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将使课堂教学发生重大变化,它必然对课堂管理提出新的课题。实现课堂管理的根本转变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课堂管理思想要由“确定性思维”向“生成性思维”转变;课堂管理目标要由“促成程式性问题解决”转向“促进课堂生长”;课堂管理方式也要由“控制”转为“交流与沟通”;同时,课堂管理也必然由“惩罚”走向“激励”。  相似文献   

2.
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个体具有"即时性动物"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对个体性的尊重与对动人叙事方式的追寻。德育范式的转型要着眼于学生的主体性和德育的趣味性。在德育思维方式上,要由"自上而下"转变为"自下而上";在德育过程上,要由"过度理性"转变为"适度理性";在德育内容上,要由"一元化"转变为"多元化";在德育方式上,要由"严肃性"转向"趣味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转变教学方式,打造魅力课堂的做法:转变教师的教材观,由"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转变教师的课堂观,由"一潭死水"转变为"智慧平台";转变教师的教学观,由"灌知识"转变为"促发展"。  相似文献   

4.
高中物理是一门思维性较强的学科,一直是高中教学的难点与重点.如何让学生学好高中物理,一直困扰着许多高中物理教师和家长.下面结合高中物理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即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堂更加"学生化";要从生活出发,引发学生对物理的思考,让课堂更加"生活化";要适时适当利用多媒体技术,让课堂更加"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作者结合自己在历史课堂文化建设中的一些实践,探讨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应构建课堂文化:关注学生需求,构建"多元课堂文化";尊重理解学生,构建"和谐课堂文化";转变思维模式,构建"智慧课堂文化";联系生活实际,构建"生命课堂文化",以期达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和历史教学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随着"教"的课堂向"学"的课堂的逐步转型,教师应该建构适应转型的新教学思维,从知识传递式教学思维转向知识建构式学习思维。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知识技能教学,更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终身学习能力。建构新思维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过程思维:从"先教后学"到"先学后导";内涵思维:从"知识教授"到"问题学习";模式思维:从流程式的传递型模式到内涵式的建构型模式;方法思维:从"讲授教学法"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学习思维: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角色思维:从"接受者"到"体验者";方式思维:从"单打独斗式学习"到"团队合作式学习";生态思维:从"静态学习"到"动态学习";复习思维:从"线性复习"到"回归复习";期望思维:从"感知学习"到"理解学习"。  相似文献   

7.
目前大部分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依然是预成性思维统领着的"规律"课堂,过于强调实验过程和结果的准确性、唯一性,不允许出现"意外"。实验教学需要精心预设,也要为生成创设情境、留下空间;同时也需要教师不断捕捉"意外",及时判断、重组,并调整自己的教学预设,推动实验教学由预成性思维统领着的"规律"课堂向生成性思维主导的"动态"课堂转变。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历史条件的变动,必然要求和引起德育工作思维视角的重大转换.在德育工作思维的价值取向上,德育工作要从服从、服务于革命运动转向重在社会建设和人自身建设;在德育工作思维的实践基点上,德育工作应由主要面向少数先进分子转向以"广大的中间地带人群"为中心,在德育工作思维的宏观视域转换上,德育工作的视野要由局限于国度社会转向"人的世界历史性存在";在德育工作思维的载体形式上,网络等大众媒介将逐步成为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  相似文献   

9.
<正>高效的语文活动,必然能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出广阔的思维空间和良好的思维环境。这里的空间,具体而言,就是指课堂活动中学生思维的"宽度"和"深度";而环境,则指课堂高效活动所必须的"温度",即良好的独立思考氛围以及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氛围。课堂活动的"宽度",决定着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影响着新旧知识的贯通、课堂与社会的交融以及知情行意的相互开启;课堂活动的"深度",决定着学生思维的理性,影响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健康  相似文献   

10.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探寻数学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要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体验到数学思维带来的挑战和愉悦,感受到理性思辨的力量。教学《2、5的倍数的特征》一课,不停留于"浅尝辄止",仅关注知识的表象,而着力于"寻根究底",追问知识背后的"为什么",注意思维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让学生的学习深入知识的堂奥。由此得到几点思考:数学课堂要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让研究"寻根究底";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习"触类旁通";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让思考"逻辑自洽"。  相似文献   

11.
试论课程领导与课程发展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随着课程改革和课程问题研究的深入,对课程领导的研究也从课程管理的研究中分离出来,成为课程理论研究的一个新领域。课程领导是指为了实现课程目标,在一定条件下对课程领域的组织和人员施加影响的过程,具有决策、组织与引导等职能,对课程的形成、实施、改革与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课程领导方式的改革要适应世界课程变革的需要,实行课程的三级管理,实现课程领导方式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课程的发展要与世界同步,体现现代社会的价值追求和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12.
园本课程是当今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热点之一。理想中的园本课程领导主体需由园长和教师构成,园长应是专业权威与良性制度的构建者,教师应扮演多重角色,首先他们既是实践者又是研究者,其次他们既是课程决策者又是课程实施者。现实中的园本课程领导主体缺乏专业信念、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应该定制园所长期发展计划,开展多主体、多样化培训,构建合作性园所文化,以提高课程领导质量。  相似文献   

13.
我国在世纪之交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基础和条件是对课程资源的认识、开发以及利用.课程资源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有效实现的重要因素.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是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任何课程的开发都需要课程资源的支持.本文以校本课程开发为例,试图对课程开发与课程资源的相互关系进行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国家课程"与"学校课程"都是"预期的"、"未完成的课程"。只有高等学校课程成为"学生课程",实现了大学生的"自我扬弃"和"自我超越",它才成为"完成的课程"。当高等学校课程成为"学生课程",每一个大学生都不仅仅有自己的学科与专业,更重要的是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课程体系,有了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文化视界、科学与人文精神、个人修养等。  相似文献   

15.
论课程更新中的课程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对话对课程更新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也是以往课程改革常被疏漏的环节。解读课程对话的本质及课程意义,分析当前我国课程改革中课程对话的缺失,可以使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要推动新课程在我国的发展和突破,应确立和不断发展课程对话。  相似文献   

16.
校本课程开发与课程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师想要合理有效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冲破已有的不甚科学的课程意识的樊篱,形成与校本课程开发相适应的课程意识。本在分析目前我国广大教师已有的课程意识的基础上,提出了校本课程开发所需要的课程意识,以及教师应如何构建这样的课程意识。  相似文献   

17.
在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的关系中,课程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课程观是主导因素。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并因此决定教学改革的深度、广度。转变教师的课程观念,使教师接受新的课程的教育理念是实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8.
论课程改革要唤醒教师应具备的课程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具备课程的主体意识、生成意识、资源意识和评价意识,这需要通过鼓励教师开展叙事研究,赋予教师足够的专业自主权以及社会、家庭、学校合理分担教育责任等方式予以唤醒.  相似文献   

19.
The Curriculum     
《欧洲教育》2013,45(1):30-48
Professor P. H. Hirst is a member of the faculty of th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of Kings College, University of London. He is particularly concerned with the curriculum for the secondary school. His article was written as a paper that he presented in 1966 at a conference of The Schools Council at the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on the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of social and economic change. (The functions of The Schools Council are explained in the introduction to another article in this issue, "Developing New Curricula").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