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生命教育,是指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而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因此,所谓生命教育,就是指教师帮助学生在认识和思考生命的孕育、生命的成长、生命的关怀、生命的价值等问题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实践活动,对自己的生命有良好的认识和感悟,从而使学生珍惜生命、欣赏生命、感恩生命、敬畏生命、激扬生命、关怀生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生命观。由是,生命教育是一种关注师生生命状态,丰富师生生命历程,激发师生生命潜力,促进师生生命成长,提高师生生命质量的教育。[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超越“生命美学”和“生命美学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命美学”建立在对生命的错误理解上,把生命当成了生命的所有价值,用生命活动囊括所有的美。它根本忽视了生命的意义和对生命的超越所具有的价值,从而有可能把生命导入低级的感性活动;把美学引向直觉冲动。正如生命的价值在于既活着又超越活着一样,审美的价值也在于生命而又超越生命。生命使其具有现实生活的基础。超越生命,使其具有理想的境界。生命与对生命的超越从来都是美学的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范畴。中国美学史从来都不是什么生命美学史,而是这种对立统一的历史。生命美学在张扬个性、解放思想的时代有一定的意义,但在人欲横流之时更需要对生命美学的超越。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359名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从大学生对生命的看法、自我生命体验、生命价值的体现、实现生命价值手段等几个互为联带的层面分析,当代大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呈现如下特点:能正确认识生命,尊重不同形式的生命;对自我生命价值的评价满意度偏低;生命价值的体现呈多元化、复杂化;生命价值手段是积极的、进取的。  相似文献   

4.
胡金木 《中国德育》2007,2(9):14-19
人的双重生命存在,决定了生命的发展需要道德的守护。同时,教育是直面生命的事业,生命性是教育的一种品性。道德教育只有在生命视野中才能回归本真,才能是基于生命、始于生命和为了生命的事业,实现对生命的关怀、呵护与提升。  相似文献   

5.
生命教育是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通过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促使个体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和珍惜生命的价值,提升生命质量,关注生命的整体发展,使个体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的教育活动。实施生命教育不仅是要让学生获得生命存在、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让个体有丰富的生命涵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相似文献   

6.
生命意识是指为了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依据先天的基因,加上后天的教化引导,学生在对生命现象和生命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于生命和生命价值的理解和感悟的一种心理状态。生命意识包括对生命的认识和对生命价值的理解与感悟。近年来,青少年生命伤害事件(伤己、伤人、伤害动物、植物、被伤害、交通事故等)屡有发生,且呈现低龄化趋势。  相似文献   

7.
袁章奎 《贵州教育》2010,(22):19-21
在时下的中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出现了一个共有的新名词——生命教育。什么是生命教育呢?从广义上说,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由此出发,生命教育有四个最基本的外延: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教会学生珍爱生命,  相似文献   

8.
心理健康教育要从生命意义的视角,关注生命成长,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实现对生命价值的理解、生命意义的追寻。心理健康教育要尊重生命存在的状态及内在规律和特点,直面人的生命活动,促进生命成长。现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过分重视形式,漠视生命存在,注重“心理和行为”的辅导,忽视对生命体验的培养,简单统一的指导方式、方法,压抑了生命的创造力。同时教育的积弊,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生命的健康成长,造成了生命的异化和扭曲。心理健康教育要唤醒生命意识,珍视生命存在;让学生回到真实的生活中,体验生活,体验生命,找回自我,真正实现生命的自我发展与自我创造。  相似文献   

9.
胡滨 《广西教育》2014,(1):28-28
在我国,首先提出“生命化”概念的是哲学家黄克剑教授。“生命化教学”是立足于生命视野对教育的一种重新认识和理解。它以生命为基点,遵循生命的特性,不断地为生命的成长创造条件,使生命得以完善、生命的价值得以提升。“生命化教学”是一种充满生命体验与关怀,富有无限活力的教学境界,它是对儿童的关爱、理解、成全与信任,是实现师生生命涌动的成长历程。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实现语文课堂的生命化境界呢?笔者认为应当做好以下三个“对话”。  相似文献   

