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人种志是文化人类学特有的一种研究方法,着重指研究者深入异文化性质的田野从事调查研究、描述文化或人类行动的过程。该方法因能获得其他质性研究方法所不能获得的有关教育现象或问题的资料而越来越受教育研究者的青睐。人种志方法在比较教育研究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其实践性、伦理性和研究过程中的循环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被视为具有技术层,社会层和内容层三个层次结构的交往生态。新媒体行动研究是基于技术与社会协同进化观,吸取了行动研究的方法,交往生态为研究焦点的行动研究范式。本文拟从方法论的视角对其核心概念和理论进行简要述评,为我国信息通信技术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白芸 《中学教育》2008,(6):41-45
学生同辈群体交往是其班级生活中的重要内容。研究者运用人种志方法在一个初中班级里的研究揭示了学生选择交往对象的依据,结交小团体的规则,并呈现了学生与社会青年来往、畀性交往、班级里的欺负现象等。表明了初中学生渴望交往,同辈群体交往具有出多样性与男女生差畀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教育人种志研究由于强调对个别教育现象进行动态描述和细致分析而逐渐受人青睐。教育人种志是描述性和解释性的研究,秉承整体观念与整合方法,注重从自然的教育情境中收集资料,采用多元化的研究策略与模式。作者认为,研究者必须充分了解教育人种志研究的特征,掌握其设计原则,否则,人种志研究成果有可能蜕变为经验总结式的报告。  相似文献   

5.
幼儿教育研究要开拓新的领域,必须实现研究视角上的转变和方法论上的突破."人种志"方法值得关注.在幼儿教育研究中运用"人种志"方法.强调研究者要在自然情境下获得有关儿童的行为、表征的原生态资料,因此,研究者与儿童在平等地位上的互动显得尤为重要.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是"人种志"研究常用的策略.在研究结果的呈现方式上."人种志"方法强调丰厚描述.  相似文献   

6.
基于人种志视角的课堂观察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课堂人种志运用文化教育人类学的教育人种志研究方法对课堂教学活动及其主体进行研究,试图真实、自然地认识、解释课堂文化共同体中主体的行为方式、实践意义、价值观念和交往模式等。基于课堂人种志视角的课堂观察应坚持“离我远去”的原则。其实施过程包括观察的准备、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分析与解释以及课堂人种志的撰写。  相似文献   

7.
教育人种志是教育学与人类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研究方法,强调研究者要以参与观察的视角入实地、持续、多样化、直观地开展观察和调研。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直接性、长期性和全面性,为全面细致、长期持续和直接深入地开展教育人种志研究提供了便利。据此,构建在教育人种志框架下的从前期准备、观察调研到研究成果回归指导工作的科研路径。  相似文献   

8.
教育人种志是教育学与人类学结合的产物,它是一种质的研究方法,有其自身的优缺点。教师实施教育人种志研究的意义在于可以提高其教育智慧、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但是,教师实施教育人种志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弊病,表现在:教师的理论素养影响教育人种志研究的整体性;伦理道德认识掩蔽教育人种志研究的部分真实性;教师的认识观禁锢教育人种志研究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9.
教育人种志是教育研究对人种志的一种借用,它具有人种志的根本特征和研究规范,又体现了教育研究的学科特色。自20世纪初人种志在西方人类学中确立其方法霸主地位之后,一些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50年代将人种志运用于教育研究,从而萌发了教育人种志的雏形。随着质的研究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兴盛以及教育人类学的诞生,教育人种志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逐渐成型,并在正规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关于教育人种志的理论探讨与反思,使得该研究方法的应用范围逐渐向纵深发展,并诞生了学校教育人种志。  相似文献   

