science into practice for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i) strengthen capacity building and application of advanced technologies, including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genomics and remote sensing; and (iii) strengthen and expand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s. Based on the recent rapid progress of biodiversity research, China is well positioned to become a global leader in biodiversity research in the near future.  相似文献   

12.
生物标本是生物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素材,是不可再生的战略生物资源。中国科学院生物标本馆是中国生物标本资源保藏、研究和科学教育的中心,在中国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生物标本能够提供物种、空间和时间3个维度的重要信息,有巨大潜力服务于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与保护。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挖掘、利用,可有效支撑生物多样性相关领域的研究,包括物种认知、生物多样性编目、濒危物种保护与管理、外来生物入侵防治、生物多样性监测,以及物种分布格局与生物多样性变化等。未来对标本资源的建设和管理需要致力于更加全面地收集和保藏,加强深层次信息的获取和数据整合平台的建设,才能更好地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3.
农业多功能性多维评价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何露  闵庆文  张丹 《资源科学》2010,32(6):1057-1064
农业多功能性指农业除了具有生产食物及纤维这一传统功能之外,还具有其他经济、社会、环境及文化等独特的非商品生产功能。农业多功能性在概念提出后得到了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广泛关注,国际组织和相关国家也开展了相关研究,并利用该理论指导其自身的农业发展。由于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农业文化遗产地多具有生态环境脆弱、民族文化丰富、经济发展落后等特点,农业的多功能特征表现的更为明显,其农业同时肩负着生产、生态、文化等功能。因此对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农业多功能性分析,有利于全面认识其价值,并为农业发展提供指导。本文构建了农业文化遗产地农业多功能性评价模型,并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首批试点浙江省青田县进行了定量评价。青田县农业功能评价结果排序为生态环境保护功能0.86、景观保留功能0.83、文化传承功能0.53、产品生产功能0.32、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0.27,运用多维模型得出农业多功能性综合评价值为0.64。  相似文献   

14.
吴健  邱晓霞 《资源科学》2018,40(4):829-837
通过生物勘探活动获得的资源价值是生物多样性价值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本文通过理论建模,对遗传资源物种多样性潜在价值(选择价值)的评估方法进行了探索,并通过数值模拟,尝试性地评估了全中国和案例区高等植物物种多样性的遗传价值。结果显示,中国高等植物具有较高的潜在价值: 边际物种价值为人民币3531万元,潜在总价值约为11 825亿元;以一个面积确定的案例区为例,得到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边际栖息地价值约为6444元/hm2。本文通过修正既有主要模型和参数赋值方法,构建新的潜在价值评估的理论模型和参数,为国内开展遗传资源物种多样性选择价值评估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方法补充,即基于生物勘探的价值评估。通过数值模拟所形成的研究结论对于未来将遗传资源的潜在价值纳入保护政策制订、引导保护投资、促进生物遗传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世界遗产公约》之后,世界遗产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资源保护、文明间对话、国际治理和文化表达的重要平台。世界遗产保护的基本目标也从自然和文化资源的保护,扩展为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世界遗产的平台上表达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表达对文明发展的认知,表达自己国家和民族对人类整体文明的贡献,也已成为各个《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关注的问题。中国自1985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以来,在世界遗产的申报、保护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仍需要制定一个清晰的世界遗产申报和保护战略,更为系统地展现中国文明对于世界的影响,展现和保护中国文化的多样性、文明成就和自然资源,并通过世界遗产这个全球性平台,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对话与交流,促进世界可持续的和平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核心生态空间的现状、变化及其保护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尔琪  张红旗 《资源科学》2015,37(7):1322-1331
本文综合中国目前的国土区划和生态工程,提取包括水源涵养区、土壤保持区、防风固沙带、洪水调蓄区、河岸防护带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等6类国家核心生态空间,划定维护国土安全的生态红线。结果表明,中国核心生态空间面积为339.77万km2,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核心生态空间内的土地利用构成以林地、草地和湿地为主,耕地和城乡工矿建设用地等比重较低。1980-2008年近30年间,发挥重要生态功能的用地呈减少趋势,而以生产、生活功能为主的用地呈增加态势,区域生态调节、防护和屏障功能削弱。因此,核心生态空间内应严格控制耕地、建设用地的增长,采取有效措施使其"零增长"乃至"负增长",强调生态红线内林地、草地和湿地的绝对保护。  相似文献   

17.
近20年来,我国生物多样性研究快速发展,在生物多样性志书编研、生物多样性起源与演化、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及与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的关系、生物多样性威胁因素及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安全,以及生物多样性研究平台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生物多样性科学方面的理论性突破仍较少。为促进生物多样性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建议:(1)加强生物多样性科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及可持续利用的结合;(2)加强新技术与新方法在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3)加强与扩大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8.
威海市黑松海防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LY/T1721—2008)·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中的评估体系和评估方法,对威海市黑松海防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实物量和价值进行了评估。威海市100079.6hm2黑松海防林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221.81×107元·a-1。其中,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所占比例最大,为45%;固碳、释氧和固土所占比例分别为24%、13%和10%;保肥、涵养水源、净化大气和森林保护功能价值所占比例都低于5%。由于资料不足或评估方法局限,导致净化大气和森林保护功能价值有所低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