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阳晖  张敏  韩宗先 《考试周刊》2011,(32):187-189
作者通过对"平台+模块式"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改革、多模块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专业教育阶段的多模式设计、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等五方面进行综合改革,构建了新型创新食品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创新食品人才培养的各个教学环节,以及一整套可操作性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达到了培养创新食品人才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全面提高毕业生的工程素养,是地方高校应用型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文章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三个方面分析了制约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三模块三层次三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专业实践能力,实施“多证书”制度培养工程应用能力,实施“赛学结合、课余创业”模式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措施,加强应用型汽车服务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3.
《柳州师专学报》2018,(1):91-94
从分析我国普通本科院校工科类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以甘肃农业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为例,面向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研究和建立了以基础夯实、综合提高、应用创新等三个递进式培养目标为基本构架,以基础实验、实习实训、综合设计、社会实践、创新设计等五模块为支撑的"三层次、五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打破课程壁垒、优化整合实践教学环节和内容,合作构建国家级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协同创新中心平台等方法,突出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保证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实战型。  相似文献   

4.
结合经管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特点,从目标、层次、可操作性和特色性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出发,创新性地提出"12534"实践教学体系,即,以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为"主体",实践教学保障和实践教学考评体系为"两翼";基本素质养成、学科基础实践,专业实验实训、综合应用实践、创新创业实践为实践教学"五模块",搭建实验教学中心、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和科技创新"三平台",旨在培养学生学科知识基础应用、专业岗位实践、学科知识综合应用、创新创业实战的"四能力"。  相似文献   

5.
高校理工科专业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理工大学构建了"三层次、四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本文从管理角度阐述了该体系在理工科专业进行实践教学改革的组织思路和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6.
专业基础课是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建立英语专业基础课的实践教学模块不仅符合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也是英语合格人才培养的关键。英语专业基础课实践教学模块要有系统、成体系。同时,如何如何建立与教学模块相匹配的评估体系也是必须探讨和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对数字化机械创新人才的需求及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在教学中以CATIA为平台,采用"基于项目学习"的教学方式,形成"一条主线、两块基石、三个层次"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结合一个项目实例,对数字化机械创新人才培养过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研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以满足社会对机械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强化工程能力突出应用特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陕西理工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在办学过程中,构建了专业方向分流、课程模块分组,强化学科基础、强化专业能力、强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两分三强"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课外实践"三个平台13个模块的课程体系;确立了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三个层次,形成了学科基础、计算机应用、机械基础、专业实践、课程设计、综合实验、毕业设计、课外实践八个方面的实践教学体系,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9.
校地协同创新,是提高经管类人才培养质量、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要途径。以金融学专业为例,分析了目前金融学专业校地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构建了"三体系、三平台、多模块"的金融学专业校地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协同拟定教学内容、共建实习实训实践基地、联合培养创新型人才、专业人员与教师交流互访四个方面,构建校地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从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本科生导师制三个方面,提出校地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中国矿业大学地球物理学专业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情况,从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专业定位与特色、"三层次"、"三元结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等方面,探讨了品牌专业建设的主要方面,确立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不断充实、调整、完善、改进教学的各个方面,促进品牌专业建设。  相似文献   

11.
开发和利用已有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和相关专业的教育资源和办学基础,开展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总体优化改革与实践.通过理顺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突出办学特色,以提升学生创新素质和强化实践能力为目标,实现材料与矿业、生物等的多学科交叉融合,营造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通过实施层次递进和模块选择的课程体系,编写出版相适应的全新系列教材,建设完善开放式实验实践教学大平台,形成老中青相结合、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学团队,构建具有多学科交叉特色的面向21世纪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教学新体系和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12.
依据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特点,依托校、院、系的资源和基础,构建基于"SPM模式"的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该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S"、"P"、"M"三部分,分别是:"企业、高校、学生"互为价值链的三位一体循环共生式人才培养体系;服务于相应的营销实训、实践和实验课程的"讲授与研讨教学、情景模拟教学、亲验互动教学、实训实践教学"四种结构交互作用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平台;"理论和实践高效协同"的矩阵式六大特色实践教学模块。  相似文献   

13.
树立"大工程教育"理念,构建"三个层次、四大模块"为基本框架的多维度、立体化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是一种融知识、素质、能力为一体,特色鲜明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从实践应用效果看,该模式适应了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级设计人才培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针对能源应用专业对工程实践的需求及校企联合培养人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建设了以校企合作共建、资源共享为基础,高素质能源应用专业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实践教育中心,探索工程实践教育体制和高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实践教学、基地教学、创新教学三个方面,构建了"五模块、四层次"的实习与实践教育体系,依托中心设备、科研项目、信息化平台促进相关专业融合发展和能源应用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5.
《现代教育技术》2017,(5):115-121
实践教学对培养工科专业本科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文章以甘肃农业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为例,构建了"四层次(基础实践教学层、专业实践教学层、综合性实践教学层、科技创新实践教学层)、七模块(基础实验实践模块、社会实践环节、专业实验实践模块、课程设计模块、专业综合性实践模块、自主研究性实践模块、科技创新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文章结合该体系的实践教学模块和各环节特征,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分类建设,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期待文章的研究,可实现实践教学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应用与创新的有效结合,并有利于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创新教育实践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鉴于传统的实践教学活动在环境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为适应创新教育由精英化训练向大众化普及转变的客观需要,对环境工程专业创新教育实践课程设置的必要性进行了剖析,构建了一个由不同模块和不同层次子模块共同构成的创新教育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并初步进行了应用尝试。  相似文献   

17.
融合式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研究的核心是,从专业入手,整体构建系统化的人才培养体系,营造整体性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氛围,通过建立融合式的三层次特色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载体;通过组建深度融合式的教学团队,探索中外教师共同授课教学模式;通过设计多元化的、融合的学生活动,提升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结合湖南科技大学的实际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从"三创"建设模型的内涵出发,紧扣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课外科研创新体系3大建设主线,围绕旅游管理特色专业"三创"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系统研究,以求能为同类院校创办品牌特色专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论述地方学院应培养素质高、基础好、知识广、能力强、有个性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基础上,采用树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机械动力大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即筑建广博的"科学 人文 艺术"通识课程平台、宽厚的"工程 管理"学科基础课体系、精深的"技术 特色 创新"专业方向课程模块,配套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实践创新教学体系,形成四面一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实践表明,应用树型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拓宽通识教育,夯实学科基础,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灵活专业方向,发展学生个性,增强学生的工作适应性与就业针对性。  相似文献   

20.
重庆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解决强化学科基础与增加前沿知识学时矛盾的新途径.确立了"基础平台+特色模块+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四层次两结合"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基础平台和特色模块系列课程建设,优化了课程体系,加强了学科基础;以实践教学强化能力培养,课内课外结合,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为电子信息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