10.
教育人种志研究者要遵循自愿与"不隐蔽"原则,保护研究对象隐私的原则,保证研究目的和过程合法、合理、公正的原则,以及研究结果的互动反馈原则等,这是提升研究质量的前提.此外,研究者与资助研究机构等方面的关系、研究对象的主观体现及配合支持、研究选题的价值和社会意义等,都直接影响着教育人种志研究的伦理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11.
自2001年以来,媒介生态研究逐渐成为传播学界的热门话题。虽然开展时间不长,但其已形成了包括主干问题、核心概念、基本命题在内的完整知识结构。经过十多年的探索,我国的媒介生态学研究已产生了可观的学术成果,形成了若干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媒介生态学( Media Ecology )是运用生态学的方法和理论研究媒介的一门科学。它起源于人文技术哲学领域,经过伊尼斯、麦克卢汉、波兹曼等人的发展,于20世纪60年代末成为一门学科,并于20世纪末开始传入国内。国内媒介生态学学者从学科交叉的角度和继承国外哲学思辨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所关注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因此,在媒介生态学的发展历史中,可以清晰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研究范式---即从学科交叉的视角出发的“以媒介为中心”的研究范式和从哲学思辨层面出发的“以人为中心”的研究范式。对教育技术研究者来说,这两种范式互为补充,给教育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媒介生态学(Media Ecology Studies)是将“生态观”引入传播研究,探讨传播媒介与社会文化之间交叉、渗透关系的一门新兴学科。媒介生态学现今有中西方两大研究方向,中国侧重于研究媒介与其生存发展环境问题,而西方侧重于研究人与媒介环境问题。将两方面互补,更有利于我们深入理解社会发展扣媒介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相似文献   

14.
台州地处浙东南沿海,历史积淀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且特色鲜明.但是大部分非遗项目面临传承困难,创新应用转化率极低的困境.在新媒体浪潮之下,充分发挥新媒体沉浸性、交互性和即时性特征的优势,以“数字产品”和“文化产品”的方式重新演绎传统民间艺术,建立符合台州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平台、传播平台、商业开发与营销平台相结合的网络化体系.将是当下地方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应用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15.
城市形象是人们对城市的主观印象。现代社会的巨大而复杂的环境远远超出了感性经验范围,人们越来越依赖以大众传播为主的媒介系统来对城市进行认知。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促使传统媒体格局发生着巨大变化,但是,大量的城市形象传播实践仍是在传统媒体思维下进行的,面临着很多现实困境。通过探索观念更新、平台建设、全媒体战略等提升路径,城市形象传播更好地适应新媒体语境下信息传播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应用及普及,网络新媒体已成为高校师生获取信息主要渠道。新媒介环境下高校校园舆论主体、舆论引导、舆论传播媒体等方面面临严峻的挑战。基于此,理清高校舆论环境建设的基本原则,构建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应着力于从"一体两翼"的媒体发布和交流平台、培养不同舆论主体舆论领袖、培养舆论环境建设队伍等方面予以建设。  相似文献   

17.
新传播环境下,新媒介管理者遭遇到话语权回归难掌控、信息庞杂难处理、利、欲引诱下的信息可信度低等新问题。新媒介素养是指重新认识新技术条件下的信息生产,努力掌握新媒介的使用技能,倡导理性、文明的交往方式。培养新媒介素养的途径是将媒介素养纳入学校教育体制,政府以身作则并努力提高服务和依法管理水平,把媒介自身作为普及媒介素养的高效平台。  相似文献   

18.
新的传播科技带来新的媒介生态,新的媒介生态需要新的监管模式。目前世界各国正在加速传媒监管模式变革以应对三网融合趋势。不同监管模式适用于不同的传媒经营格局,发挥着不同的效力。我国三网融合刚刚起步,远未进入成熟阶段,建立统一监管模式尚无必要。基于客观现实,我们应在维持分业监管的基础上,采用协调合作机制实现三网融合过程中传媒监管模式的过渡。  相似文献   

19.
针对福建省大学生进行广告调查,发现学生群体对知名度高的智能手机品牌的微信关注度较高.他们关注公众账号的主要目的是获得最新资讯,微信尚未成为影响消费者决策的关键平台.智能手机品牌传播应通过微信社交平台提升好感度,促进产品销量.  相似文献   

20.
邵培仁教授是我国传播学研究的代表性人物,是最早进行传播学研究的学者之一。《传播学原理与应用》奠定了其传播学研究的基点,《当代传播学丛书》开拓了其研究领域,《传播学导论》则是其传播理论精华的集成。近年他又努力开辟媒介管理学研究的疆域,获得了学界认可,《媒介管理学》、《媒介战略管理》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他以14部著作和近百篇论文为我国创立了独树一帜的传播学研究体系,摒弃了长期困扰中国学者的"西方中心主义",是当代传播学研究的典范。邵培仁在传播学、媒介管理学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使其在我国当代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