10.
学校是学生生命的栖息地,生命本应在学校生活中展现自身的生机与活力,然而现代学校中存在着对学生生命的遮藏,其主要表现为:割裂学生生活使生命工具化,遮蔽生命本真使生命虚假化,忽视生命间的差异使生命统一化等。理想学校应凸显生命的价值,实行生活化生命、真实化生命、共生化生命和幸福化生命,以此引领学生的学校生活,使学生的学校生活充满激情与活力,实现学生学校生活中的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11.
叶茂 《今日教育》2005,(7):90-91
生命教育,顾名思义是有关生命的教育。其内涵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生命的教育、生命发展知识的传授,使他们对自身有一定的认识,从肯定、珍惜个人自我生命价值,到对他人、社会乃至自然宇宙生命互动关系等大生命的省思,进而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近年来,生命教育以生命为基点和最高教育目标,立足于“以人为本”,已引起国内外教育界的高度关注。以下,是我在学习、研讨生命教育中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2.
潘敏珍 《江西教育》2023,(15):88-89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对幼儿开展生命教育的本质就在于让幼儿认识生命、了解生命,对生命形成敬畏感,从而以积极、健康、勇敢、自信的生命状态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可以从生命教育的价值解读、路径开辟和策略遴选三个维度入手,积极探寻幼儿园生命教育的基本方向,从而为幼儿铸造坚实的生命底色。  相似文献   

13.
教师职业离不开思想与知识,思想与知识的载体就是人的生命。唯有对生命,特别是人的生命产生敬畏.才会有对思想与知识的追求热情。重新发现生命,重新认识生命,认识自己,认识学生,这样才会重新发现一个新的自己。同时教师还要认识到,  相似文献   

14.
张鹤  郭仕凤 《中国德育》2007,2(5):47-48
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生命教育一度被忽视,导致部分青少年生命意识淡薄,为一些小事动辄轻生,或伤害他人。耳闻目睹一些生命悲剧,作为教师深感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我们认为,生命教育的重心,在于帮助学生形成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态度,增强生活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善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促进其人格完善。  相似文献   

15.
狭义的生命教育指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则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即包括对生命的关注.又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课程改革新阶段的根本特征和聚焦点,应该是构建和完善以关注生命,珍爱生命,激活生命潜能,陶养生命智慧,提升生命质量为宗旨和主轴的教育教学生命互动机制。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的教育改革越来越多地关注生命。重视个体生命,体验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不断提升人的生命质量,是当代教育的本质使命。显然,在课堂教学中重视生命教育,强调对人生价值的守护、对生活的丰富体悟,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新课程的必然需求,也是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的重要途径。如何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呢?笔者认为须抓住以下三个关键:  相似文献   

18.
走向生命的和谐——道德教育与生命的摩擦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德胜 《中国德育》2006,1(9):94-94
和谐是一种境界。道德教育指向人的生命,达到与人的生命的和谐是道德教育至高的境界。审视现实,我们发现道德教育与生命的摩擦依然清晰可见:或用道德排斥生命,或用生命排斥道德。两种摩擦方向虽然南辕北辙,但根源却是相同的:对生命与道德关系的曲解。道德与生命并不矛盾,因为道德是个体生命的花朵、是群体生命的自觉,能够赋予生命以意义。道德内在于生命本身,但道德却是生命的一个特殊层面。基于此,道德与生命的关系呈现出“和谐之中有摩擦”的总态势,但道德教育中的摩擦多是人为制造的,根源于对二者关系的错误观念。道德教育要走向内在的和谐,即与生命的和谐,就必须调整其价值取向;由排斥生命走向对生命的呵护与激发。呵护生命意味着教育和道德教育不能体罚、虐待生命,不能让生命工具化;激发生命,意味着激发、帮助个体追求和制造是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对理想课堂形态的生命化解读,生命课堂旨在实现“生命在场”的美好课堂愿景,这种“在场”应是具体的个体生命的“在场”。后现代主义在对现代性的审慎和沉思中,赋予个体生命一种独特的诠释视角。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个体生命彰显着非理性、共生性、生成性和不可尽述性的生命特性。走向“个体生命在场”的生命课堂建构应立足后现代主义的视野,关注个体生命之非理性,构建多层次的课堂目标体系;遵循个体生命之共生性,促成“共生态”的课堂交往;立足个体生命之生成性,彰显教学设计的开放性与创造性;理解个体生命之不可尽述性,突显审美导向的课堂评价。  相似文献   

20.
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并以提高生命价值为目的的活动,人生命的独特性着教育的特殊性,对人生命独特性的关照即生命观的存在,实为教育所必要。本文试图从对人生命的理解入手,以教育中的生命观作初步的阐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