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从知识观视角看后现代课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后现代主义是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对西方社会和全世界都极具影响力的一种思潮。本文通过后现代主义独特的知识观这一视角,分析其在课程上的三方面影响:课程内容、课程与教学、课程评价,从而对我国当今课程改革提出反思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蓝秋燕 《文教资料》2012,(10):34-35
后现代主义是二十世纪后半叶在西方流行的一种社会文化思潮,到七八十年代,这一思潮占据了西方理论界主要话题的地位,在哲学、美学、社会学、文学等各领域都掀起了"后现代主义的论争"。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也影响到教育的发展,形成了后现代主义课程范式,以多尔为代表的后现代课程观认为教育就是教师与学生通过不断对话与反思而探究未知领域的过程;教师与学生是一种绝对平等的关系;课程即为探究过程。这些理论对我国正在进行的语文课程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多尔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探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美国著名的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学家多尔的哲学思想是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西方社会的流行哲学、一股鲜活的反理性主义的文化思潮 ;混沌理论、耗散结构理论、皮亚杰的生物学世界观以及杜威经验认识论 ,奠定了多尔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基石 ,形成和建构了多尔的后现代主义的教学观及其课程理论框架。多尔的课程理论在课程的本质、教师的角色转换、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课程内容方面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王春燕 《山东教育》2003,(23):10-11
目前,在学术界人们一致认为,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社会流行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它是一种对‘现代主义’或‘现代性’的反思,是对一些不言自明的主流社会观念的质疑,是一种崇尚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主义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出现的对西方社会及全世界极具影响力的一种思潮,本文通过分析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点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反映,重新审视在教育目的、课程观以及对学生的评价方面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主义课程文化观与网络课程建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20世纪末西方社会流行的一种哲学和社会思潮,自9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借助于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来审视教育的种种问题。文章通过对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探析,对网络课程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主义之于课程研究的意义与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思潮对整个西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它对西方的简单、封闭、僵化的传统思维方式进行了强烈的质疑和无情的鞭鞑,提出了一种观察世界的全新视角.本文拟探讨后现代主义对课程研究的积极意义,并对之不足加以反思.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课程观具有凸显多元化、内在性和人文性、情境性和对话性、开放性和创造性等鲜明特征,对我国的学前教育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有助于确保课程做到贴近幼儿生活、与时俱进的同时坚守民族特色、多元开放、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诚然,后现代主义课程观能够为学前教育课程研究提供丰富的营养,但它也并非完美无缺,因此值得具体的研究工作者不断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9.
刘玉芳 《广西教育》2008,(20):15-17
20世纪的西方思想界,开始了一场新的思想与观念革命。这就是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一词最早在19世纪60年代中叶出现。最初,只是文学史、艺术上的一个很不确定的分期概念。在建筑学中,它一般用来指代现代主义之后的一种建筑风格。到20世纪50年代,西方社会学者开始在包括哲学、美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等众多人文学科中经常使用它。后现代主义作为西方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思潮,其产生来自于人们对社会生存危机的反思。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及其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后现代主义思潮下的后现代课程观是一种多元的课程观,它力图构建一种新的课程观来摆脱现代主义教育所存在的弊端,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在对课程本质、教师角色、课程内容及课程评价方面有着独特的认识。后现代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对后现代教育思想也不能盲目进行引用。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末,后现代主义思潮犹如一股新鲜的血液注入了整个人类社会,这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认识世界的全新的思考方式。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强调对传统课程观的怀疑与否定、解构与重构。后现代课程观视野下的语文教育:课程的性质更具人文性、目标更具生成性、教学更具对话性、学习更具非线性、师生关系更具交互性、环境更具开放性、评价更具多元性。  相似文献   

12.
后现代主义试图反省和超越现代性.作为一股当代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思潮,后现代主义往往被视为解构的、破坏的、摧枯拉朽的,其实它也有建设性的一面:为我们反思现代生活提供了新视野、新思路、新方法.本文尝试以后现代主义的新视角来认识学前课程及其变革.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视野下的我国高校课程改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彭杰  吕萍 《宜宾学院学报》2012,12(3):116-119
以后现代哲学为基础的后现代课程观,主要有后结构主义课程观、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生态性后现代主义课程观三种观点.这三种观点在课程理念、课程体系、课程实施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共性,而这些共性对我国高校课程改革的理念、实施模式、评价模式等均有一定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后现代课程观及其在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世界性化思潮在诸多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本试图对后现代、后现代主义的课程观进行扼要归纳。并对其在我国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些具体钵现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后现代课程观对我国网络课程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后现代主义对教育领域影响的日益扩大,在西方课程研究领域出现了向后现代转向。文章首先介绍了后现代课程观,并借鉴其中一些观点从网络课程系统开放性、内容呈现形式和学习环境建设三个方面阐述后现代课程观对我国网络课程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的后朦胧诗,具有西方后现代主义的特征。消解本质中心、还原事物本原,解构崇高、反传统、精英文化,语言游戏等是后朦胧诗后现代特征的主要体现。但中国的后朦胧诗创作的背景不具备西方的后现代主义的后工业社会背景,加上民族文化心理机制中的理性实践精神制约,使得后朦胧诗只接受后现代主义的表面特征,或者说是后朦胧诗对西方后现代主义形式的误读而产生了后朦胧诗创作。  相似文献   

17.
谢登斌 《高教论坛》2001,(5):111-113
以多尔、派纳、卡普拉、斯拉特瑞的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为基础 ,对美国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以予综合探析 ,并从美国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获得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20世纪后半叶流行于西方社会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涉及范围广泛,对当今西方社会文化,教育,艺术等各方面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当前我国正从前工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减少现代化带来的破坏性,无疑是对我们是有益的。以格里芬为代表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以一种批判性的,建设性的态度对待“现代主义”,提出了“整体有机论”,给我们了一个全新的视野。特别是对于具有前瞻性的教育理论研究,可以用“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整体有机论”的观点来研究我国教育领域的问题,从而发展我国的教育理论,指导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世界性文化思潮在诸多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试图对后现代、后现代主义的课程观进行扼要归纳.并对其在我国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些具体体现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后现代课程观及其在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体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世界性文化思潮在诸多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试图对后现代、后现代主义的课程观进行扼要归纳。并对其在我国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些具体体现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